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人写的军事文章:大陆早期自制护卫舰的尝试(图)

来源:军武狂人梦网站  日期:2009-06-16

  前言
  中共海军建军之初,中型以上的水面舰艇尽是国民党海军败退时遗留或投诚的,全都是二战结束后日本投降、赔偿的海防舰以及美、英、加拿大等国军援的巡逻舰,而这些最多只有一千吨出头的旧型舰的航洋性与航速都不足以达成真正的制海作用,战争末期赶建的日本海防舰的质量与寿命也非常差。由于经费资源匮乏、工业技术能力不足,加上难以从敌对的日本、英美等国取得足够的零件与技术支援,面对国府海军较优势的大舰兵力(包括舰艇素质、人员训练等),中共海军早年并未将这批相对较大的舰艇作为主力,而是配备大批快艇、鱼雷艇在近海以群体伏击战术攻击国府海军的舰艇。
  在 1953年6月4日,中共和苏联签署了第一个海军装备、技术转移协定──“六四协定” ,从苏联购入四艘二手自豪级(Gordy class)驱逐舰、四艘二手Shshuku级潜舰,并转移6601型(即里加级)护卫舰(巡防舰)、6602型(P-6型)木制鱼雷艇、6604型猎潜艇(即062上海级快速艇)、6605/6610型(T-43型)基地扫雷舰的设计图纸、建造权以及所需的全部材料,这不仅使中共海军初次拥有一支较为整齐的舰队阵容,并让国内各工业部门初步掌握了近/现代军舰的工艺技术,培养了一批基层技术干部与人才,为中共的造舰事业打下基础。其中,苏联总共提供了四艘份的6601型护卫舰的装备材料,至1959年全数完成服役,中共称之为01型,西方则称为成都级,标排水量1240ton,满载排水量1460吨ton,蒸汽涡轮双轴推进,功率20000马力,最大航速28节,配备当时科技水平的搜索雷达、声纳、火射控系统,武装包括2门单管100mm舰、两座双联装37mm机、一座三联装533mm鱼雷发射器、两座反潜火箭发射器与两座深水炸弹发射器等。
  自制护卫舰的尝试
  在1958年,中共海军曾提出过一个代号为022的新型护卫舰研发计划;由于受到当时“大跃进”的风气的影响,022列出了许多不切实际的技术指标,要求排水量800ton以内,使用当时就连先进国家都才刚开始尝试的燃气涡轮作为动力,航速需高达45节(至少为40节),并配备包括2门100mm舰、 3门57mm快、4座八联装反潜火箭发射器在内的强大武装。毫无意外地,在燃气涡轮等一系列关键设备完全无从落实的情况下,022很快便草草结束。这次的教训让中共海军在下一阶段护卫舰研制工作上采取务实稳健的作法,也就是采用成熟技术与现有装备,以保证能迅速完成,满足迫在眉睫的战备需求。
  进入1960年代,中共陷入“三面红旗”政策失败、严重的自然灾害、中苏交恶等一连串内忧外患天灾人祸,位于台湾的国民党政府便趁机展开“反攻大陆”的行动,因而屡屡在中共东南沿海发起小规模骚扰与突击;在南海地区,南越企图趁虚而入,夺取南海诸岛礁的主权,并击中共商船、掳走渔民。当时南海舰队实力薄弱,根本不足以胜任维护南海主权的任务,阵中最大的舰艇是满载排水量不到1000ton的南宁号巡逻舰,其前身为二次大战时代日本建造的丙型海防舰,在战争期间被炸沉,战后打捞修,故舰况与质量甚差。因此,当时中共海军亟思建造更多护卫舰来强化南海舰队的实力。虽然中共在1957至1958年组装了四艘前述的成都级护卫舰并预定配备于南海舰队,但这些舰艇是在上海沪东厂建造的(因为广州厂能力较为薄弱,无法承造大型舰),无法通过当时由国府海军掌控的台湾海峡抵达南海,只好先编入东海舰队。在1961年12月, 海军副司令赵启民及七院领导指示701所设计一种新护卫舰以满足南海舰队迫切的需求,要求尽可能采用现成的技术与装备,主要任务包括舰队护航、近海巡逻警戒与渔场巡护,并能支援登陆/反登陆作战以及雷;中共海军还要求首舰必须在1965 年以前交付 ,故新护卫舰就被赋予“65型”这个代号,并在第三个五年计划(三五计划)之中完成四艘。701所担纲新护卫舰设计工作的是总设计师俞伯良,先前曾参与01型成都级护卫舰的仿制工作。
  在1962年2月至4月,701所共提出三种65型护卫舰的设计方案,,方案一采用三具苏联制37AP柴油机为动力,武装以3座100mm舰为主,方案二则使用2具6EDZ 43/67柴油机,方案三则缩减武装,只安装两门100mm舰并取消反潜武器。1962年6月,中共海军与7院召开65型护卫舰的方案评选会议,确定以方案二为主, 随后于9月正式批准“65型舰战术技术任务书”,决定在1963年第三季开工建造。当时中共北方的上海、大连厂的造舰能力强于南方,广州造船厂尚无建造大型船舰的经验;然而当时国府海军的大舰实力较强,牢牢掌握了台湾海峡的制海权,使得中共南方与北方的舰队无法通过,而在北方建造的船舰自然无法航行至南方交舰,包括先前完成的四艘成都级;因此,预定配属于南海舰队的65型护卫舰,势必得由广州造船厂来建造。中共从1950年代起大量建造的53甲黄埔级、55甲汕头级与62型上海级等艇,采取由大连、上海制造组件,再由铁路运抵广州组装完成,但是护卫舰体型大得多,舰体势必得就地建造。在1962年10月,三机部派员赴广州造船厂考察,评估在广州建造65型护卫舰的可行性。同年11月,三机部正式发出通知,要求加快65型舰的设计与研制工作,并提出由上海江南造船厂负责统筹建造工作,广州造船厂 则予以配合。在1963年,六机部正式成立,并在1964年1月下达关于65型护卫舰的指示:首批建造五艘,首舰在上海江南造船厂建造,后四舰则在江南造船厂的技术转移与协助之下,由广州造船厂负责舰体制造与总装任务,所有能由火车运送的成套部件仍由上海江南厂制造,经由铁路运至广州厂组装。

江南级护卫舰了迁就主机尺寸,而使用长舰首构型。图首舰广东号(F-209),

  在1964年8月1日,65型护卫舰首舰开始在上海江南造船厂铺设龙骨,1965年12月25日下水,同年5月在上海港展开船体激振测试,6月1~2日在长江口水域进行罗经、轮机试运转以及舵、锚等相关测试,6月9日至18日在舟山海域进行海上试航,并完成船舰、机械、电气等各项设备的性能测试,曾达到21.5节的航速,比设计航速高出1节;完成测试验收后,于8月1日在江南造船厂正式签字交舰服役,舰名承袭甫退役的原国府遗留护卫舰广州号(原国府元培号,前身为加拿大仿英制Castle级巡逻舰Bowmanville号,1944年10月完工,满载排水量1775ton),舷号209。由于首舰广州号在江南厂制造,西方便称65型为江南级 (Jiangnan class)。在广州号建造的同时,广州造船厂也开始备65型护卫舰的舰造工程,一面建造所需的大型车间、船台滑道等基础设施,一面也派员至上海江南厂观摩首舰的建造过程。在1965年8月1日首艘65型在江南厂开工一年之际,广州造船厂也开工建造,1966年6月25日的下水仪式由省委书记赵紫阳亲自剪彩,同年12月 23日服役,舷号214;二号舰于1965年11月1日开工,1966年12月3日下水,1967年6月12日服役,舷号231。三号舰与四号舰于 1966年5月开工,由于受到文化大革命的影响,直到1969年6月才服役,舷号分别为232与233。完成首批五艘江南级之后,中共之后并未继续建造更多同型舰,转而发展采用诸多新技术的053K江东级防空护卫舰以及由江东级衍生来的053H江湖级护卫舰。除了首舰209在上海完工而编入东海舰队之外,其余四舰均编入南海舰队服役。在1978年,65型护卫舰的研发单位荣获“全国科学大会优秀成果奖”。在1980年,中共海军舰艇依照新颁的舰名、舷号则统一重新命名并更换舷号(三大舰队各有自己的舷号范围,并且依照该舰队所在地区的地名作为舰命名);五艘江南级分别更改编号命名为501下关(原231)、502南充(原232)、503关源(原233)、504东川(214)与529海口(原209)。在1981年,随着两岸情势的逐渐缓和,原属东海舰队的海口号终于得以南下,加入最初预定的南海舰队。
  基本设计
  江南级舰长 90m,舷宽10.2m,舰体高6.8m,吃水2.9m,标排水量1150ton,满载排水量1250ton,舰上编制148人。舰上的动力系统为2具 9EDZ43/67柴油机,总功率6600马力,双轴推进,最大航速20.5节,航速16节时续航力2700海里,能持续在海上作业10天。由于中共先前没有自行研制中/大型水面舰艇的经验,加上中苏交恶后外来技术支援完全中断,因此中共只能以现有的基础向前摸索,并迁就于现成的技术。江南级首先遇到的技术问题是材料,当时选择了海钢厂新试制成功的901锰钢,屈服强度343兆,但这种钢材尚无任何实际应用的经验,相关造舰单位也没对这种材料加工过,而各种规格的钢板、型材、焊接工艺等都还待钢厂与船厂摸索。在施工当中,工作人员发现第五总段的底部分肋板与纵桁相交的十字接缝处,共出现了17处冷裂缝,裂缝总长2073cm,单条裂缝最长有500cm。为找出裂缝生的原因并予以克服,65型护卫舰的首舰主任工艺师周有立等人进行了大量的试验,查阅相关的国内外文献资料,经过反复研究,初步掌握了新钢种的特性与规律,最后终于找出出现裂缝的原因,并对此采取用新的工艺技术,改进结构,以释放焊接时的内应力,终于解决这个问题,江南级的舰体采用薄板结构,焊接时比较容易遇到变形问题,工作人员遂通过全面采用分段反变形、总段反变形、大合拢反变形等技术,使得舰体线型的光顺性与公差能符合标,最后舰体总长度误差仅为负1.5cm。 江南级的舰型是透过仔细的船模实验而决定的,加速性能与抗风浪能力颇佳,且可以保证相邻两船舱进水时仍不 沉没。电气系统方面,江南级安装了中共首度研发成功的380V船舰用交流电系统(之前的中共船舰都使用直流电系统),由于交流电的变压十分方便,电机体积得以缩小,重量减轻而可靠度增加,维护十分简单,当舰艇停靠码头时也能直接使用岸电。江南级的电力由5套D6S-MS-117-4柴油交流发电机组,每组发电机功率100KW,380V/50HZ。65型亦将乘员适居性纳入考量,利用长舰首构型内部空间较大的优点,改善了士兵住舱的空间,全面使用双层位而非拥挤的三层,增加盥洗、厕所等卫生舱间的面积与数量,增加休闲阅览室等,此外也安装空调系统以适应南海地区炎热的气候,是中共海军第一种采用空调的舰艇;由于先前缺乏舰用空调系统的设计经验,相关设计人员还特地到上海的大光明、和平等电影院对空调系统进行考察,还实地研究了南海各港口地区的气候,为日后中共舰用空调系统的布置与细节制订了一套先例与规范。江南级的适居性较先前中共的舰艇大幅增加,甚至后来建造的旅大级受到文革风气影响,也大幅牺牲了乘员生活起居的舒适性。使用空调的江南级,在天候炎热时便紧闭门窗,开冷气降温,其他舰艇的人员乍看之下感到奇怪,知情后则十分羡慕,许多人都希望能调到江南级上服役,传为一时佳话。 江南级的烟囱后方设有一个备用指挥所,在主舰桥中弹失去功能后能接替指挥操舰。
  动力系统是江南级与现成技术妥协的明显重点,其设计与性能相当程度地受制于动力系统。最初中共打算在舰上采用当时较为主流的蒸汽涡轮,但是先前仿制6601型护卫舰动力系统的计划被中共取消,中苏交恶后就不可能制造出来了;而先前在“六、四”协定中引进的舰用中、高速大功率柴油机的技术工艺太过复杂,以中共当时的工业水平还不能马上实用化,而且这种主机使用寿命短、成本高,也难以适应南海地区高温潮湿的气候。因此,中共转而寻求手头上现成的柴油机设计。第一种选择是先前苏联转移技术的37AP型柴油主机(即方案一),这是供W级潜舰使用的推进系统,但此型主机无法倒车,而增加倒车功能的37DR型柴油机尚在研发,不能确保配合65护卫舰的进度。接着,设计人员又研究使用民船用低速大功率柴油机的可能性:在1958年,上海沪东造船厂、上海船舶修造厂、上海交通大学、第四船舶产品设计室联合设计组完成首部 EDU43/8I型扫气式废气涡轮增压低速大功率柴油机,功率1470KW(约2000马力),装用于和平60号沿海货轮,尔后又据此研究出2200马力的6EDZ43/67型柴油机,装置于毛泽东等中央领导人专用的号长江高级客轮上,技术算是相当成熟,而这种柴油机就被当时正在研发的65型护卫舰看上(也就是方案二),不过功率必须提高到单机3300马力,为此汽缸数必须增加。为了满足增加功率的需求,6EDZ43/76柴油机展开了两项的主要技术修改,第一是因应汽缸数增加而发展的停缸工作技术,使发动机在高工况向低工况过渡的运转过程中,可以关闭部分气缸,以增加低工况时的工作效率;第二则是更换发动机系统中的可调元件并作出调整,以增加发动机出力。最后定型的 9EDZ43/67型柴油机在转速250转/分时可输出3300马力的全功率,预备负载6%,不过两台主机的总功率也仅6600马力(当时国外一般护卫舰主机功率在 16000~2000马力之谱),发动机体积重量却已经十分巨大(单台重75ton),特别是高度高达4.5m,用了舰上相当大的空间。考量到主机高度,再加上双层机座的高度以及检修所需的空间,舰体的最小高度已经达到6.8m,如果采用平甲板设计就会超过江南级这种吨位所允许的舰体高度──以江南级规划的舰体规模为例,如果要采用平甲板构型,则船体深度必须在6m以内,低于主机所需的高度,为此上甲板不得不开出一个宽度7m、长度9m以上的大开口,以便让柴油主机伸出上甲板,如此会使舰体强度大为降低;如果增加舰体深度以配合柴油机,又采用平甲板构型,上层结构与舰尾武器座会相应提高1.3m,使舰的重心急剧上升体,严重影响严重影响,严重影响稳定性,并使排水量过度增加。在舰体中段高度必须在6.8m以上以容纳柴油机,舰尾又必须尽量降低的前提下,设计人员只能选择长舰首构型,而就定使舰上三门100mm主必须采用前一后二的布置,削弱了前向火力,不利于攻势的迎击作战。从江南级开始,日后中共不少造舰计划都受限于国内较弱的发动机工业基础,而面临所谓的“心病”。不过江南级这些配置也不尽然全是坏处,首先长舰首舰型能获得较高的干舷,舰体的耐波性与预留强度都高于平甲板构型,而且舰体横摇到大角度时能生较大的恢力矩,因而具备较佳的耐波能力。此外,9EDZ43/67低速柴油机虽然只能让江南级达到20.5节的最高航速(实际使用的最高纪录为23节),但具有稳定而耐用的特性,能长时间在全功率下运转,使得江南级能长时间维持约20节的速度。反观有些护卫舰虽然号称能达到26至28节的最大航速,但其柴油机无法长时间维持高航速,航速加到18节以上就必须限制使用时间。江南级的主甲板一直延伸到舰体后段,之后以一个7.33度的缓坡下降,与低一级的舰尾甲板连接,可避免将应力集中在同一点,而且人员通行也不必使用垂直楼梯,更为方便。江南级的螺旋桨与烟囱设计比较成功,螺旋桨的设计接近最佳的直径与转速值,烟囱的后缘则设置了导流帽,航行时废气能自然向上逸出,增进了散热效率。在1968年9月8日, 江南级的232舰执行任务时遭遇遭遇风,两度进入风中心,经12级强风的考验,舰体最大横摇达到63度,最后仍安然无恙,证实了舰的设计与质量是可靠的。当时西方普遍认为江南级是成都级护卫舰的发展型(实际上光从外型就已经相差甚远),并使用相同型号的蒸汽涡轮动力系统,因而普遍估计其航速达到27节。
  江南级护卫舰的武器装备包括3门100mm单管舰炮、2座61式双联装37mm机,2座双联装14.5mm机枪,2座65式250mm五联装反潜火箭发射器,4座64式432mm反潜臼、2座深水炸弹施放轨等,火力高于成都级护卫舰。江南级的舰首装有一门100mm主,舰桥前方高出的平台装有一座双联装37mm机,舰桥后方两侧各装一座双联装37mm机,舰尾纵列有两门100mm舰,最末尾一门位于舰尾较低一级的甲板,形成阶梯状配置,较上一层的座前方设有挡板来阻绝口火焰,以避免对前方低一阶的100mm火造成损伤。至于两座双联装14.5mm机枪则分别位于舰尾两舷。这样的火力配置使得江南级的两舷都可以有全部三门100mm主,任何一个方向都有三座37mm机的火力。碍于技术不足, 江南级完工之初并未配备火射控指挥仪,各火完全仰赖位的人员自行操;舰上的射控站测量出射击参数后,利用舰内通话器以语音广播方式向各位传递射击指令,技术上明显落后于当时国府海军接收自美军的山字号巡防舰(火采用雷达射控),不过用来对付越南舰艇也就足够了。当时中共还无法自行生100mm舰,先前跟随成都级引进的俄制单管B-34mm舰尚无法仿制 ,只能拆用苏联制V-34型100mm 56倍径岸防(B-34的岸版)来使用,全塔重13.75ton,身重2.463ton,身全长5.795m,管长5.350m,膛线长4.625m,药室容量7.98立方公尺,身俯仰范围-5.5~+85.5度,手动俯仰速率6.2度/秒,电动俯仰速率为18~20度/秒,水平旋范围352度,手动塔旋速率每秒6.5度,电动则为每秒20~25度。此的对海射程约22.5km,对空射成14km,弹重量15.8kg,口初速895m/s。在往后服役生涯中,江南级陆续加装仿自苏联的黄蜂头型雷达/光学舰射控系统(详见旅大级一文)来导控100mm舰射击,并引进电动扬弹机,使其射速增加至15发/分,从而具备较现代化的作战能力。61式双联装37mm 63倍径机是苏联B-11的仿制版,也是随成都级引进中国的,仿制工作从1958年展开,1961年定型,往后成为中共海军数量最多的舰载防空火,兼具射击近距离水面目标与空中目标的用途,塔全重3.4ton,口初速868m/s ,射速320~360发/分,身俯仰范围-10~+85度,塔可360度水平转,对海射程约8.5km,对空射程6km,弹重0.7kg。这两型舰的技术较为简陋,不仅没有射控仪带动,也没有稳定基座,直到后来才装上电动扬弹机,才使得再装填速率有所提高。100mm主与37mm副扬弹机由船厂的轮机车间研制,在704所的配合之下,解决了接弹机、装弹机、驱动装置之间的装配问题而告成功。至于双联装14.5mm机枪也是苏联的物,对海射程2km,对空射程1.2km,子弹重60g,射击初速1000m/s,射速2150发/分。反潜方面,舰首装有两座65式五联装250mm反潜火箭发射器,这是舰上最主要也最强力的反潜武器,是苏联RBU-1200的仿制版,使用62式反潜火箭弹,弹重70kg,弹头重32kg,射程400~1450m,最大下潜速度6.85m/s,攻击深度0~300m,爆炸杀伤半径5m,可使用定时引信进行10发齐射、连续爆炸,在瞬间制造最大的杀伤。江南级的65式属于早期型式,尚未配备射控仪,只能用人工表尺决定仰角,而且发射器只能调整俯仰而无法水平旋,必须仰赖舰艇机动来调整方位,而且无自动装填机,不利于快速攻击。四座64式432mm反潜臼布置于舰尾,发射器为固定式,仰角45度,不能旋,使用的62式深弹重165kg,装药当量相当于135kg黄色炸药,对潜作战深度10~330m,攻击距离有40m、80m、120m等三种选择,每座臼备弹10发,以舰尾大连串投弹和舷侧连续攻击时覆盖范围很大。62式深弹采用深联-1引信,除了一般的反潜模式外,还可选择水面触发模式,以便在必要时攻击水面目标;在1966年由江南级进行的深弹试射时,深弹引信定为水面撞炸并采用小角度射击,由于落点距离船舰较近,爆炸后的弹片甚至散射在甲板上,足见此引信在小角度入水时的瞬发度非常灵敏。此外,舰尾还有两具深水炸弹施放轨以及雷轨。上述反潜装备虽然看似不先进,并无导引鱼雷等装备,但是在深度浅、潜舰无处可躲的沿海地区则仍有很大的威吓力。由于电子技术落后,江南级只能将就于手头上不合用的简陋电子装备,主桅杆上只有一具351型搜索/攻击雷达,这是利用俄制P-6鱼雷艇的雅烈攻击雷达放大天线发展而来,有效使用距离只有20km,方位角分辨率勉强足以对空中、水面目标进行射控标定;尔后江南级在舰桥顶端加装庞大的黄蜂头型雷达/光学火射控系统,实现了火控制的自动化。舰底声纳则采用与6604型猎潜艇相同的塔米尔小型舰底声纳,平均使用距离0.8~1.3km,最大追踪距离2.5~3.3km。
  江南级服役后,南海舰队首度拥有完全与周边国家抗衡的实力;当时南越海军只有一艘美制巡逻舰和5艘巡逻艇,菲律宾海军有8艘巡逻舰和2艘扫雷艇,马来西亚有一艘巡逻舰与8艘扫雷艇,泰国有6艘旧式巡洋舰;而印尼海军虽然拥有一艘苏联提供的斯维尔德洛夫级巡洋舰、6艘驱逐舰和6艘巡逻舰,但这些苏联制军舰的设计并未考量在热带海域作业的需求,加上训练与保养不良,使其舰队出勤率不高(尤其是该艘巡洋舰)。虽然江南级的设计有若干独到之处,但整体而言仍是一种先天不足情况下的应急设计,不仅是航速明显偏低,而且由于上层结构去太多空间,使其在日后无法改装反舰飞弹系统(就连更早的成都级都可以改装),在其他舰艇陆续飞弹化之后,成为中共制海能力最落后的护卫舰。
  实战记录

 
 参与314海战的南充号(502),除役后与鹰潭号(531)一起停放于青岛海军博物馆。

  在1974年1月的中越西沙群岛作战中,江南级的232号舰虽未直接参战,但是担负了人员与物资的运输工作。在1988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选定在东径112度、北纬9度53分建立海洋观测站,而这个经纬度位置正是位于南沙群岛永暑礁的位置;按照国际惯例,选定在哪一国领土建造观测站,就由该国负责建造,而这也是以间接形式正式承认永暑礁属于中共。然而南海周边国家立刻对联合国的决议表达抗议,越南甚至抢在中共方面之前便开始施工,企图造成既成事实,南海情势遂急遽升高。1988年3月13日下午2 时,江南级的南充号(502)在南沙群岛九章群礁的赤瓜礁海域施派遣人员搭乘一艘小艇登上赤瓜礁,对水文、地质和沉船位置等进行勘查,并插上中共国旗。在下午5时,南充号的雷达发现3艘越南舰船向赤瓜礁方向驶来,遂一面监视越南船舰的行动,一面召回登礁勘察人员。前来的越南船舰包括登陆舰505以及武装运输船604、605号,其中604、605两船均为1970年代中共援越的400ton级武装运输船,由马尾造船厂建造,舰上装备有14.5机枪两挺;而505号登陆舰则是美国在二战期间大量建造的 1-501型中型登陆舰(LSM),舰上装备数门40mm快,国府在二战后曾接收一批同型舰成为“美字号”,而其中几艘又在国共战争后落入中共手中。在傍晚时分,越南604号武装运输船在赤瓜礁下锚,605号武装运输船在赤瓜礁东北5.5海里处的琼礁下锚,505号登陆舰则在赤瓜礁西北1海里的鬼喊礁下锚;这显示越南企图同时领三个这岛礁,此时中共在场的只有南充号,舰上能抽出登礁战斗的舰员很少,个人作战装备亦不足,而三艘越军运输船则载有大量的步兵,居于上风。在晚间9时14分,经上级指挥单位批准,南充号派出6名舰员乘小艇登上赤瓜礁上一艘搁浅废船,插上国旗,并一直守护到隔天天亮。此时,中共连夜抽调支援的江东级护卫舰鹰潭号(531,隶属东海舰队,专程南下支援)与江湖-II级护卫舰湘潭号(556,隶属南海舰队,原本部署在越南据的双子礁附近,备夺该岛礁)已经赶到,两舰都有雷达导引的 100mm与37mm火,鹰潭号配备红旗-61防空飞弹,而湘潭号则拥有上游一型反舰飞弹,而南充号此时也已经加装了黄蜂头型火射控雷达。至此中共在此区的海上火力已经据明显优势。湘潭号赶到后,独自在琼礁方向监视605号运输船的动静,鹰潭号则与 停留在赤瓜礁附近的南充号会合。
  在3月14日早上6时,停泊在赤瓜礁越南海军604号运输船开始将大批架设临时营房的器材、物资送上岛礁。在7时30分,中共海军共计58名人员登上赤瓜礁,其中南充号派遣了33名,鹰潭号则派遣25人,原本驻防在废船上的六名南充号人员则被替换回舰;而此时越军已有43名士兵登上赤瓜礁,并在岛礁北侧插上2面越南国旗。此时中越双方在赤瓜礁的部队相距仅100m,气氛极为紧张。中方先以越语朝越军喊话,令其离开。此时,双方礁上人员都一字排开,荷枪实弹慢慢接近,尔后终于演变成双方突扭打,越军一名士兵在8时47分左右开了第一枪(据说为不慎跌倒而走火),中共海军人员见状立刻照原订计划一面开火还击,一面潜入水中退后,与越军拉开距离,使得中共舰艇得以开。在8时48分,南充号率先以14.5mm机枪扫射越南604舰,打响海战第一,随后 舰上100mm舰、37mm机也加入射击,而越南604号武装运输船也以高射机枪向中共海军上礁人员与南充号扫射;由于双方火力相差悬殊,604号运输船旋即重创燃烧,在战斗9分钟后便迅速沉没,在岛礁上残存的越军于8时57分 挥舞白衬衣投降。中越双方在赤瓜礁开始战斗后.停泊在鬼喊礁的越南505号登陆舰也以40mm向中共舰队射击;中共鹰潭号随即上前应战,舰上双联装100舰猛烈射击,迅速命中敌舰7发,505号舰前位被摧毁,烟囱被击中,驾驶台冒烟起火;然而,鹰潭号由于火射击的剧烈震动,导致全舰发生54起故障,包括舰射控雷达失灵,使该舰的击只能中断,无法当场击沉505舰。受重创的505舰为了避免沉没,随即向鬼喊礁抢滩搁浅,之后燃烧了五昼夜,最后虽然被越军拖回,但已经无法修。至于湘潭号则一直监视停泊在琼礁的605号运兵船的动静,尔后发现605号船派遣9人登上琼礁,湘潭号随即喊话命令其离开,越军虽一度返回,后来又再次武装登礁。在9时15分,湘潭号接到编队指挥所通知,赤瓜礁战斗已经开始,命其立即对越方运输船展开攻击;在湘潭号压倒性的火力优势之下,越南605运输船中弹起火,驾驶台被击毁,船体进水倾斜。在9时35分,湘潭号奉命停止射击,而重创的605号运输船则于当晚沉没。在10时50分,中共海军登礁人员全部返回舰上;为了预防越南派遣战斗机支援,中共海军编队消灭越南舰队后转向撤出海域,而唯一拥有防空飞弹的鹰潭号则备实施防空战斗,不过之后越南军方并没有任何进一步行动。赤瓜礁战斗从7时30分中国海军人员登礁开始,到10时50分全部人员撤离回舰,共时3小时20分钟;海上战斗则从8时48分502 舰开炮还击,到9时35分湘潭号舰奉命停止射击,总共为时48分钟。在海战中,南充号、鹰潭号与湘潭号总计发射285发100mm弹与266发37mm 机弹,当场击沉敌舰一艘(604)、搁浅焚一艘(505)、重创一艘(505)并于随后沉没,越军伤亡及失踪约400人,9人被中共俘虏,而中共方面只有南充号枪长杨志亮在赤瓜礁手臂中弹受伤,而越军在赤瓜礁插上的越南国旗也在扭打战斗中被中共海军人员所夺,成为战利品 。日后中共称这场战斗为“314海战”,是中共国护卫舰第一次参与实战并击沉敌舰,而且是在距离海岸1000多公里的海域单独遂行作战任务,显示对航海、作战以及对周遭海底地形的解都有相当的水。
  虽然3月14日的海上战斗由中方大获全胜作收,但由于中共沿海空军基地距离太远,不足以充分支援行动,中共舰队在战斗结束后,为了防止遭到空袭而撤离战场(越南空军仗着地利,主要机种完全可以飞抵南沙群岛作战,尤其是配备反舰飞弹的SU-22,最令中方寝食难安),无法乘胜追击扩大战果,最后只领九章群礁七个岛礁中的赤瓜礁、东门礁,其余五个岛礁(景宏岛、鬼喊礁、琼礁、长线礁、染青沙洲)仍为越军所有。总计在赤瓜礁海战之前,中共原订在据九个岛礁,不过中方舰队由于担心越南空中攻击而采取保守后撤,最后只领其中六个岛礁,其余三个(奈罗礁、牛礁、安达礁)最后都落入越南手中。为此,中方舰队指挥官王伟文事后遭到非难,认为他的退缩导致中共痛失乘胜追击的良机,为日后中共在南海的局势造成非常不利的影响,王伟文在海战之后的前途也遭到冷冻;此外,事后得知当时越南空军介入的可能性极低,因为越南连年与多个国家交战、加上当时身陷柬普寨战火泥沼,元气早已大伤,未必敢再度轻易开战端。然而,这些批评都有事后诸葛之嫌,当时中共方面一开始也不见得想把事情搞大,因此将领行动限于九个岛礁,此外显然也没有充分授权舰队进行开火交战。王伟文在双方爆发突之后决定击沉在场越南舰艇“自作主张”,舰队回港时还因“擅自开火”而遭到调查。既然一开始就没有将事端升级的备,舰队指挥官自行决定开火并打赢第一回合海战之后,“见好就收”心理也不难理解,更何况中共舰队缺乏防空能力、中共本土航空兵力鞭长莫及都是事实;事实上,结束战斗之后,负责防空监视与作战的鹰潭号,其预警雷达便曾发现不明国籍飞机接近舰队,显示越南空军的潜在威胁绝非空穴来风。在不确定敌情以及无法获得上级即时授权与支援的情况下,就一个现场的战场指挥官而言,王伟文的决断恐怕无可厚非。此外,当赤瓜礁海战结束后,越南也立刻紧急向其领的岛礁补充弹药与物资,并于3月15日派遣至少四艘护卫舰、两艘扫雷舰的兵力抵达附近海域,显示其对中共可能的后续军事行动已有戒备;如此,光凭南海舰队的现场兵力,能否进一步拿下所有岛礁不无疑问,更无法保证后续事态都在掌控之中。对于当时致力发展经济与强化对西方交流的邓小平当局,恐怕也不愿意在对外事物纷争之中如此高调。
  结语
  在1990年代初期,无法配备反舰飞弹的江南级开始淡出,除了南充号以外的四艘于1992至1993年陆续退役,南充号在1994年除役后因为314海战的功绩,加上身为中共第一种自行设计的护卫舰,遂成为青岛海军博物馆的收藏品,与当年一同并肩作战的鹰潭号停泊在一起供展示纪念。虽然江南级受限于当时技术而有许多先天不足,但毕竟是中共造舰业第一次设计、建造的中型水面作战舰艇,而且研发过程中明确的目标、务实的作法也完全满足了当时阶段性的需求,在成本、时程与性能等方面达成了平衡。江南级开创中共舰艇使用空调、注重适居性以及使用交流电系统的先河,更为中共造舰业日后规划、研制新舰时累积了许多宝贵的制度与经验,在中共造舰史上有重要的一席之地。
    A+
声明:本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