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遗嘱库:遗嘱服务倡导尊重老年人意愿,鼓励“生前预嘱”

来源:澎湃新闻 日期:2024-10-11

“录像时不要哭泣,立遗嘱是幸福的事情。”这是中华遗嘱库北京东城分库的一行标语。传统观念认为,立遗嘱是年老、患病时产生的需求,但随着理念的更新,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提前立遗嘱的重要性,体现出对家人的关爱。

  中华遗嘱库是由中国老龄事业发展基金会发起主办的全国性公益项目,致力倡导积极、理性的遗嘱观念。中华遗嘱库创办人陈凯表示,立遗嘱是对自己和家人负责任的表现,是对未来的一种规划和安排,“是为自己所爱的人做的事情,应该被视为一件值得开心和幸福的事”。

  “遗嘱是中国人必须面对的一个课题。”早在2007年,作为执业律师的陈凯就已经开始思考和研究遗嘱和继承方面的问题。他认为,遗嘱关系的不仅是财产问题,更重要的是国民心理、生命教育和家庭责任,“我们总认为遗嘱是临终遗言,沉重得羞于启齿,让中国人立一份遗嘱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2013年,中华遗嘱库项目在京启动,进一步推动了遗嘱观念的普及和深入。随着中国社会老龄化程度的加深,老年人口比重的增加使得遗产规划与传承成为更加迫切的需求。数据显示,2013-2023年间,60周岁以上的老人遗嘱登记咨询量呈稳步上升趋势,总体登记保管量占总咨询量67.08%。

  “我们的遗嘱服务倡导尊重老年人的意愿和选择,鼓励他们在生前就对自己的事务进行规划和安排。”据陈凯观察,随着经济发展,财富的积累,遗产纠纷已成为老年人权益保护的突出问题,“希望通过遗嘱库的建立和发展,可以切实保护老人的合法权益”。

  值得一提的是,在中华遗嘱库,遗嘱又被称作“幸福留言”。陈凯直言,给遗嘱赋予幸福的祝愿,其实也是一种心愿的表达,“我想让大家重新认识遗嘱,建立客观豁达的生死观”。时值重阳,澎湃新闻对话中国老龄事业发展基金会遗嘱库项目办主任、中华遗嘱库创办人陈凯,借此了解遗嘱观念之变和实践探索。

  “倡导积极、理性的遗嘱观念”

  澎湃新闻:近年间,公众在遗嘱观念上经历了显著的认知变化。您认为这些变化背后有哪些因素的推动?

  陈凯:首先,随着中国社会老龄化程度的加深,老年人口比重的增加使得遗产规划与传承成为更加迫切的需求。其次,法律意识的普及,特别是民法典等法律法规的出台,增强了人们对遗嘱法律效力的认识。此外,互联网和媒体对遗嘱相关案例的报道,也提高了公众对遗嘱重要性的关注度。

  澎湃新闻:中华遗嘱库北京东城分库的电子屏幕上专门有一句提示:“录像时不要哭泣,立遗嘱是幸福的事情”,怎么理解?

  陈凯:我们倡导一种积极、理性的遗嘱观念。我们认为,立遗嘱是对自己和家人负责任的表现,是对未来的一种规划和安排,而非对死亡的恐惧或逃避。通过立遗嘱,为自己所爱所牵挂的人做好安排,可以确保自己的意愿得到尊重,减轻家人的负担,维护家庭和谐。因此,立遗嘱应该被视为一件值得开心和幸福的事情。

  中华遗嘱库于2013年3月在京启动,目前已在全国设立60多个服务中心,为近50万人提供遗嘱服务,登记保管超过30万份遗嘱,已生效遗嘱8700余份。

  澎湃新闻:在您看来,我国遗嘱普及率偏低原因何在?

  陈凯:在传统观念中,人们往往避讳谈论死亡和遗产问题,认为这是不吉利的。此外,很多人对遗嘱的法律效力和重要性认识不足,缺乏立遗嘱的意识和动力。作为中国专业遗嘱服务的开创者,中华遗嘱库通过提供免费的遗嘱咨询、登记和保管服务,进一步推动了遗嘱观念的普及和深入。

  澎湃新闻:近年来,遗嘱人趋向年轻化。在立遗嘱时,他们会有何考虑和特征?

  陈凯:近11年来,立遗嘱人群平均年龄从77.43岁逐步下降至67.82岁,遗嘱人年龄趋向年轻化,这一现象反映了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变化。60岁以上立遗嘱的人群中49.28%是年轻的老年人,这也是订立遗嘱平均年龄年轻化的主要原因。传统上认为立遗嘱是一个人不行的时候、躺在床上的时候才需要交代后面的事情,但现在越来越多的老年人刚退休进入60岁,仍然非常年轻健康、生龙活虎的时候就开始考虑如何对家庭财产进行妥善安排。

[!--分页符--]

  当前,公众遗嘱意识越来越强,订立遗嘱人群年轻化趋势越来越明显,年轻人立遗嘱的社会因素包括个人财产意识的增强、家庭结构的变化以及对未来不确定性的担忧等。他们在立遗嘱时往往表现出更加开放和理性的态度注重个人财产的规划和传承,同时也更加关注家庭成员之间的权益平衡。

  “在条件允许下尽早订立遗嘱”

  澎湃新闻:对于普通老百姓来说,要订立一份具有法律效力的遗嘱,需要注意哪些关键要素和步骤?

  陈凯:遗嘱人必须具备完全民事行为能力。遗嘱内容必须合法且真实表达遗嘱人的意愿。遗嘱形式必须符合法律要求,还需要录音录像、见证人等以确保遗嘱的效力。目前,中华遗嘱库已经建立了从遗嘱咨询、起草、订立、登记、保管、传递到继承调解、协助公证、诉讼出证、遗产管理、遗嘱执行等一整套遗嘱体系化服务。

  澎湃新闻:有观点认为,一份冷冰冰的文书无法消除家庭中的误解和猜疑。您怎么看?

  陈凯:中华遗嘱库创新的“情感服务”,可以很大程度上解决这些问题,把隐患消除在前端。一方面,遗嘱可以明确表达自己的意愿和分配方案,从而减少家庭成员之间的争议和纠纷。也就是说,在遗产继承过程中,遗嘱作为法律依据可以为家庭纠纷的解决提供有力的支持。同时,中华遗嘱库附加的“幸福留言卡”“情感录像”等公益性服务,通过软性的劝善和调解行动,以此消除误解和纠纷。因此,我们鼓励大家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尽早订立遗嘱,这对于维护家庭和谐具有重要意义。

  此前,有关中青年人订立遗嘱的话题曾引起了不小争议,当时我说30岁是立遗嘱的最佳年龄,网上骂声一片。很多网友说“三十而立”是立遗嘱吗?其实,现在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中青年人万一发生意外,他们的财产继承比老年人的财产继承可能风险更大、麻烦更多、后果更严重。

  澎湃新闻:遗嘱效力问题在司法实践中颇受关注和争议。中华遗嘱库采取了哪些具体措施来确保遗嘱的法律效力?

  陈凯:中华遗嘱库采取了多项措施来确保遗嘱的法律效力。首先,我们拥有专业的法律团队,他们在制定和审核每一份遗嘱或遗产管理人、意定监护、遗赠抚养协议时,都会严格遵守国家法律法规,确保文书的合法性和有效性。其次,我们执行严格的登记保管制度,同时采用先进的电子登记系统对遗嘱进行数字化存储和备份,确保遗嘱的真实性和完整性。此外,我们也与法院、司法、公证、金融、不动产等部门建立信息共享机制,比如自2018年起,中华遗嘱库系统接入“司法电子证据云平台”,通过区块链技术进行备案,可供法官在庭审中直接查看和核验,进一步增强文书的法律效力。这些措施共同构成了中华遗嘱库确保遗嘱法律效力的完整体系。

  截至2023年底,已有百余份涉中华遗嘱库遗嘱判决书在最高人民法院《中国裁判文书网》公示,所有遗嘱全部被认定真实合法有效。此外,公证处、公安派出所、拆迁办、不动产登记中心等单位在办事过程中也会根据中华遗嘱库出具的证明为居民办理相关事务。

  澎湃新闻:在提供遗嘱服务的过程中,还存在哪些潜在风险和待解难题?

  陈凯:例如,如何确保遗嘱人的真实意愿得到充分表达和尊重、如何处理遗嘱执行过程中的争议等。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我们不断加强内部管理提升服务质量,完善法律支持体系并与相关部门和机构合作共同探索解决方案。

  “适时建立遗产管理师制度”

  澎湃新闻:在遗产继承中,遗产管理人的角色日益凸显。您认为应该如何更好地发挥遗产管理人的作用?

  陈凯:遗产管理人是2021年1月1日生效的民法典中新增的一种遗产管理制度。一般情形下,继承开始后,由遗嘱执行人担任遗产管理人,负责管理和分配遗产,确保遗产按照遗嘱或法律规定进行分配。

  与过去的“遗嘱执行人”相比,“遗产管理人”具备相对独立的身份和地位,可以独立处理一些事项,以维护被继承人的合法权益,减少继承过程中的纠纷。

  为了更好地发挥遗产管理人的作用,我们需要对从事此类服务的遗产管理人加强培训和教育,提高其专业素养和法律意识。同时,推动相关法律法规的完善,明确遗产管理人的职责和权利。中华遗嘱库也将积极与相关部门和机构合作,共同推动遗产管理人制度的完善和发展。

  澎湃新闻:近年来,中国老龄化进程明显加快,遗产继承问题备受关注。有观点建议将“遗产管理师”认定为新职业。您怎么看?

  陈凯:2024年两会,全国政协委员李学梅拟向大会提交《关于将“遗产管理师”认定为新职业的提案》,让这一话题引发热议。

  自2023年10月中华遗嘱库推出遗产管理人便民公益服务以来,截至2024年10月1日,已有23135份在中华遗嘱库登记保管的遗嘱中指定了遗产管理人。其中,指定他人或机构为遗产管理人的占比达15.62%,这一比例在过去一年间增长了2.82%;而指定亲友为遗产管理人的占比则为84.38%,立遗嘱人的遗产管理意愿呈现出复杂化、多样化趋势。

  从目前数据看,市民订立遗嘱并指定遗产管理人时,正从更倾向于人际信任逐渐过渡到选择专业人士。相较于亲友,专业的遗产管理人具有良好的专业性与中立性,在处理遗产过程中,能严格依照法律规定和逝者真实意愿来处理相关事务。而且专业的遗产管理人具有丰富的处理经验,能更好地维护遗产的安全与逝者合法权益。

  因此,适时建立和推行国家设立规范的遗产管理师制度,不仅有利于中国式现代化法治国家建设,更有利于化解遗产继承纠纷。

  “鼓励老年人制定‘生前预嘱’”

  澎湃新闻:作为专注于遗嘱服务的公益项目,在为老年人提供遗嘱服务方面,中华遗嘱库有何专门措施以确保老年人能够顺利表达自己的遗愿?

  陈凯:中华遗嘱库通过设立遍布全国的69个分库,为老年人提供便捷的遗嘱咨询、起草、订立和保管服务。同时,针对老年人可能面临的认知能力下降、行动不便等问题,中华遗嘱库采取了精神评估、上门服务、简化流程等。

  此外,我们加强与社区、养老机构等合作开展遗嘱宣传和公益活动,提高老年人对遗嘱的认知和接受度。通过这些措施中华遗嘱库努力为老年人提供更加贴心和专业的遗嘱服务。

  澎湃新闻:在“生前预嘱”这一领域,中华遗嘱库有哪些具体的探索和实践?

  陈凯:“生前预嘱”是指人们在生前就对自己的医疗、护理等事务进行规划和安排,以确保在生命末期得到尊重和关怀的一种法律文件。通过生前预嘱,人们可以更好地掌握自己的命运,减轻家人的负担同时也为医疗机构提供了明确的医疗意向。中华遗嘱库推出了相关的服务项目,帮助人们制定生前预嘱并提供专业的法律咨询服务。

  澎湃新闻:在服务设计和实施过程中,如何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尊老爱幼等价值观融入其中?

  陈凯:我们的遗嘱服务倡导尊重老年人的意愿和选择,鼓励他们在生前就对自己的事务进行规划和安排,这本身就充分体现了对老年人的尊重和关怀。

  比如,我们的“旧改护盾服务”有一个重要功能——养老照护。老旧小区和城中村中的独居老人及无自理能力的残障人士在旧改前后往往面临养老照护的难题。“旧改护盾”服务通过意定监护协议、遗赠抚养协议等专业法律工具,为这部分人群提供了全面的养老和照护解决方案。这一功能不仅缓解了他们的生存压力,还通过法律手段确保了照护责任的落实。

    A+
声明:本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