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 王斌 李佳)昨日,北京市“十四五”高精尖产业发展规划新闻发布会召开,介绍北京市政府近日印发的《北京市“十四五”时期高精尖产业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有关情况。北京青年报记者获悉,《规划》提出,到2025年,北京高精尖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将达到30%以上,万亿级产业集群数量4到5个,制造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13%左右、力争15%左右,软件和信息服务业营收3万亿元,新增规模以上先进制造业企业数量达到500个。
北京发展高精尖产业已经有一定基础。据市经济和信息化局副局长姜广智介绍,“十三五”时期,高精尖产业逐步成为首都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2020年高精尖产业实现增加值占GDP比重27.4%,较2018年提高2.3个百分点。自主创新能力显著提升,在特种机器人、创新药、自动驾驶、人工智能等领域处于国内甚至全球领先地位,涌现出一大批行业标杆企业。
《规划》提出,“十四五”时期,北京将推动产业“换核、强芯、赋智、融合”,加快产业基础再造提升、产业链条优化升级、智能绿色全面覆盖、制造服务深度融合、区域发展开放联动“五个突破”,推进动力转换、效率提升、结构优化“三大变革”,实现高精尖产业质量、能量、体量“三量提升”,打造一批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万亿级产业集群和领军企业。
《规划》按2025年和2035年设定了目标。其中,2025年主要目标为:以高精尖产业为代表的实体经济根基更加稳固,基本形成以智能制造、产业互联网、医药健康等为新支柱的现代产业体系,将集成电路、智能网联汽车、区块链、创新药等打造成为“北京智造”“北京服务”的新名片,产业关键核心技术取得重大突破,国产化配套比重进一步提高,生产效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绿色发展更加显著,京津冀产业协同发展和国际产能合作迈向更高层次。
2035年远景目标为:在全国率先实现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基本实现产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具有首都特点的高精尖产业体系更加成熟,产业综合竞争力位居世界前列,保持与首都经济社会发展阶段相适应的先进制造能力,广泛形成智能、绿色生产方式,产业自主创新能力显著提升,京津冀产业协同发展新格局全面形成。
从“十四五”时期高精尖产业发展主要指标看,到2025年,北京高精尖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将达到30%以上,万亿级产业集群数量4到5个,制造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13%左右、力争15%左右,软件和信息服务业营收3万亿元,新增规模以上先进制造业企业数量达到500个;到2035年,北京高精尖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将达到40%以上,万亿级产业集群数量8到10个,制造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保持合理区间,软件和信息服务业营收、新增规模以上先进制造业企业数量持续增长。
重点
打造高精尖产业2.0升级版
姜广智透露,在《规划》编制过程中,强化信息、生物技术对产业变革的创新引领,抢抓集成电路、智能网联汽车、区块链等新兴产业发展机遇,进一步聚焦十大高精尖产业中的重点领域或关键细分,提出构建“2441”新型产业体系,打造高精尖产业2.0升级版。
具体来说,北京要做大两个国际引领支柱产业,即新一代信息技术、医药健康;做强四个特色优势的“北京智造”产业,即集成电路、智能网联汽车、智能制造与装备、绿色能源与节能环保;做优四个创新链接的“北京服务”产业,即区块链与先进计算、科技服务、智慧城市、信息内容消费;加快布局一批未来产业,包括生物技术与生命科学、双碳技术等。
姜广智介绍,从产业地位上看,上述这些方向有的是为当前经济增长提供硬支撑,有的是为未来发展积蓄新动能。从产业形态上看,体现了我市把握产业转型升级和变换发展赛道机遇,培育跨界融合、协同共生的新业态;促进产业上下游贯通,构建研发、制造、服务等各环节联动迭代的新链条;强化数字化赋能,打造创新驱动产业发展的新范式,是对十大高精尖产业内涵的进一步丰富和升华。
“十四五”时期实施“八大工程”
北青报记者注意到,《规划》明确了北京发展高精尖产业推进路径。“十四五”时期,北京将重点实施“八大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