折戟坚城之下:俄军内部的激烈争吵

来源:历史文化评论 日期:2022-06-28

  消息称,乌军发射的数枚圆点-U战术导弹精确地击中了这座炮弹仓库,圆点导弹的高爆弹头爆炸所引发的弹药殉爆持续了整整数个小时,可怖的浓烟烈火直冲天空,在十多公里外都能看到。

  据悉,这座仓库属于俄第2集团军。这次精准打击彻底摧毁了第2集团军的弹药储备,祸不单行的是,仓库中刚刚卸进去的新到火炮也被炸上了天。

  其实,相比较挖空心思打击敌炮兵阵地和隐蔽良好的工事,端掉对手的弹药库,可以说是一劳永逸地解决了问题。

  让我们把目光投向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西线战场,在战争最胶着的时刻,爆发了著名的凡尔登战役,德法两军在此战中伤亡了近100万人,因此被战史家称为凡尔登绞肉机,这是一战中德军最接近胜利的时刻。

  但是,这场战役却因为一件偶然事件而改变了结果。当时,战斗打到最艰苦的时刻,要塞中的法国守军已经在德国暴风突击队的攻击下招架不住,就在此时,法军炮兵的一枚冷炮,无意之间引爆了德军隐藏在森林中的弹药堆栈场,巨大的殉爆场景在人类历史上可谓空前绝后,据说超过100万枚大口径炮弹在这次殉爆中灰飞烟灭。

  同时,德国的胜利期望也化为了乌有。

  没米下锅的德军炮兵因此减弱了炮火,这直接导致了德军在凡尔登战役——整个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败北。

  这次,会让俄国人重蹈覆辙吗?

  

  凡尔登战役要图

  其实,乌东战役开打以来,俄乌两军都把对方的后勤基地,特别是弹药库作为重要的打击目标,但相比俄军,有西方战场情报加持的乌军,他们的袭击往往又准又狠,而作为炮兵同行,甚至双方指挥参谋人员可能毕业于同一所炮兵学院,俄军的袭击则经常偏离目标,这充分体现了俄乌双方在情报和及确制导武器上的差距。

  我们把时间拨回到8年前,2014年,俄军通过精确的情报,在总长格拉希莫夫大将的指挥下,俄空降兵闪电般地出兵克里米亚,部队乘坐战斗车辆,直接冲入乌克兰的陆海军基地,将目瞪口呆的乌军整旅整营地缴械,同时也控制了克里米亚乌军的指挥系统,从而兵不血刃地占领了整个克里米亚半岛。

  

  克里米亚的跨海大桥

  8年过去了,乌军的战斗能力和装备水平成长惊人,不管是各级、各兵种的战术协调,还是单兵各项素质,都要强于从边远地区征入俄军,以挣军饷为目的少数民族士兵。

  总的来说,乌军在这次战争中,由于得到西方世界的全力支持,乌军导弹和炮兵部队总能及时地获取准确的战场情报,从而每每打出精彩的战例。

  而反观今天的俄军,从上到下,则仍是原来2014年那批骄兵悍将。其实,在乌东战场上,他们真正的优势只在于二战水平的铺天盖地火力——所谓大炮兵主义。

  而随着越来越多的北约重武器部署到前线,这个俄国人唯一的优势也将化为乌有。

  

  俄罗斯军神,前顿涅茨克国防部长斯列特科夫上校在社交媒体上表示:”我们对利西昌斯克的包围圈已经没戏了

  三、步炮协同:俄军内部的激烈争吵

  前天,俄罗斯军神,前顿涅茨克国防部长斯列特科夫上校在社交媒体上表示:”我们对利西昌斯克的包围圈已经没戏了, 几天以来,部队一直没有取得进展,并且很显然——以后也不会有什么进展了“。

  他悲哀地说:“俄军前锋部队已经被击垮、伤亡惨重,这场利西昌斯克之战堪比一战时的凡尔登战役。”

  上文中,笔者提到凡尔登战役中的偶然因素,下面谈谈这场战役中隐含的一些规律性的东西:

  德军总参谋长小毛奇当初发起凡尔登战役的初衷,是想借此把法军主力吸引到必守之地,再用强大炮火消灭法军的有生力量,也就是所谓的“耗尽敌方人力”的战略。

  但是,由于仰攻的德军无法占领默兹高地,反而屡遭高地上法军炮群的覆盖,自始至终也未能实现从西面包围凡尔登的战略构想,只能强令部队组织“风暴突击队“,持续从正面冲击法军要塞群,所以这场战役最后的结局是:虽然按照德军总长小毛奇设想的那样——“放干了法国人的血“,但同时”也放干了德国人的血”。

    A+
声明:本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