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科技创新“代表作”奏响时代强音

来源:科技日报 日期:2022-10-19

  图为“华龙一号”福清核电6号机组装料水池(2021年11月6日摄)新华社发

  图为“奋斗者”号在西太平洋即将入水(2021年9月1日摄)新华社记者 陈凯姿摄

  ◎本报记者 张盖伦

  “一些关键核心技术实现突破,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壮大,载人航天、探月探火、深海深地探测、超级计算机、卫星导航、量子信息、核电技术、大飞机制造、生物医药等取得重大成果,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

  10月16日上午,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到一些重要领域取得了重大成果。这些成果中,有许多“代表作”。它们构成的宏伟乐章,奏出了科技创新的时代交响曲。

  载人航天:我们有了自己的空间站

  就在前不久,“天宫课堂”第三次开课了。在广袤太空,我们有了太空科普教育基地。

  时间回到2020年4月,中国空间站天和核心舱发射成功,它标志着我国空间站建造进入全面实施阶段。

  当年6月17日,搭载着聂海胜、刘伯明、汤洪波3名航天员的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成功发射并与天和核心舱完成自主快速交会对接。中国人首次进入自己的空间站。

  2021年10月16日-2022年4月16日,搭载着翟志刚、王亚平和叶光富3名航天员的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成功发射并顺利返回着陆,这次长达半年的出差,也创造了中国航天员连续在轨飞行时长新纪录。

  2022年6月5日,神舟十四号载人飞船发射成功,航天员陈冬、刘洋、蔡旭哲进驻天和核心舱。

  7月24日,中国空间站首个科学实验舱问天实验舱发射任务取得圆满成功。

  今年年底前,当“梦天”实验舱发射入轨,并与在轨运行的“天和”核心舱、“问天”实验舱组合体交会对接后,中国“天宫”空间站将建成,完成中国载人航天工程“三步走”发展战略的最后一步。

  载人航天的故事,将在宇宙中继续熠熠生光。

  探月探火:刷新人类对月球和火星认知

  2019年1月3日10时26分,嫦娥四号探测器自主着陆在月球背面,这是人类探测器首次在月球背面软着陆。

  之后,玉兔二号巡视器驶抵月球表面,就此开启了它不平凡的探索之旅。因为嫦娥四号的发射,我们也看到了世界第一张近距离拍摄的月背影像图。

  2020年飞向月球的是嫦娥五号。

  稳稳落月后,它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在月球挖土。2020年12月17日凌晨,带着月球“土特产”,嫦娥五号返回器着陆在预定区域。

  中国探月工程“绕、落、回”三步走规划如期完成。

  围绕珍贵的月壤,中国科研人员已经开展了一系列研究。这些成果,也在刷新人类对月球演化的认识。

  2021年,火星迎来了中国的探测器。

  2020年7月23日,中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天问一号”探测器成功发射,迈出了我国自主开展行星探测第一步。

  近300天的飞行、4亿公里的奔赴,2021年5月15日,“天问一号”成功着陆火星。2021年5月22日,“祝融号”火星车驶下着陆平台;6月11日,“天问一号”探测器着陆火星首批科学影像图公布。

  火星上,留下了中国印记,世界也看到了中国航天人的智慧。

  2022年9月,基于“祝融号”火星车低频雷达数据,我国科研人员揭示了现今火星浅表精细结构和物性特征。

  深海深地探测:去吧,向更深处进发

  2020年11月10日,“奋斗者”号成功探底马里亚纳海沟,创下中国载人深潜10909米新纪录。

  “奋斗者”号全海深载人潜水器的研制成功,标志着我国在大深度载人深潜领域已经达到世界领先水平,从此,人类探索万米深渊拥有了一个强大的新平台。

  我国已拥有“蛟龙”号、“深海勇士”号、“奋斗者”号3台深海载人潜水器,还有“海斗”“潜龙”“海燕”“海翼”和“海龙”号等系列无人潜水器,已经初步建立全海深潜水器谱系,并不断实现了深海装备技术发展的新突破和重大新跨越。

  “奋斗者”号,讲述着科研人的奋斗,也彰显着他们进军深海的决心。

    A+
声明:本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