聂荣臻回江津老家,结果到母校参观时却很失望

来源:花开无田 日期:2023-12-18

中国人对故乡有种执念,这种执念源于宗族关系,源于安土重迁、落叶归根的传统文化。

但在战争年代,即便是对于很多有志之士而言背井离乡却也才是主旋律。而个体的生死也因为社会矛盾的加剧、激烈碰撞而更多的充满了偶然性,可谓九死一生。

待到社会安定,再回故乡,有的却也更多的只是对故乡的那股执念罢了。因为故乡早已是物是人非事事休,你或许也已经是故乡儿童口中的“客从何处来”了。

聂荣臻元帅的故事便是明证。

自20岁离开家乡,一别经年,也只有一次回到老家江津。但即便是对于这唯一一次的回江津老家,他也是有“怨气”的,甚至是觉得算不得的。

毕竟这次回老家,他也只是工作之余逗留了两天,还是住在县城,真正算得上回家该干的事情也只是参观了母校江津中学,仅此而已。

聂荣臻,1899年出生于四川省江津县吴滩镇石院子(今重庆市江津区)。

当时的中国内忧外患,内有军阀混战,苛捐杂税,外有列强环伺,虎视眈眈。

百姓的生活可谓是民不聊生,不过相较于大多数孩子,聂荣臻无疑是幸运的。7岁私塾开蒙,11岁入学堂,18岁他考入江津县立中学。

而彼时的中国,赛先生、德先生传播之下,无数年轻人跃跃欲试,年轻的聂荣臻自然也深受影响。

1919年秋,留法勤工俭学风靡,聂荣臻也决定去法国。不过作为家中独子,父母自然是不同意的。而为了能够出乡关,他甚至还编造了一个自己上了当地军警“黑名单”的由头。人啊,总是如此,年少时想要离开故乡。可待年老时,却又天天想回去。

最终,20岁的聂荣臻如愿以偿,带着父母辛苦筹集的300块银元与惦念远赴重洋。

而在离家之日,父母将一坛酒埋在院子地下,说好等他回家的时候挖出来喝。当时他说:“多则5年,少则3年,就会回来的”。

只不过此时的他又哪里知道,这一别却是几十载……

在法国,这个共产主义的圣地聂荣臻遇到了很多志同道合的年轻人。后又辗转转赴比利时、苏联就读。

1922年,他写给父母的一封家信中便已经有了“不敢以天下为己任,而拯父老出诸水火,争国权以救危亡,是青年男儿之有责!”的表述。

1923年,他加入了共产党。1925年,聂荣臻结束5年多留学生涯,从苏联返回国内。

但是他并没有回家乡,而是前往黄埔军校任职。

后又囿于时势辗转多地,其中历土地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聂荣臻的名声、职位越来越高,可责任也更大,回家乡也成为了奢望。

1955年,即将分管全国科学工作的聂荣臻到西南调查军事工业的情况,终于可以顺道“回家乡”。但此时的家乡中他的父母、很多亲故都已经去世;更兼工作太忙,就这样他没有回到吴滩镇石院子。

眼看着回不去家,他只得退而求此次提出了一个要求——到母校江津中学看看。

可即便是这个要求也颇为令人失望,之所以如此说乃是在到了江津中学后,聂荣臻看到的是一个空房子。

里面不仅没有他以往的同学、老师,甚至于就连当时的师生都不见一个。

原因倒也简单,地委书记出于好心、安全,“把师生们通通都赶跑了,莫名其妙……”

是以这次回家,聂帅是并不很认同的。坦白讲,想想确实如此。

后来在这次参观中见到了聂帅的老相识——过去守门、搞收发的老李也曾说过类似的话语——“革命先辈为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幸福,牺牲了与家人的相聚,本来想回老家看看家乡父老,结果干部却自作主张把群众隔离开。”

之后,聂帅再无回家。

1958年,表妹夫龙庆云到北京探亲,本打算探望他,最后却没有去。知道后的聂帅不由得愠怒。这里面有的是对亲人的不舍,是对家乡的难以割舍。

1986年,杨辉宗跟着江津县领导到了北京拜访聂荣臻元帅。而杨辉宗的外公唐庶咸和聂荣臻元帅的母亲唐雨衫是同胞兄妹。

是以对这位素未谋面的表侄,聂帅也表现的很是健谈。谈及了1955年回家乡,谈及了想家,谈及了家乡的灾害以及水利工程建设等等。可想着自己的情况(指身体不好,时间也不允许)。

“我这个情况,动都动不得,老了,88岁了,20岁离开家乡,68年没有回到家乡了。”

之后,杨辉宗同同乡唐昌放又探望了聂荣臻。对于他们,聂帅不停的打听家乡的情况。

这次见面后,杨辉宗再次来北京,此时的聂帅已经90岁,得知杨辉宗来了,已经患病的聂帅坚持要再见一见。他问了很多家乡的情况,还回忆了二叔聂奎录的事情,聊了当地的很多旧事旧人,还问了杨辉宗母亲的情况,并让杨辉宗代为转达祝福。

1992年5月14日,聂荣臻在他一生中的最后一天——他又说起了家乡的事情,说现在改革开放了,家乡的特产米花糖也应该包装起来走向市场。

可惜一直到生命的最后时候,他都很遗憾,没能再回家乡好好看看。

    A+
声明:本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