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点访谈:新科技 新基建 人工智能:开启无限可能

来源:央视网 日期:2022-07-23

  央视网消息(焦点访谈):今天我们继续关注“新科技 新基建”。AI人工智能,是20世纪50年代提出的一个概念,距今已经有60多年的时间。然而直到近几年,随着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的飞速发展,人工智能才迎来爆发式的增长,各种应用场景逐步丰富。智能语音交互、人机协同、人脸识别、图像检索、机器翻译等人工智能技术已经渗透到通信、交通、金融、医疗、农业、政府服务等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今天,人工智能在我国为什么会被纳入了新型基础设施建设领域?人工智能在我国的发展究竟如何呢?

  由人工智能技术打造的虚拟人,可以像真人一样能听会说。作为一个热门词汇,人工智能这几年被提及的频率越来越高。过去一些只存在想象中的场景,依托人工智能已经变成现实。

  “人工智能”这个词,每个人听起来好像都觉得挺熟悉,但要说到具体什么是人工智能,可能大多数人都说不清。那么,到底什么是人工智能呢?

  什么是人工智能?

  清华大学教授、认知智能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委员吴及说:“人工智能要想把它完全说清楚还是挺困难的,最初是想让计算机能够做出一些原来只有人才能做、机器做不成的事情,人是很聪明的,就是这样的学科我们称之为人工智能。但其实人工智能的概念,包括它的内涵、它的外延,这些年一直在不断发展。”

  简单来说,人工智能是计算机科学的一个分支,是一种建立在数字化基础上的计算方法。任何行业,当数字化基础有了一定水平,就可以把应用的机器进行智能化改造,让机器学习人类的智慧、像人一样做出智能化的反应,这就是人工智能。

  这些年,人工智能发展迅速,很多人工智能的应用场景已经越来越多地出现在我们身边。

  科大讯飞研究院最新发布了一项研究成果——无障碍智能通信技术,运用这项技术,人们进行在线通话时,不同语言之间可以实现同步文字翻译,使得交流完全无障碍。

  这项技术还有一个智能化的功能,就是能根据对话内容,实时推送相关服务。比如当对话说到球赛时,还能推送相关比赛的视频。

  其实,人工智能不仅能成为我们生活中的得力助手,在工业生产领域也得到广泛运用。在安徽合肥的220千伏锦绣变电站,电力巡检也用上了人工智能。过去对电网线路超声波的检查需要安装特种传感器,耗时耗力且很难成像。现在运用了人工智能技术的声学成像仪,可以随时随地对超声波进行检测并同步形成声纹,进而通过声纹的数据分析来精准判断。

  近几年,在我国通信、交通、金融、医疗等许多领域,人工智能技术已经得到广泛应用。现在全球很多国家已经把人工智能纳入国家战略布局,我国也不例外,从2020年开始,人工智能已经被纳入国家新基建的范畴。

  人工智能为什么被列入新基建?

  吴及说:“它本身为什么是新基建呢?它会变成社会的基础设施,现在中国人习惯出门不带钱包,比如说遇到手机没有电了就很麻烦,可能连楼都进不了了,我们的生活已经被智能化的基础设施完全渗透,已经跟我们的生活不可分离了。”

  随着人工智能越来越多地渗透到我们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整个社会的运行效能也在大幅提高,而未来的必然趋势是,人工智能将更加广泛、深入地影响着我们的生产生活。

    A+
声明:本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