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家:俄罗斯人倾向于从消极方面出发看待幸福

来源:新华网 日期:2013-06-10

新华网29日刊发题为《俄罗斯人的幸福生活》记者时评文章称,俄罗斯人对幸福的理解,也各有不同。心理学家伊戈尔·瓦西里耶夫说,不少俄罗斯人重视“活在当下”。全文如下:

俄罗斯民意基金会4月公布的一项调查结果显示,约73%的俄罗斯人认为自己幸福,其中大学生群体幸福感最强,其次是月收入超过2.5万卢布(约合617欧元)的人。60岁以上老人和退休人员幸福感最弱,21%认为自己不幸福。

全俄社会舆论调查中心近期一项民调也显示,77%的受访者感到幸福,这一数据比两年前增长了10%,比1992年的数据上涨了33%。

俄国大文豪列夫·托尔斯泰曾说:“幸福的家庭总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记者在采访中感受到,俄罗斯人对幸福的理解,也各有不同。

幸福,与金钱无关?

伊戈尔47岁,在媒体工作,是个健谈的人。谈到幸福的话题,他毫不迟疑给出肯定答案。“只要拥有喜欢的工作和贴心的儿女,做一个幸福的人并不难,”他说。

当记者二十多年的他认为自己“一直都在做自己喜欢的事,这种幸福是很多人得不到的。”他相信自己的能力,“需要什么东西都可以凭自己的力量得到。”

他回忆说,他大学毕业时正值苏联解体前后,国家经历动荡和转型。“但对记者而言,国家的动荡是出新闻的好机会。我感到自己是被需要的,这一点很重要,”他说。在那一段时间,他走了很多地方,观察并报道在这个国家发生的许多事,“很有趣的经历”。

谈到自己的孩子,伊戈尔脸上的笑意掩饰不住。他有两个儿子,大儿子24岁,已经工作并也有了女儿;小儿子才4岁,咿呀学语,正是可爱之时。

伊戈尔说:“小儿子和孙女几乎同时出生,所以我现在是子、孙同时绕膝。”

“我觉得幸福与否,其实和经济条件关系不大,这是很内在的个人感受。1991年我失业了,整整一年既没有工作也没有房子。我去了新西伯利亚、高加索旅行,和父母、孩子待在一起。那段时间也是快乐的,”他说。

伊戈尔对幸福的理解或许能代表部分中年俄罗斯人的感受。全俄社会舆论调查中心的专家瓦列里·菲奥多罗夫认为,20年前俄罗斯进入病态的、全面改革时期,到现在逐渐形成新的社会、政治、经济体系。这一过程中,人们必须跟随国家的发展步伐,调整各自对生活的期许,“他们知道怎样才能改善自己的处境,提高自己的社会地位。”

心理学家谢尔盖·克留齐尼科夫指出,俄罗斯人性格中隐藏的乐观因素也起了很大作用。在新的社会条件下,人们认为自己可以对生活做出新规划,因此能更乐观地看待未来。

自由,克服一切

克塞尼亚20岁出头,是个活泼的莫斯科女孩。见到新华网记者时,她一身户外运动装束,刚刚从克拉斯诺达尔斯科边疆区的海边旅游回来。“7天时间,3天在火车上,到了那就背着包到处走,”她说。

与伊戈尔看法不同,克塞尼亚认为幸福感与经济条件有关联。她喜欢工作一段时间就去旅游一次,到新的地方看看不一样的风景,这必然需要一份固定的工作或收入为保障。

克塞尼亚觉得读大学时是最幸福的阶段,“每天很热闹,也不必为生活发愁。自由自在,不用回家被父母问东问西。”她目前正申请出国留学,想出去看看并学点东西,希望回来能有“更多的自由”。

与克塞尼亚同岁的娜斯佳出生在圣彼得堡,大学毕业后在莫斯科找了一份翻译工作。在她看来,莫斯科本地人的幸福感比俄罗斯其他城市居民都要高,因为“这里各种社会保障都比其他地区做得好。虽然物价高,但收入也高。对本地人而言,没有买房的负担,人们会活得比较轻松。”

娜斯佳现在最大愿望就是在莫斯科城郊有地铁的地方买一套小户型公寓。她给新华网记者算了一笔账,一套33平方米的公寓售价600万到1000万卢布。一次付清这笔钱,对她而言是不可能的。她正努力攒钱准备支付30%的首付,而贷款利率高达17%到19%。“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住上自己的房子,”她有点犯愁。

即便如此,她依然不愿意离开莫斯科生活。“这里有很多机会让我选择,其他小城市无法相比。”拥有机会,就意味着拥有改善生活、抵达幸福的途径。

圣彼得堡高等经济学校的一项研究显示,经济条件仍然是多数俄罗斯人衡量幸福度的重要标准。而年轻一代虽然钱不多,但依然幸福感较高,可能因为他们享有更大自由,可以选择自己想要的生活方式。

    A+
声明:本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