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海东:曾经的国足门面 如今的公知帽子(图)

来源:易小荷 日期:2020-05-08



1

郝海东在微博上晒出九宫格的豪宅图片,有个人问他:蓝天、白云、花园、泳池,谁给你的这一切?

似曾相识的问话套路,充满了机心和不怀好意。下面还有若干跟风的评论,类似“就国足那样的成绩,你还能有今天……”看到这个,不禁长叹一口气——看来,足球不被聚光灯追打的时代已经很久了。

郝海东在微博上的简介是:“著名足球运动员”。20年前,这是个如雷贯耳的名字——2001年前后,郝海东和范志毅作为最著名的国脚,说街知巷闻毫不过分,约等于三个李佳琦,七八个高晓松,十来个许知远这样的量级。在姚明去NBA之前,他们俩是中国民间最为人熟知的体育人物。

那是中国足球最红火的年代,我先后供职过的《南方体育》和《体坛周报》至少得拿出一半的版面来报导足球的所有细节,直到2011年,我入职《中国新闻周刊》,当时的主编希望我能够写出一篇类似于《审判中国足球》的文章作为“投名状”,即使那时候足球已然“没落”,但我提到想采访郝海东的时候,帮忙联系的《体坛周报》著名编辑说:“《体坛周报》是最好的体育报纸,想采访国内的任何球员几乎都可以,但是郝海东嘛——”他意味深长地用半句话就结束了和我的谈话。

后来刊出的那篇长文里面,缺了范志毅和郝海东这两个特别关键的人物,殊为遗憾。范志毅十分客气地给我回复了一条特别详细的短信,表示很抱歉云云。确实如传说中“江湖”,不接受采访但也尽量不让人感到难堪。而郝海东——我曾经以为和他熟悉的各路记者,却都表示和他并没有那么熟。就连写他最多的《体坛周报》记者金松也说:“我们虽然认识很多年,只能算工作关系……”就好像突然之间,他成为那个时代的一个真空气泡。许多年来,他在一个群体运动中,活成了一个有着浓重个人主义色彩的异类。

2

资深体育记者、专栏作家张晓舟给我讲过一个关于郝海东的故事:

某年月日,国足在西亚比赛,队里规定的休息时间到了,领队朱和元会到酒店一楼的酒吧咖啡厅,催促队员回房睡觉。其他人都回屋了,只有郝海东一动不动(他也不跟别人坐在一起),领队望着他背影,什么也没说。

张晓舟对此的解读是:“郝海东是故意的。”因为“他讨厌这种家长式管理。但是他的自我管理是严格的。他的身体条件不如范,但他对自己身体健康的管理,是严格成功的,因此三十几岁速度爆发力都能保持。”

对当年中国足球的两位大佬级人物,张晓舟也有过一个经典总结:“假如范志毅是大将军,那么郝海东就是独行侠。”

在关于国家队的无数报导和我认识的记者讲述里,都能看出郝海东性格的“冷淡”,也就是某些人眼中的“不合群”。郝海东不喜欢扎堆,比赛结束之后别人觥筹交错大呼小叫,而他,宁愿在房间里泡一壶功夫茶。

金松则把他的性格总结为“孤傲”,如果是面对他不喜欢的记者,要么就懒得开口,要么就会说类似“你怎么没做功课呢”“你怎么这么不专业呢”之类的话。

2018年,郝海东在接受《南方人物周刊》专访时,把自己的性格养成归因于10岁到八一队的那段日子。初到一个几百人的体工大队,又是队里最小的队员,肯定受欺负:“(体工队)那里面其实就是个社会,一线队跟我们没什么关系,二线队有时候来弄一弄我们,打你两下,他们欺负你,不是很正常吗?”

打不过别人,还得想方设法要摆脱这个不利的地位,比如说踢球要踢好,跟别人的关系要想办法搞好,反正各个方面都要让自己有利,这使得郝海东成熟得特别早,也让他养成了对某些事情特别在意的性格。“确实让我对社会公德事情特别在意,比如以大欺小恃强凌弱啊,不守秩序啊,闯红灯啊,随地吐痰啊,电梯里抽烟啊……我都特别反感。我对不公平的事情特别在意,在赛场上也是如此。另外养成的一个性格就是争强好胜,在那个环境你如果不强,就会被欺负,进而被淘汰,你要是十七八岁被分配回家去了,你能干什么?”郝海东说。

还有一点,也使得郝海东和其他球员天然就有一些鸿沟,他喜欢阅读,喜欢思考,有自己的思想。

张晓舟纠正我说:“不是说要有什么‘思想’,换一个词——‘思维’:独立,个人。”
 1/4    1 2 3 4 下一页 尾页
    A+
声明:本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