苏联电影《一个人的遭遇》

来源: 日期:2009-03-24

《一个人的遭遇》 (1959)谢盖・邦达尔丘克执导并主演,根据肖洛霍夫同名小说改编。

剧情简介:卫国战争结束后的第一个春天,头发花白的索科洛夫领着一个年幼的孩子来到春汛泛滥的渡口。在等候渡船的时候,他遇到一个同行-司机,索科洛夫向这位陌生的朋友诉说了自己的遭遇。 他是沃龙涅日人,国内战争中参加了红军,战后饥荒时期为了糊口离乡到库班给富农打工,一年后回家时亲人都已经饿死。索科洛夫当了木工,在工作中认识了一个名叫伊林娜的美丽姑娘,她也是一个亲人也没有。两个年轻人在树荫下徜徉--他们相爱了。结婚后,伊林娜生了一个儿子两个女儿,一家人过着幸福的生活。17年的幸福生活象梦一样结束了--卫国战争爆发,索科洛夫登上列车奔赴战场,在送别的时候,伊林娜哭泣着说恐怕一辈子也不能再相见了。田野里的谷物在燃烧,索科洛夫驾驶着装载弹药的卡车在炮火中穿行,敌机从空中俯冲轰炸,卡车翻到,索科洛夫在爆炸声中昏死过去。等他醒来后,两个德国兵夺走他的皮靴,把他押解到战俘的行列中。德国鬼子强迫战俘们唱歌--被俘的红军战士唱起了《卡秋莎》,歌声中有悲伤,更有含着泪水的对胜利的向往。战俘们被关到废弃的教堂里,一位军医同志为索科洛夫治好肩伤。晚上,一个战俘声称要去告密揭发排长,索科洛夫听到后,和排长一起掐死了叛徒。德国鬼子残酷折磨红军战俘,共产党员、指挥员、犹太族战士都被杀害。索科洛夫和难友们被逼着挖掘墓穴。他悄悄地溜进树林,他在树林中飞跑着,跑呀,跑呀,眼前出现了一片燕麦地,他卧倒在麦地里,揪下一把麦穗,用手掌搓一搓,放进嘴里咀嚼着美味香甜的麦粒。鸟雀在四周鸣叫,麦浪迎风起伏,他感受着自由的欣喜和舒展,渐渐进入梦乡。突然,犬吠声由远而近,德国鬼子乘着摩托车追来,索科洛夫再次失去自由,他被抓回了集中营。在被俘的两年中,他被驱赶着去过许多地方,每一个地方等待着他的都是折磨和苦役。第14号集中营的德军头目摩勒对待苏军战俘尤其凶残。索科洛夫讥讽集中营沉重劳役的“言论”被人举报,摩勒打算亲手枪决索科洛夫,临刑前让他喝杯酒;索科洛夫面无惧色,象一个真正的俄罗斯男子汉那样连饮三大杯。摩勒赞赏他的勇敢,夸他是真正的俄罗斯军人,免他一死,还赏给他一块面包和一块肥膘油。索科洛夫和几十位难友一起分享了这点少得可怜的食物。红军在斯大林格勒获得的胜利震慑了德国人,红军战俘的境遇也因此稍有好转。索科洛夫被指派给一个德军少校工程师开车,他抓住机会,换上德军军装,把昏睡的少校绑在座位上,混过哨卡,绕过铁丝网,越过田野,穿过树林,一直开进苏军阵地,回到了自己人这一边。他因为带来了少校工程师这个“舌头”而获奖--到医院疗养,再加上一个月的假期回家看看亲人。 索科洛夫满怀希望回到家乡,可是他的家现在只剩下一个积满了水的炮弹坑--妻子和两个女儿早已在德寇的轰炸中失去了生命。儿子安纳托利幸免遇难,在失去母亲和姐姐的当天夜里就志愿参军上了前线。索科洛夫回到部队担任驾驶员,他不但要复仇,他还期望着找到儿子,期望着在战后为儿子娶个媳妇,再抱上孙子,一起生活。 苏联红军解放了一个又一个村庄和城市,索科洛夫欣喜地收到了儿子的来信:儿子已经是一个炮兵大尉,得了6枚勋章和很多奖章。德国法西斯投降了,索科洛夫和战友们一起欢庆胜利,然而就在此时,一辆军车前来接他去看望儿子--他看到的是儿子那年轻稚气却不再有生命气息的面孔。他在异国的土地上埋葬了自己最后的欢乐和希望......战后,索科洛夫还是做司机工作,他在痛苦的回忆中苦苦煎熬。后来,他收留了一个叫做万尼亚的小孤儿,并告诉孩子:自己就是他的父亲。孩子给了他新的希望。他失去了工作,但仍然相信“我跟孩子不论怎么都是可以过下去的”,他唯一担心的就是自己的心脏会有一天坚持不住,担心自己在睡梦中死去会吓坏了小儿子...

肖洛霍夫的小说《一个人的遭遇》是苏联卫国战争文学的一个里程碑。作品引起了世界性的轰动,著名作家海明威、雷马克专门发来贺电向肖洛霍夫表示祝贺。这部中篇作品也反映了作家在新的时代对战争的新的思考。1942年的肖洛霍夫在《学会仇恨》这部短篇小说里也曾笔墨浓重地刻画了战争的苦难,但那时他是要人们而“学会仇恨”、去战斗、去迎接胜利和光明;1956年的肖洛霍夫在《一个人的遭遇》中表达的却更多是悲悯,是对普通人不幸遭遇的喟叹。在我看来,小说的结局并非大多数书评所说的“充满着面对生活的希望”--试想一下,心灵和躯体历尽创伤的、白发苍苍的索科洛夫带着一个弱小无助的孤儿在俄罗斯这片苦难深重的土地上到底能走多远?然而,这部作品浓厚的悲剧色彩并不掩盖一种全新概念的英雄主义:即使在最残酷的命运面前、在摧残人性的战争中,一个真正的“人”仍然能够保持着人性最美好的那些特质--善良,忠诚,友谊,爱情,以及对美好未来的希望。战争使索科洛夫失去了所有的亲人和温暖的家,但他并没有因此变得冷酷无情,没有被痛苦折磨得失去生存的意志。他不仅自己要坚强地活下去,而且还要以破碎的心灵中的全部的爱去温暖一个无依无靠的弱小生命。《一个人的遭遇》表现了肖洛霍夫的一个哲理思想:人是和自然万物同样美好的生灵,任何磨难都不能阻止万物苏生。 邦达丘克的电影完全忠实于肖洛霍夫的原作(为此他保留了小说的独白式结构,并且在银幕上直接再现了小说中的很多具体场景甚至于直接引用小说的语言文字)。同时,导演也充分利用了电影语言的丰富多样性,影片在导演技巧和造型处理方面都是出色而大胆的,摄影、音响、音乐的完美结合使得某些画面具有浓郁的诗意美--比如索科洛夫和伊林娜在乡间道路上徜徉的场景;某些画面则有着令人难忘的强烈视觉效果--比如索科洛夫第一次逃离战俘营的场景,以及红军战俘在采石场做苦役的场景。

对于这部电影我还有一个纯粹是“个人”的印象:电影淡化了小说的伤感色彩,增添了英雄主义气息--这种此消彼长的变化很微妙,但我能感觉出来。原因在哪里?在于谢尔盖.邦达丘克的个人气质。 邦达丘克不是俄罗斯人,他是塞尔维亚和乌克兰混血后裔,可我不认为别的任何一位俄罗斯演员能具有邦达丘克那种纯粹的“俄罗斯”的英雄气质。邦达丘克对托尔斯泰、契诃夫、肖洛霍夫这些俄罗斯经典文学大师笔下典型人物的准确再现使我毫不怀疑地相信:他就是俄罗斯民族古往今来的英雄人物的完美化身。带着这样的“个人崇拜”眼光来看他扮演的索科洛夫,难免会产生一些纯粹是主观的“观后感”--我不知道别的观众是否也有类似的感受。

    A+
声明:本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