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新闻 人工智能现在能有多“聪明”? 全尺寸人形仿生机器人,其身高达1.77米,重量为52公斤 摄影/本报记者 李娜 正在召开的2023中关村论坛上,人工智能无疑是最热门的关键词。无论是自动驾驶还是智能穿戴,是量子计算还是5G通信,甚至碳中和,众多前沿科技的 05-29 查看评论 阅读全文
科技新闻 我国破解页岩产油3项世界难题 常规与非常规油气聚集类型分布图 揭秘 在2023中关村论坛上,中国陆相页岩油革命及战略突破正式发布。成果创新了中国陆相页岩油富集地质理论,解决了陆相页岩生油储油产油的世界科学难题;创建了中国陆相页岩油关 05-28 查看评论 阅读全文
科技新闻 国产量子计算云平台重磅上线 中关村论坛Quafu量子计算云平台展台 研究人员在稀释制冷机里布线来控制量子芯片 显微镜下136比特的芯片 Quafu量子计算云平台的用户界面 5月26日,北京量子信息科学研究院在2023中关村论坛正式发布Quaf 05-27 查看评论 阅读全文
科技新闻 再登珠峰!除了“测身高”,科学家们具体研究什么? 据央视新闻,5月23日中午,2023巅峰使命珠峰科考登山队员成功登顶!当天凌晨3时,队员从海拔8300米的科考突击营地出发开始冲顶。 巅峰使命珠峰科考今年4月28日全面启动,共有5个科考分队16支科考小组270多名科考队员参加,这是20 05-26 查看评论 阅读全文
科技新闻 新方法让癌细胞死于压力 科技日报北京5月25日电(记者张佳欣)瑞典和法国的一个国际研究小组成功开发出一种能够杀死侵袭性脑瘤——胶质母细胞瘤的方法。通过用对接分子阻断细胞中的某些功能,研究人员可让癌症死于压力。相关研究发 05-26 查看评论 阅读全文
科技新闻 亚轨道飞行,“捷径”何在 《星际迷航》演员威廉·夏特纳乘坐蓝色起源公司的新谢泼德号火箭,在亚轨道飞行中探索太空。图片来源:苏格兰《国民报》 未来太空旅行的想象图。图片来源:Interesting Engineering网站 ◎本报记者 张佳 05-24 查看评论 阅读全文
科技新闻 YEF 2023开幕 逾千青年精英话“突围” 5月18日,由中国计算机学会(CCF)主办,温州市人民政府支持,温州市鹿城区人民政府承办的2023中国计算机学会青年精英大会(YEF 2023)在温州开幕。本届大会主题为科技突围布局,聚焦突围主题,邀请130多位来自高校、科研单位、大型IT 05-23 查看评论 阅读全文
科技新闻 延缓脑衰老,音乐有妙招 视觉中国供图 ◎实习记者 沈 唯 不管是什么年纪,如果能尽快开始学习一门乐器,甚至开始唱歌,可能都会让大脑衰老得更慢。所以我们鼓励中老年朋友学习一门乐器或声乐,什么时候开始都不算晚。一些研究表明,从未学过 05-23 查看评论 阅读全文
科技新闻 数字陪伴 缓解焦虑 装在口袋里的AI心理治疗师 自2015年以来,心理健康应用Koko一直试图为有需要的人提供支持。当有人给应用程序发短信,诉说自己的愧疚或烦闷等情绪时,几分钟后就会获得一个满怀同情的回应,也会得到一些积极的应对策略。 英国《自然》网站在近日的报道 05-19 查看评论 阅读全文
科技新闻 空、天、地协同,为农场黑土地做“体检” 对比之前的监测手段,此次实验结合了太空、天空和地面的数据,实验成果摸清测区黑土地土壤与耕地质量家底,诊断黑土地土壤与耕地质量及退化状况,为黑土地保护技术提供时空精准处方,助力保护黑土资源、促进农业现代化和可 05-19 查看评论 阅读全文
科技新闻 高质量发展调研行丨打破“缺芯少魂”,这个实验室助力我国实现6G引领 汇聚1000多人的研发队伍,研究成果在东数西算、航空航天、电信、金融等国家重点关注的产业领域应用,这是紫金山实验室成立4年多以来取得的成绩。 5月16日,记者随高质量发展调研行江苏主题采访团进入紫金山实验室时,实验室 05-18 查看评论 阅读全文
科技新闻 时隔千日“北斗”上新 ◎李知珂 冯文婧 张翼 本报记者 付毅飞 5月17日10时49分,我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成功发射第56颗北斗导航卫星。 该卫星属地球静止轨道(GEO)卫星,是我国北斗三号工程的首颗备份卫星。入轨并 05-18 查看评论 阅读全文
科技新闻 基因技术能让灭绝动物“起死回生”? 斑鳖是现存体型最大的淡水龟鳖类动物,曾经遍布我国南方和越南广大地区,近百年来数量却急剧减少,濒临灭绝。4月24日,越南有关部门确认,栖息于该国同莫湖中的一只雌性斑鳖因不明原因死亡。而该斑鳖是目前为止世界上幸存的三 05-17 查看评论 阅读全文
科技新闻 科学家用细胞育出首例厘米级鱼肉 科技日报杭州5月16日电 (洪恒飞 柯溢能 记者江耘)仅用17天,科学家就能用细胞培育出带有腥味、质感Q弹的鱼肉。16日,浙江大学生物系统工程与食品科学学院副院长刘东红教授、生命科学学院陈军教授牵头的细胞培养鱼肉团 05-17 查看评论 阅读全文
科技新闻 天文学家捕捉到有史以来最大宇宙爆炸 由英国南安普顿大学领导的一个天文学家团队捕捉到了有史以来最大的宇宙爆炸,这一事件被认为是由超大质量黑洞吞噬的巨大气体云引发的。 这次爆炸的亮度是任何已知超新星(爆炸的恒星)的10倍以上,比最亮的潮汐爆发事件亮3倍 05-16 查看评论 阅读全文
科技新闻 新型纳米片可快速“瞄准”打击肿瘤细胞 科技日报哈尔滨5月15日电 (记者李丽云 通讯员李颖超)低频率超声波作用在乳腺癌小鼠身上5分钟后,覆盖在肿瘤部位上的装甲开始启动,形成一个强大的内置电场,原地催化产生能清除肿瘤的活性氧。2小时后,肿瘤细胞陆续凋亡&he 05-16 查看评论 阅读全文
科技新闻 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多功能机械臂将用上中国“关节” 5月11日,全球首台45T摆线齿轮减速机在湖北斯微特传动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斯微特传动)制造园区正式交付启运,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多功能机械臂将用上中国关节。 该减速机由中科院合肥物质研究院与斯微特传动历时三年半合作研 05-15 查看评论 阅读全文
科技新闻 研究揭示:伪装植物“更矮” 且身高与海拔“关系不大” 中新网昆明5月14日电 (记者 胡远航) 记者14日从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获悉:该所高山植物多样性研究组研究人员发现,伪装植物的植株高度显著矮于非伪装植物,且和非伪装植物植株高度与海拔呈显著负相关不同,伪装植物 05-15 查看评论 阅读全文
科技新闻 我国建设的世界最大高海拔宇宙线观测站正式投运 ◎本报记者 陆成宽 飞机从四川成都天府机场出发,一个多小时后,来到甘孜州稻城机场上空。此时,从飞机舷窗俯瞰,一个巨大的圆盘铺展在大地上。 这个圆盘就是高海拔宇宙线观测站(LHAASO),也被大家叫作拉索。它是 05-14 查看评论 阅读全文
科技新闻 血管堵不堵,站起来走一走就能知道!小心这6个信号! 我们每个人每天都在走路 但您可能不知道 走路也是反应身体健康状况的一面镜子 它与某些疾病息息相关 如果走路时有异样的感觉 或者步态出现了异常 可能预示身体健康亮起了红灯 要引起我们的警惕 血管堵不堵?站起来走两 05-13 查看评论 阅读全文
科技新闻 首次!航空遥感系统获取山地冰川有效探测数据 光明日报北京5月11日电(记者齐芳)作为我国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研究和民用P波段合成孔径雷达(SAR)卫星科学论证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近期,中科院青藏高原研究所、中科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中科院西北生态环境研 05-12 查看评论 阅读全文
科技新闻 探索起源之谜 高海拔宇宙线观测站“拉索”通过国家验收 新华社北京5月10日电(记者张泉)记者从中国科学院获悉,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高海拔宇宙线观测站拉索(LHAASO)10日顺利通过国家验收。拉索位于四川省稻城县海子山,平均海拔4410米,观测性能创造了多项世界之 05-11 查看评论 阅读全文
科技新闻 玩游戏还能推动人工智能发展? 人工智能本质上来讲,是模拟人的思维模式开展技术创新,游戏科技为人工智能提供了一种低成本的试验场景。在游戏科技领域,人类为了追求更清晰的可视化效果、更流畅的交互体验、更快的运行速度和更生动的游戏角色,不断从理论 05-10 查看评论 阅读全文
科技新闻 假期爱刷剧、打牌、久坐?警惕深静脉血栓!易引发致命疾病 刷剧、打牌、长途旅游,是很多人五一小长假的休闲套餐。殊不知这些长时间久坐的休闲方式,可能会让腿部形成一种极其危险的血栓——深静脉血栓。这种危险的血栓还有可能脱落顺着静脉血管一路回流到心肺上,引发致 05-10 查看评论 阅读全文
科技新闻 多形式科普作品被纳入职称评审 记者5月6日从中国科协获悉,自4月试点开展在京中央单位自然科学研究系列科普专业职称评审工作以来,已有11家中央单位申请成为科普专业职称推荐单位,截至5月4日,共140余人在线填报职称评审表。 中国科协组织人事部部长李坤 05-09 查看评论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