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海东:曾经的国足门面 如今的公知帽子(图)

来源:易小荷 日期:2020-05-08



我一个喜欢足球的朋友说,范志毅的内心像是住着一个东北人:嗓门大,讲义气,呼朋唤友,走到哪里都永远围绕着一堆人;而郝海东却或多或少像一个上海人:有生意头脑、会赚钱、不拉帮结伙,和所有人保持一定的距离。

张晓舟显然不接受这种说法,作为好朋友,他感受得到范志毅的细心。去上海采访,小范会帮他订好酒店,他写稿没时间吃饭,小范还会让服务员送饭。

“范很体贴朋友,是江湖人。放在三十年代就是上海滩帮派大佬。范的性格更国际,去水晶宫也能当老大。这也是上海的气质吧——你看上海人早期移民国外的,也很能混。”

的确,我想了一下,在那届国家队好像除了孙继海把郝海东尊为大哥,他几乎不和任何人“亲近”,他也完全没有范志毅那么多“有血有肉”的故事。

然而郝海东的难得之处在于,翻出他过往的言论,有时候会让人怀疑,这片集体主义的土壤里怎么会长出如此丰盈的个人。

5

早在1980年代初期,十几岁的郝海东随队到广州比赛期间意外地发现,一包在广州卖三五块钱的进口香烟回到北京就能卖七八块钱,于是,他向姑姑借了5000多块钱,利用到广州比赛的机会买了很多香烟带回北京出售。100多条烟挣了5000多块钱,这笔钱在当时别说对一个16岁的孩子,就是对一个普通家庭来说都是一个巨大的数字。

1997年,郝海东以220万元的天价转会费加盟大连。为了这个“中国第一前锋”,大连队动用了很多关系,才最终让这桩转会成行。拿着转会大连万达俱乐部的收入,郝海东在青岛注资60万元创建了郝海东经贸公司。

2001年1月,31岁的郝海东在大连沿海集团遭受资金困境之际,多方筹资入股。凭借着自己在足球圈的人脉和积蓄,郝东海共筹得资金5000万元,加上他1999年、2000年向沿海集团总共投入的500万元,实际出资达5500万元,成为沿海集团最大股东之一。

在大连万达踢球期间,郝海东还有一个绰号叫作“郝董”,他是当时唯一一个在绿茵场上奔跑的“董事长”。

根据天眼查数据显示,与郝海东有关并处于正常运营状态的公司共有11家,其中有9家公司由郝海东直接控股。可以说,郝海东在商业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功。

虽然有好多文章都揣测郝海东是中国足球运动员里的首富,金松却否认了这件事:,“实际上也就是这些年,球员才开始年薪上千万,郝海东恰好错过了。”他说,“他并没有大家说得那么有钱,但肯定比一般人还是要好得多。”

关于经商天赋这件事,郝海东并没有怎么自夸过,金松说郝海东是他见过的最简单直接的运动员,绝大部分运动员在人际关系上都比他圆滑:“现在和他有联系的政府官员,都是当年崇拜他球技的……哪怕是李铁性格和他有点像,处理人际关系上也比他圆滑。”

好在郝海东的人生理想和别人有点不同,“大部分球员都希望多赚点钱,让老婆孩子过点更好的日子,郝海东总要想一些大事情,思考一些大历史。”

6

有句评论说,“郝海东的微博成了行为艺术的狂欢地”,然而现在微博上,除了“C罗还能火几年”这个老梗,并没有看到任何对于郝海东的有力攻击。

也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的,郝海东从以前的“关心足坛”变为了“关心天下事”。他的很多言论都是在凌晨两三点发出,除了极其个别的错别字,他微博里的思想火花极其令人意外。

现在的郝海东早已不是过去读《人性的弱点》的那个他,在思想纬度上,他还在不断扩展,读《黄仁宇全集》,苦口婆心让年轻人要“学会独立思考”,点评鲍毓明案件,还时不时邀请大家来一起聊聊萨尔浒之战,谈谈美国前国务基辛格,包括点评方方日记事件,“和方方站在一边”,而类似“自省”、“慎独”这类知识分子的语言,也是张口就来。

这些年,我也接触过无数的评论家,相比发言的自由,最后大家还是宁可选择安全,而最安全的立场,就是“跟大多数人站在一起”,或者干脆闭嘴。

当年面对球迷山呼海啸般的拥护,场上的郝海东不动声色;如今面对漫山遍野的攻击,网上的郝海东也满不在乎。看上去,他并没有在乎有多少他人的所谓“认同”,而是活得自我而单纯,专注且睿智,向往自由,从而显得如此“非主流”。而我想说,其实郝海东这样的人生,还挺成功的。
    A+
声明:本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