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联电影《自己去看》

来源: 日期:2009-03-24

《自己去看》(1985年由白俄罗斯电影制片厂与莫斯科电影制片厂联合拍摄)在描写红军小战士的电影中,给人们留下的印象最为深刻。可以把它看作最后一部可以载入史册的、出类拔萃的苏联战争题材“诗电影”:

《自己去看》 1943年,卫国战争的第3年,16岁的白俄罗斯少年弗寥拉和小伙伴费季卡在村边的沙地上吃力地挖着沙土。沙坑里出现了一条军用皮带,弗寥拉兴奋得大叫一声,拉出了一支半自动步枪和几十发子弹--他当游击队员的愿望可以实现了,因为游击队只收有枪的人。弗寥拉的父亲上了前线,家里只有母亲和双胞胎小妹妹,尽管母亲反对,弗寥拉还是跟着化装成德军的游击队员来到了森林里。在宿营地,弗寥拉对游击队的生活感到很新鲜。队员们笑呵呵的,相互开着玩笑,唱着战争时期的歌曲比如《神圣的战争》,就连伤员也都高兴的拄着拐杖和大家合影留念。那里的气氛和环境似乎很轻松。一天,弗寥拉赤着上身蹲在一口洗澡用的大锅里刷锅,一位似曾相识的姑娘捧着一束野花走过来,把花瓣撒进锅里又转身走开。游击队在战斗间隙的生活给人一种错觉:打仗好像是轻松而快乐的。

然而,游击队实际上面临着被德军包围的严峻形势,队长和政委决定率大部转移,只留下小部分战士组织预备队。弗寥拉被留下,他的靴子也被换给一个要赶路的老队员。轻松的环境气氛就这样消失了,弗寥拉穿着破靴子,拎着箱子在树林里边走边哭。他无意中踩碎了一窝鸟蛋,蛋清和蛋黄流淌在草地上,其中一些蛋里还钻出了初生的鸟雏。林中传来一位姑娘的哭泣声,弗寥拉看到了撒花瓣的那个女孩。女孩叫格拉莎,德军要把她掳掠到德国去做苦工,她逃出来被游击队收留在这里。格拉莎向弗寥拉乞求爱情,她说自己想要生儿育女,但弗寥拉推开了姑娘,因为自己是来打仗的而不是来恋爱的。突然,天空中出现了敌机,那是德军伞兵来偷袭游击队营地。德军的枪炮使弗寥拉看到了战争的惨酷与恐怖,他的耳朵被震得嗡嗡响(直到影片结束他的听觉也没有恢复)。弗寥拉和格拉莎躲进了一个土坑里,他们紧紧拥抱在一起......天蒙蒙亮了,林中一片寂静,一只鹳鸟在草地上轻轻地漫步,空中洒下银丝般的细雨,领略了爱情的幸福滋味的两个年轻人站在雨中,他们摇落树枝上的雨水来洗清身上的泥污,格拉莎在雨中尽情地跳舞......

弗寥拉领着格拉莎来到自己的村庄,四处寂静无声不见人影。家里一个人也没有,只听见苍蝇嗡嗡的叫声,炉子上的汤还是温热的,突然,格拉莎瞥见了地上散落的沾着血迹的玩具,她惊呼出声,拉着弗寥拉奔出屋子。他们奔跑着穿过村庄,在板棚后面看到横卧着的成堆的尸体。他们趟过沼泽来到岛上的沙丘地,幸存的乡亲们都在这里。一个老农民被烧成焦炭一般,奄奄一息,乡亲们围在四周哭泣。老农喃喃地哀求大家把他打死,让他少受些罪。人们告诉弗寥拉,他的妈妈和两个小妹妹已经被杀害了。弗寥拉神经质地退后几步,痛苦地把头埋在泥水里。格拉莎把他从泥浆中拉出来,紧紧抱着他。弗寥拉的脸痛苦地抽搐,但没有哭声,也没有眼泪……

弗寥拉离开乡亲们,在树林里他遇到了3个正在为村民们四处寻找食物的游击队员。德军飞机在他们藏身的树林上空盘旋,一个游击队员死于轰炸,另一个年轻的游击队员不幸触雷身亡,老战士鲁别日当着弗寥拉的面检起战友的一只穿着靴子的断腿时只是叹了口气--因为死亡已经是习以为常的事情。鲁别日弄到了一头牛,兴冲冲地和弗寥拉一起趁着夜色把牛赶往村民们所在方向,他们希望能让乡亲们填饱肚子。忽然,空中亮起了刺眼的照明弹,子弹在身边呼啸,鲁别日中弹死去,牛也被打死了。弗寥拉在黑暗中哭泣。

天亮了,弗寥拉一个人提着步枪走在旷野上,他找到了一辆马拉大车,告诉赶车的农民自己想用大车把牛运到乡亲们那里。农民忽然发现有德国鬼子走近--德军讨伐队已经包围了这片地域。农民让弗寥拉把军衣和枪弹藏在田野旁的草堆里,又驱车带着弗寥拉回到自己居住的别拉霍迪村。路上,农民教弗寥拉记住他家里每一个人的名字,让弗寥拉在德军面前冒充他的孙子。德军把村民驱赶到广场上,孩子们在哭喊着;德军又把人们赶进一座高大的木质粮仓内。人们号哭着,挣扎着,被德军的军犬恐吓着。仓库的门被从外面锁上了,绝望的人们把门推得不停地摇晃;有的人爬到窗口,立刻被开枪打死;有的母亲把孩子从窗口抛出去,德国鬼子又把孩子扔进来;弗寥拉从小窗户爬了出来,立刻遭到德国鬼子疯狂的殴打,他被打倒,又被迫跪在地上;德国鬼子把一个受尽蹂躏的姑娘扔在弗寥拉身边;一辆摩托在绕圈行驶着,车上的挎斗里放着一个村民的尸体,尸体胸前竖着木牌,上面写着:“今天早上我侮辱了德国士兵”。

德寇开始了令人发指的血腥屠杀,他们向仓库里投掷手榴弹,用冲锋枪扫射,村民们在绝望的哭喊......挤满了村民的粮仓在熊熊地燃烧,浓烟滚滚火光冲天,刽子手们却放起了音乐,站在远处狂笑着欣赏自己的“杰作”。军官什泰因还把自己肩上的宠物--一只懒猴放到桌上用钢盔罩起来,唯恐它受惊。德军军官用枪抵着跪在地上的弗寥拉的太阳穴,让士兵们为他照相留作“纪念”,捉弄够了之后又把弗寥拉扔到沙土地里。刽子手们离开了,目睹这惨绝人寰的暴行的弗寥拉向我们转过头来--在少年的额头上出现了深深的皱纹,头发也变白了--他一下子变成了“老人”。

他在林中独自走着,找到了一卷绷带;他走到田野上,从草堆中取出自己的步枪和军衣;他用绷带把打坏了的枪托缠好;他沿着大路向前走,遇到了游击队的队伍,他跟了上去。游击队包围了德国鬼子,战斗很快就结束了。德军头目什泰因及其走狗试图为自己狡辩,丑态百出。弗寥拉从德军摩托车里拎来了一桶汽油,他要烧死这些刽子手,为亲人、为乡亲们报仇,另一个游击队员拿着火把走过来。一个女游击队员开枪了,接着,所有的枪一起喷出复仇的怒火,处决了这些人间禽兽。这时,镜头摇向游击队员手中的火把:它没有投向德国鬼子,而是扔进泥水中熄灭了。

弗寥拉从白桦林中走出来,快步跟上了行进中的队伍。他对着泥水里的一幅希特勒画像开了枪--这是他第一次开枪。他一枪一枪地射击,伴随着每一声枪响,银幕上闪现出一幕幕记载着法西斯德军暴行的真实的纪录片段落,但这些纪录片都是倒放的:一栋栋被炸毁的楼房从废墟中立起来,一个个伞兵飞回机舱,德军队伍向后倒退而行.......最后,连希特勒本人的照片也从青年回到了童年:那是一个坐在母亲怀中的孩子。弗寥拉望着这个孩子,他手中的枪停下了。

银幕上出现了一行文字:“在白俄罗斯,628个村庄连同村民被烧成了灰烬”。

弗寥拉跟着游击队员们走向远方......

《自己去看》是一部惊心动魄的战争电影。它以一个稚气未脱的少年游击队员的视点展示了白俄罗斯人民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悲惨遭遇,反映了战争的恐怖的真实面目。它既不同于《斯大林格勒保卫战》、《攻克柏林》这些正面战场的排山倒海、摧枯拉朽,也不同于《这里的黎明静悄悄》、《星》所描写的局部战斗中体现的平凡悲壮,更不是战地浪漫曲,而是降临在平民百姓头上血淋淋的残酷。影片中的血腥屠杀和恐怖场面远远超过任何一部描写德军集中营的电影,令人毛骨悚然,当这些残酷场景通过一个16岁少年的眼睛展现出来的时候,战争的面目就更显得狰狞可怕。然而,《自己去看》不仅描写了白俄罗斯人民的悲惨遭遇,它同样描写了白俄罗斯人民无比的英雄气概--它是为英勇无畏的白俄罗斯人民在银幕上塑造的的卫国战争英雄纪念碑。在影片中我们看到了一个个视死如归的游击队员,看到了最残酷的屠杀也不能摧毁的人民的斗志;我们完全可以相信,弗廖拉这个被卷入战争旋涡经受战火洗礼的16岁少年,必定会成长为一个英勇善战的红军战士,面对死亡决不后退一步。在描写灾难、描写勇气的同时,影片也讴歌了善良的人性和人道主义:游击队员们没有以牙还牙以暴易暴烧死德国鬼子;倒放的记录片镜头表达了美好的希望--希望被战争毁灭的一切都得到复活重生;弗廖拉面对幼年的希特勒照片停止了射击--这是人性在黑暗的战争中闪耀着光彩,因为“人”是永远不会向孩子开枪的。

真实地揭示战争的残酷性并以此映衬人民的英雄主义和自我牺牲精神、讴歌崇高的人性和人道主义思想,这是很多优秀苏联战争影片的共同主题:描写头发花白的格鲁吉亚战士的《士兵的父亲》是这样,描写16岁的白俄罗斯游击队员的《自己去看》也是这样。

《自己去看》是一部卓越的诗电影。它所运用的诗电影手法已经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简约、凝练、深邃。影片中处处皆是涵义深刻的隐喻象征,却又简洁明了而不是晦涩难懂;影片使用的色彩强烈的节奏控制与情绪化摄影艺术手法始终紧紧围绕着塑造人物并揭示主题思想这一中心任务。弗寥拉和格拉莎的爱情段落不是写实的而是超现实的,是象征意义的,充满了青春浪漫气息,它象征着:战争永远不能阻挡万物苏生,不能阻挡爱情,不能扑灭人的希望。弗廖拉变成“老头”这个镜头也是超现实的:它象征着德国法西斯的残酷暴行对少年儿童的伤害,孩子已经未老先衰,战争无情地将一张稚嫩的孩童的脸扭曲成皱纹密布象老人一样的脸,这张变了样的脸表现的是一个被战争摧残了的孩子的心灵。片尾弗廖拉向希特勒画像开枪的一组镜头极有想象力,表达的思想也很明确:希望时间能够倒流,希望被毁灭的都获得复活重生,希望人们(包括德国人,甚至是“元首”本人)都象孩子一样天真善良。影片的音响也独具一格:对白很少,并且,在弗廖拉被德军的炮火震得失去听觉后,影片一直是用一种耳鸣的嗡嗡响的音效来表现他所听到的话语和声响(一直到影片结束时他的耳朵也没恢复正常)--这种奇特的音效给人以恐怖而反常的感觉--战争就是这样的恐怖和反常。

《自己去看》是“诗电影”,但它又是一部具有高度纪实性的电影作品。影片改编自白俄罗斯作家阿列西.阿达莫维奇(1927--)的纪实文学作品《哈登的故事》。小说发表于1974年,1976年获得白俄罗斯共和国国家奖。阿达莫维奇14岁至16岁参加了游击战斗(他的一部代表作就叫做《游击队员们》),1943年的作家是战斗在白俄罗斯丛林与原野上的16岁的游击队员;《自己去看》故事发生在1943年,小游击队员弗寥拉当时也是16岁--这不是巧合,而是一种纪实--《自己去看》是作家根据真实的切身感受写出来的艺术作品。

哈登的故事是完全真实的历史,它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历史上德军在苏联犯下的累累罪行之一。哈登是距离白俄罗斯首府明斯克54公里处的一座小村庄,1943年,法西斯德军把全村26户居民一共149人包括75名儿童全部烧死。1969年白俄罗斯解放25周年之际,在哈登村修建了一座纪念碑综合体,中心位置矗立着一尊名为“不屈的人”的立像,那是一个老人,他的手中抱着一个死于屠杀的孩子的躯体。综合体之中还有一座“永恒之火”纪念碑,那是一个奇特的建筑造型:在稍稍高出地面的田野上有四块巨大的正方形黑色大理石,其中三块的中心填上土,像个花坛,每个坛里种着一棵高大的白桦;第四块大理石中心没有种树,却有一团熊熊燃烧的不灭的火焰。这种奇持的造型究竟意味着什么呢?在卫国战争中,白俄罗斯有1/4的人牺牲,终年不熄的烈火象征着l/4殉难的白俄罗斯人民那永垂不朽的生命;3棵白桦树则象征着3/4的白俄罗斯居民历经战争的煎熬顽强地生存下来,如今又象那枝叶繁茂的白桦,郁郁葱葱,生气盎然。

在苏联无数个“永恒之火”纪念碑中,要数哈丁村的那一个令人特别难忘。 哈丁村的纪念碑碑文是这样写的:“哈丁这样的村庄在白俄罗斯不仅仅有一个,而是186个。”

在战争中白俄罗斯有80%以上的房屋被毁,被摧毁的村庄一共有9200个;村子被烧毁、村民被集体屠杀的一共有628个;其中象哈丁这样全村连人带屋一个不剩全被烧成灰烬的有186个。白俄罗斯人民在战争中遭受了最残酷的考验,但是人民没有被苦难压倒,他们在自己的土地上与法西斯侵略者展开了艰苦卓绝的游击战争:仅有800多万人口的白俄罗斯,却出现了1108支游击队,37万4千名游击队员。白俄罗斯各级党委书记全都有游击队员的经历,战后以白俄罗斯党委第一书记职务进入苏联政治局的马祖罗夫、马谢洛夫在卫国战争中都是游击队员。战争中,甚至有一些白俄罗斯游击队在沼泽森林里继续生产,并给莫斯科上交粮食;他们还把数以千计的犹太人从波兰偷运出来;他们为红军的反攻和最终的胜利贡献了宝贵的力量。

永恒的火焰在哈丁村燃烧,在红场无名烈士墓前燃烧,在苏联大地上的无数个角落静静地燃烧。让我们暂时忘记电影,自己去看一看真实的历史:法西斯匪徒彻底地或部分地破坏了苏联的1710个城镇、7万多个村庄、600多万幢房屋,使大约2500万人失去了家园,破坏了将近32000个工业企业和65000公里铁路,使98000个集体农庄、1876个国营农场、2890个机器拖拉机站荡然无存......在卫国战争中,27000000苏联人失去了生命。

请到这不灭的火焰跟前来看看吧,请记住这浸透着鲜血和眼泪的历史。


历史总是在运动、发展的,新的时代来临了,过去的历史有一些永远地留存在人们的记忆之中,但也有一些被淡忘、被颠覆。

    A+
声明:本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