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西北大漠的一次成功发射,让中国朱雀振翅高飞。 7月12日9时00分,由中国民营航天企业蓝箭航天空间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自主研制的朱雀二号遥二液氧甲烷运载火箭,在我国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随后火箭顺利进入预
无创血糖监测技术取得突破
科技日报深圳7月11日电 (记者叶青)11日,记者从中科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获悉,该院生物医学与健康工程研究所微创中心聂泽东研究员团队,在基于生理信息的无创血糖监测技术方面取得突破。研究团队提出了基于心电(ECG)及光
飞行模拟视景系统:三天“造”一个机场
飞行员利用全动飞行模拟机视景系统进行训练。受访单位供图 眼前这架正在穿过云层的航班,即将降落在深圳宝安国际机场……飞行员注视着视窗,春笋大厦等深圳地标建筑,宝安机场的航站楼、跑道等,逐渐清晰
我科研人员的最新发现有望推动帕金森病早期精准诊断
新华社武汉7月9日电(记者闫睿)通过研究开发帕金森病的PET分子影像学标志物,不仅为帕金森病早期诊断提供了客观的影像学检查方法,也为研发相关治疗药物找到了可靠的评估指标。近日,国际顶级学术期刊《Cell》在线发表了
天问一号发现火星古风场改变的证据
新华社北京7月7日电(记者张泉)研究火星的风沙作用,有助于揭示火星气候环境特征和气候变化过程。科学家日前在祝融号火星车着陆区发现火星古风场改变的沉积层序证据,表明该区域可能经历了以风向变化为标志的两个主要气
123米超长海上风机叶片是怎么做出来的?
6月28日的福建平潭外海域,随着白鹤滩号海上风电安装平台等设备的协同配合,3支123米超长16兆瓦海上风机叶片完成吊装,当前世界最大的海上大风车开始迎风旋转。 123米,是约40层楼的高度,如此长的叶片能同时容纳300个
首张银河系“幽灵粒子”肖像生成
科技日报北京7月2日电 (记者张梦然)从可见星光到无线电波,长期以来人们一直通过银河系发出的各种频率的电磁辐射来观察它。科学家们现在通过确定数千个中微子的银河起源,揭示了银河系的独特图像。基于中微子的银河系
试验成功!新一代动车组新技术部件性能验证完成
人民日报北京7月1日电 (记者李心萍)记者从中国国家铁路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国铁集团)获悉:新一代动车组(CR450动车组)新技术部件性能验证试验圆满成功,动车组研制取得新进展。 6月28日,在福厦高铁湄洲湾跨海大桥,搭载
我国星地激光高速通信业务化应用实验成功
近日,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利用自主研制成功的500毫米口径激光通信地面系统,与吉林一号MF02A04卫星开展了星地激光通信实验,通信速率达到每秒10G比特,所获取的卫星载荷数据质量良好,可以满足高标准业务化应用
我科学家开发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基因编辑技术
光明日报北京6月27日电(记者齐芳)基因编辑技术是面向未来的关键技术之一,能否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基因编辑技术,是这一领域国际竞争的核心。我国科学家在这一方向又建新功——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
在轨近一个月 神十六乘组工作有序展开
央视网消息:神舟十六号航天员乘组5月30日进驻中国空间站以来,已经过去了近一个月的时间。在这段时间里,航天员景海鹏、朱杨柱、桂海潮共同协作,高频次、高效率地进行了大量工作。近日,三位航天员在天和核心舱内开展了细胞
我国首次高压力多管材纯氢试验获得成功
本报北京6月26日电(记者温源)6月25日,9.45MPa全尺寸非金属管道纯氢爆破试验在国家管网集团管道断裂控制试验场成功实施,标志着国内首次高压力多管材氢气输送管道中间过程应用试验圆满完成,为我国今后实现大规模、低成
太阳能电池转化效率提升有了新策略 控制晶体生长方向是关键
如果人类和能源问题之间是一场赛跑,那么太阳能电池研究就像是百米飞人大战,小数点后的每一个数字,都是科学家争夺的焦点。一直致力于新型钙钛矿太阳能电池研究的西湖大学王睿团队,又一次在小数点后实现了突破。
城际量子密钥率创造新纪录
光明日报北京6月23日电 记者袁于飞日前从北京市科委获悉,北京量子信息科学研究院袁之良团队与南京大学物理学院副教授尹华磊合作,近日首次在实验上实现了打破安全码率-距离界限的异步测量设备无关量子密钥分发(也称
“猴痘”是什么?有哪些传播途径?权威专家回应
近日,北京、广州等地接连监测发现猴痘病毒感染病例。什么是猴痘病毒,如何传播?重点人群怎样做好监测报备?出现哪些症状须及时就医?针对社会热点关切,国家卫生健康委、国家疾控局日前组织专家接受记者采访,专门作出回应。
普
很快,我们将这样运动
不妨畅想一下,在不久的将来,你会如何运动呢?
你可能会穿上一双根据你足型和喜好定制的足球鞋,通过手机预约最近的球场,跟朋友痛快淋漓地踢场球;你或许将踏上一大块LED屏做成的篮球场,打球时地板上变幻炫酷图案,还能收集数据方
能出汗会呼吸的户外行走机器人面世
据英国《每日邮报》网站10日报道,美国亚利桑那州立大学(ASU)科学家研制出了世界上第一个能像人类一样出汗、颤抖和呼吸的户外行走机器人模型。这一测试机器人名为ANDI,可通过合成孔隙和流量传感器模拟人类对热量的反应,有
一箭四十一星背后的故事
卫星数量从0到100、重量从重到轻,成本从高到低……自2015年以来,长光卫星一步一个脚印地走来,终于在6月15日完成了百星飞天的梦想。
41位乘客搭乘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顺利升空,创下了我国一
AI代写“有助科研”还是“助长作弊”?
近期是高校学生提交课程论文、进行毕业论文答辩和审核的高峰期。记者调查发现,部分高校学生在悄悄利用ChatGPT等AI(人工智能)写作软件代写论文,或者用AI辅助论文写作,如罗列提纲、润色语言、降低重复率等。 AI写作
未来交通什么样?这些黑科技抢先看
◎本报记者 付毅飞 吴纯新 未来,我们的出行方式会有哪些变化?数字技术、双碳科技成果怎样让公共交通更智能、更环保?在近日举行的2023世界交通运输大会上,一大批关系未来交通发展的黑科技集中亮相。 贴地飞行将
中国对自然科学贡献首超美国居首位
本报讯(记者 赵语涵)6月15日,2023自然指数年度榜单(2023 Nature Index Annual Tables)揭示了研究成果发表于2022年1月至2022年12月之间、对高质量的自然科学研究贡献最大的机构和国家。该榜单显示,中国在自然科学领域已
我国首次开展舱外辐射生物学暴露实验
央视网消息:空间站梦天实验舱空间辐射生物学暴露实验装置日前完成出舱工作,这是我国首次开展舱外辐射生物学暴露实验。在空间站梦天实验舱内,航天员景海鹏、朱杨柱和桂海潮正将空间辐射生物学暴露实验装置安装到载荷转移
数字孪生技术搭建数据共享桥梁 让海陆协同跨越“山海”
央视网消息:6月16日,我国首艘海陆一体化生产运营的智能海上油气加工厂——海洋石油123将在江苏南通交付。对于实现我国能源产业与数字技术深度融合,加快推进我国能源数字化转型和智能化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我国水稻广谱抗病基因研究取得进展
新华社武汉6月15日电(记者李伟、熊翔鹤)记者从华中农业大学获悉,李国田教授团队研究发现了一个新型水稻广谱抗病基因RBL12,大田实验结果证明,RBL12在田间稻瘟病害发生情况下可挽回约40%的产量损失。该成果于日前在国际
干细胞“上天”造血只为落地救人
◎本报记者 陈 曦 人的多能干细胞具有无限增殖潜能,可分化为人体内几乎所有类型的细胞。干细胞在疾病治疗、组织修复等领域具有极大的发展前景和临床应用价值。然而,目前干细胞的突破性研究仍面临着很大挑战,包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