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2月6日)上午,全球首个陆上商用小型模块化核反应堆玲龙一号外穹顶在海南昌江吊装成功,这标志着反应堆厂房的主体结构已全部完成施工。 玲龙一号是全球首个通过国际原子能机构通用安全审查的小型模块化压水反应
未来手机会是什么样?
全球科技界正借助各种人工智能(AI)绘图工具,畅想未来手机的模样。
英国Mobiles.co.uk网站近日报道,从柔软的身段到能自我修复的屏幕,从太阳能充电到使用更先进的材料,关于未来手机的一些设想听起来更像是科幻电影中出现过。
我国天文学家计算出仙女星系质量 约为太阳的1.14万亿倍
科技日报北京2月5日电 (记者陆成宽)我国天文学家算出了仙女星系体重。记者5日获悉,利用郭守敬望远镜(LAMOST)的光谱数据和仙女星系(M31)已有的观测结果,来自云南大学等单位的科研人员构建了目前国际上最大的、具有视向速
人形机器人时代即将到来?市场规模有望在2035年达到1540亿美元
图为在2023广州车展上展出的人形机器人。 ◎肖钰周 本报记者 王 春 近日,工业和信息化部等7部门印发《关于推动未来产业创新发展的实施意见》,提出做强未来高端装备,突破人形机器人、量子计算机等产品。
最新研究发现宇宙没那么“老”
往大质量星系群中掉落的星系。红色区域为一个大质量星系群,黄色圆圈里的为正沿着大尺度纤维状结构掉落的星系,它们相对于中央星系沿相同方向运动。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供图 本报讯(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张
研究发现:接触音乐有助改善老年人大脑健康
科技日报讯 (记者张佳欣)据1月28日《国际老年精神病学杂志》报道,英国埃克塞特大学研究人员发现,老年时的大脑健康状况和改善程度与终身接触音乐有关。 一项名为保护的研究项目,分析了1000多名40岁以上成年人的数据
首次承揽外国卫星搭载发射 捷龙三号火箭迈出国际化发射第一步
2月3日11时06分,我国太原卫星发射中心在广东阳江附近海域使用捷龙三号运载火箭,成功将DRO-L星等9颗卫星发射升空,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获得圆满成功。新华社发(安迪 摄) 2月3日午间,我国太原卫星发射中心在
中国航天新纪录!西昌发射场最短时间实现200次发射
2月3日7时37分,我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使用长征二号丙运载火箭,成功将吉利星座02组卫星发射升空,11颗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获得圆满成功。新华社发(肖鑫江 摄) 新华社西昌2月3日电(李国利、胡煦劼)长征二号丙运
“深海一号”产能提升改造加速推进
科技日报记者 操秀英 2月1日,中国海油宣布,该公司所属超深水大气田深海一号保持良好运行状态,持续高产稳产,累计产气超过70亿立方米、产油超70万立方米,并开展产能提升改造工作,为二期工程投产接入做好准备。 据
建立中国人自己的基因组技术体系路有多远
何忠(化名)没有想到,自己身上不到20毫升的血液样本,竟成就了一项被中国工程院院士、哈尔滨医科大学党委书记张学评价为我国乃至世界范围内里程碑式的事件的成果。
利用何忠的血液样本,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教授高占成团队和中
全柔性、自修复、太阳能充电……未来手机会是什么样?
(308) ◎本报记者 刘 霞 全球科技界正借助各种人工智能(AI)绘图工具,畅想未来手机的模样。 英国Mobiles.co.uk网站近日报道,从柔软的身段到能自我修复的屏幕,从太阳能充电到使用更先进的材料,关于未来手机的一些
智能纤维让可穿戴电子设备迈进现实
《自然》31日报告了新加坡和中国科学家联合开发的一种制作内置电子元件纤维的新方法,这种纤维可用于可穿戴电子设备。其潜在应用包括能感知交通灯变化的帽子(可帮助视障人士),以及用于心脏监测的柔性设备。
可检测和处理
盖“被子”帮冰块度夏 从哈尔滨存冰有道看科技保温妙招
1月19日,工人操控机械在哈尔滨冰雪大世界存冰场码放冰垛。新华社记者 谢剑飞摄 ◎本报记者 都 芃 寒冬腊月,松花江上冰雪覆盖,白茫茫一片。在冰雪之上,人群、机械正往来穿梭。 不久前,当哈尔滨冰雪大世界还在喜迎
回收创新技术有助塑造时尚业新风采
全球每年生产近1000亿件衣服,但有相当比例的纺织品都要被丢弃和填埋。时尚行业的浪费问题已引起广泛关注。
鉴于纺织品回收极其复杂,相关技术目前仍处于初级阶段,诸多服装品牌面临大规模回收压力。不少初创公司闻风而动,
航天器“重复用” 往返太空更便捷
在2023年中关村论坛展览现场,航天科技区域展出了可重复使用液氧甲烷发动机等诸多新成果。 本报记者 贺 勇摄 美国猎鹰9号火箭。 新华社发 日前,中国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运用长征二号F运载火箭,成功发射一
国产大型民用直升机AC313A完成首次高寒试飞
航空工业集团今天发布消息,我国自主研制的大型民用直升机AC313A,近日在漠河完成了首次高寒试飞,这也是AC313A第一次进行高寒试飞。 记者了解到,这次高寒试飞结束之后,将会再投入一架AC313A直升机,全面开展取证试飞工
阿尔茨海默病真能传染吗
垂体生长激素接受者中发现该病传播证据
《自然》系列期刊曾在2015年、2018年分别刊登过阿尔茨海默病的疑似传染案件。但人们对此案没有最终结论。
1月29日,《自然·医学》再次发表重磅研究:五名儿童时期曾经接
“百模大战”已打响 人工智能何处去
2023年7月,《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管理暂行办法》的出台,激发了各个企业研究以大模型为代表的人工智能的热情。根据《2023—2024年中国人工智能计算力发展评估报告》,截至2023年10月,我国累计发布两百余个大模型。2024
研究揭示与生成免疫细胞相关的基因特征
新华社北京1月29日电 当年龄增长或长期受疾病困扰,人们的免疫功能可能下降。一项新近发表在美国《科学进展》杂志上的研究显示,小鼠生成免疫细胞的能力与一些基因活性特征有关,在此基础上有望探索增强免疫力的策略
圆周率计算:中国古代数学发展史上的明珠
从蛮荒到开化,从结绳计数到四则运算……在探索数学的道路上,华夏民族的祖先不断向前。
在14世纪以前,中国一直是世界上数学最发达的几个国家之一,尤其在圆周率的推算上,一直保持着遥遥领先的地位。圆周率计算
把时间精确到72亿年仅偏差1秒
张首刚(中)在与科研团队成员交流。新华社记者 张博文摄 现在几点? 这表准不准? 你知道生活中我们随口问的这两个问题,意味着什么吗? 你一定想不到,这是两个严肃的科学问题——什么是时间?什么
一粒种子如何获得“身份证”?如何成为“国家队”的一员?记者探访“种子银行”
农业现代化,种子是基础。种质资源是保障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定安全供给的战略性资源。作为种业振兴行动的首要任务,2021年,农业农村部启动新中国成立以来规模最大、覆盖范围最广的全国农业种质资源普查,经过3年努力,我国农
国际聚变联合物理实验在合肥科学岛开展
本报合肥1月27日电(记者丁一鸣)位于安徽合肥科学岛上的世界首个全超导托卡马克装置(EAST)正在开展新一轮物理实验,在2023年4月12日实现世界最长的403秒高约束模运行的基础上,朝着更长时间的高约束模发起挑战。 近
渝湘复线高速控制性工程龙川江特大桥顺利合龙
26日晚,渝湘复线高速公路控制性工程龙川江特大桥顺利合龙。龙川江特大桥位于重庆市南川区河图镇,全长1350米,桥址跨越低山河谷,地形地势复杂,施工场地狭窄,施工难度极大。其中全桥最大高度达到208米,主桥墩柱采用四面收坡的
快舟火箭可复用技术试验箭垂直起降试验圆满成功
2024年1月26日15时,中国航天科工航天三江所属火箭公司自主研发的快舟火箭可重复使用技术试验箭顺利完成垂直起降试验。本次试验采用火箭公司自主研发的液氧甲烷发动机,飞行时间22秒,空中悬停9秒,悬停高度精度0.15米,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