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普京归来"看俄罗斯政治体制特色

来源: 海外视角 日期:2011-10-20

提出以新“俄罗斯思想”、“主权民主”为凝聚社会的新意识形态——这是叶利钦从未想过的。

在这样一系列“铁腕”治理下,俄罗斯政权的行为能力得到了提高,对政治、社会和经济的控制有所加强。基本形成了以普京为核心,议会、政府、主要政党、精英团队和媒体相互配合的局面。不能不说,在普京时期才真正发挥作用的总统集权体制,确实为国家发展、政局稳定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从目前情况看,实现从“梅普配”到“普梅组合”的权力过渡当不是什么难事,保证政局平稳也较容易实现。不过,俄罗斯经济社会的发展问题则依然是新政权艰巨的任务。

在世界经济形势没有完全走出危机、存在着一些不确定因素的背景下,俄罗斯经济发展的基础仍不稳固,放缓和回落的风险并未消除。在 9月 24日的统俄党大会上,普京提出了要使经济发展速度达到每年5%─6%的目标。对于俄罗斯这样的经济体来说,这并非易事。在金融危机前8年里,在国际原材料商品屡创新高的背景下,俄罗斯的经济增长是年均7%。如今,这个客观条件已难再现,那么推动高速增长的引擎是什么?支撑这个引擎高速运转的动力源何在?如果一切正常,2012年俄罗斯应当成为世界贸易组织的成员,筋骨并非那么强壮的俄罗斯产业如何应对和适应新的竞争与挑战?

至于政治发展也依然存在某些不确定因素,而这恰好来自总统集权制“先天性”的缺陷,即权力高度集中于个人、国家的希望高度寄托于个人。

2000年以来俄罗斯取得的成绩与其说是新制度的结果,不如说是普京个人的成功。2008年后形成的“梅普组合”非常明显地展示了俄罗斯民主政治现状的两重性:一方面,宪政体制得到了维护、以总统为权力核心的治理依然发挥作用;但另一方面,所有人都清楚,这种平稳和有效,包括梅德韦杰夫能够上位、主要政治力量能够配合、国民能够认同的关键性作用还是普京。如果 2012年,政权由“双驾马车”重回“纯普京时代”,曾经由各种有利的主客观因素支撑起的“普京光环”能量还有多大?还能持续多久?普京之后又如

何?几百年来,俄罗斯多次出现过或因个人而辉煌、或因个人而衰微的历史。2000年开始的这一回是历史的终结,还是历史的重演?那种断定期待“好沙皇”、偏好集权专制是俄罗斯政治文化传统的“宿命论”,未必能为俄罗斯人所接受。也因为此,他们才积极地——虽然是非常浪漫地——投入到1992年后的政治现代化重建之中。

不能不看到,2012年的俄罗斯与2000年所处的环境已有较大的变化,国家面临的首要任务也有了改变,也就是从迅速克服危机、摆脱衰退转变为如何保证稳定、持续的增长。因此,如果说恢复秩序、实现稳定是当年第一位的要求,那么改革和创新就应该是现在的主要课题。

早在2005年,普京就提出要把发展创新经济作为改变俄罗斯经济形态、提升增长质量的重点,实现国家现代化发展更是近几年俄罗斯各界的一个共识。但全面现代化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其困难程度并不亚于当年的所有制转型。新经济的关键在创新,创新的关键在资金,而能够引来并留住资金的关键在营造竞争环境、清明的吏治、有效的行政和垄断的破除。不能不承认,这些俄罗斯都缺。可以说,俄罗斯的现代化在很大程度上不仅是一个经济问题,更是政治和社会问题。

人类发展的历史多次证明,任何社会发展形态既不可能一开始就十分完善,也不可能长时间维持在某一种状态——无论它曾经取得何种辉煌。它必须在不断调整、变革中寻找最优状态,适应时代变迁。持续的、主动的创新性改革才能使社会保持活力和生机。如此理解,俄罗斯包括政治体制在内的改革未必已经完成。

在本文结束之时,对现在广为谬传的那句“名言”再做一次修正:“给我二十年,还你一个不一样的俄罗斯”,并非普京所说,他也从未说过!而是沙俄末期总理斯托雷平在启动土地改革时的话。斯托雷平所指是企图在“健康”环境下持续的改革,而非个人权力。

摘自:学习时报

    A+
声明:本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