费道尔.伊凡诺维奇.夏里亚宾

来源: 日期:2009-03-24

费道尔・伊凡诺维奇・夏里亚宾(Chaliapin Fedor Lvanovich,1873-1938年),出生在俄国喀山一个农民家庭。夏里亚宾早年未受过正规教育,但生就一副动听的歌喉。1892-1893年在第比利斯向声乐专家乌萨托夫学声乐,主要学习意大利的美声唱法的同时,也研究了俄罗斯的歌唱经验。在彼得堡马林斯基剧院成功地演唱了许多角色,1894年在彼得堡参加皇家歌剧团,又赴莫斯科加入马蒙托夫歌剧团。在那里,夏里亚宾演出的歌剧都是俄罗斯作曲家的作品,因成功演唱里姆斯基-科萨科夫的《斯普科夫的姑娘》中的暴君伊凡和穆索尔斯基的《鲍里斯・戈多诺夫》中的戈多诺夫,达尔戈梅斯基的《水仙女》等,声名大震。1899年,夏里亚宾进入了莫斯科大剧院。1901年夏里亚宾抵达米兰演出,首次在斯卡拉歌剧院登台,开始获国际声誉。此间,他结识了卡鲁索和其他具有国际影响的歌唱家和艺术家,同时世界也认识了夏里亚宾。1907年,夏里亚宾登临纽约大都会歌剧院的舞台,他与卡鲁索联袂演出了《浮土德》,卡鲁索饰浮士德,夏里亚宾饰梅菲斯特,他们给观众奉献了一部堪称典范的作品。1913年至1914年,夏里亚宾在伦敦演出歌剧。十月革命后,他应好友高尔基的邀请,重返俄国,担任圣彼得堡马林斯基剧院的艺术指导,并仍坚持登台演唱。此间,他获得了苏维埃人民歌唱家的称号。但1922年,由于苏联国内的形势不利于夏里亚宾,他不得不流亡国外。夏里亚宾被褫夺了所有的荣誉称号,被宣布为“反革命”,并没收了财产。此后,夏里亚宾在美国定居,后移居巴黎。1935年,夏里亚宾曾来中国做旅行演出,他访问了北京、天津、上海和哈尔滨。1938年4月12日,夏里亚宾因患败血症,在巴黎去世。

在20世纪上半叶的男低音歌唱家中,夏里亚宾无疑是最优秀的一个。他首先是一位俄罗斯的杰出歌唱家,他最擅长演唱俄罗斯的歌剧和民歌。他是鲍里斯、伊凡雷帝、苏萨宁、奥洛芬的最佳扮演者,他对角色的刻画着重于人物的内心世界和性格特征,并突出表现角色所代表的社会意义。夏里亚宾还是俄罗斯民歌最好的诠释者,他不仅熟悉俄国各地的风情民俗,而且能够准确把握语调和音色上的变化,从而使包括《伏尔加船夫曲》在内的俄罗斯民歌或古典歌曲,像“充满心灵倾述”的诗篇。夏里亚宾在演唱俄国民族歌剧的角色时尤其充满魅力,他最有魅力的角色是戈多诺夫。高尔基对夏里亚宾的评价是客观公正的,他认为,“在俄罗斯的歌唱艺术中,夏里亚宾居于首位,正如托尔斯泰在语言的艺术中一样”。夏里亚宾无疑还是一位世界性的优秀歌唱家。他演唱意大利和法国歌剧,同样具有极高的水平和极大的魅力。他成功地塑造了如《唐・卡洛斯》中的菲利普王、《弄臣》中的利格莱托、《堂・吉诃德》中的堂・吉诃德等艺术形象。夏里亚宾的一个重要特点是,他具有独创精神。他所扮演的意大利、法国歌剧中的角色,没有一个是由他首演的。但夏里亚宾勇于突破前人的模式,认真分析角色的性格、语言、身份、背景等,赋予角色以独具一格的新理解和新风格。夏里亚宾认为:歌剧演员不能把自己停留在声乐的技巧上,而应该“反映出剧中或歌中人物的精神”,“歌唱艺术是美妙的声音与思想一致的统一的完整体”。对待艺术,夏里亚宾严肃认真,一丝不苟。

夏里亚宾被誉为“低音歌王”,他的嗓音洪亮多彩,雄浑有力,音域较宽,接近于低音男中音。他善于演唱具有朗诵风格的歌曲,在强弱变化、假声、半声、笑声、哭声等特殊唱法的运用上,完美无缺,游刃有余。作为一位歌剧演唱家,夏里亚宾具有一般的意大利、法国歌剧演唱家所不具备的表演才能。他很注重化装的效果和功用,但更讲究“心理上的化装”。他对角色情感和性格的刻画,即使不懂俄语的观众,也完全可以理解和接受。苏联著名的戏剧导演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曾说:“我所写的关于演员表演上的体系,都是从夏里亚宾那里得来的”。不过,一些欧美的评论家却有不同的意见,他们认为夏里亚宾的表演过于“俄国化”,并不适合他们的口味。夏里亚宾多才多艺,他喜爱绘画,认为这对歌剧演员是有所裨益的。在生活中,他待人诚挚热情,富有同情心,但也易于激动。他录有约200张唱片,拍摄过两部电影,并着有回忆录《我生活的一页》。

    A+
声明:本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