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秘鲁的工艺品市场上,可以看见许多外形像个尖顶小教堂、有花形图案装饰的木盒子,打开后,反映秘鲁人生活的风情图展现在你的眼前,人们称它为“秘鲁盒子”。秘鲁人喜欢将其摆放在家里,来秘鲁的游客也喜欢买回去当特色纪念品。
源于西班牙殖民者的圣盒
这种木质盒子,大小不同,木盒里的内容丰富而且生动。有反映家庭生活的,有农田耕作的,有盛大的宗教仪式,有结婚庆典的,当地人的生活民俗大事小事无所不包。其中的人物刻画得更是惟妙惟肖。令人惊叹的是,在南美洲安第斯山中产生的这种盒子艺术,竟然与中国的面人艺术有异曲同工之妙,都是民俗写照,又都是夸张的形象。
秘鲁盒子艺术起源于西班牙,这还要追溯到西班牙人征服南美洲的历史。西班牙人在占领南美洲后,为了把天主教传播到殖民地的各个角落,于是就衍生出了一种小盒子。那个时期被征服的地方没有天主教,更没有教堂,盒子变成了一座名副其实的浓缩小教堂,盒子的内容也都与真实教堂布局相同,神灵刻画得相当精致,这种便于携带的“圣盒”便成了教堂的象征。
当天主教进入秘鲁安第斯南部山区的阿亚库造时,这种“圣盒”所表现的内容慢慢发生了变化,已经不仅仅反映宗教内容了,当地人开始把自己的生活场景放进小盒子里,内容也更加丰富和有趣味,人物也不单单是神灵了,普通百姓也成了盒子里的主人,当地的风土人情也成为盒子中的内容。西班牙人带来的盒子,在秘鲁这个地方生根、开花,真正成为了本土化的工艺品。
为什么小盒子能够在此地生根并被发扬光大,这还要说到位于秘鲁安第斯山南部高原的阿亚库造,西班牙人带来的天主教并没有把当地人同化,相反当地农民信奉的农业和畜牧业以及保佑丰收的神灵圣马可在当地有着很深的群众基础。在当地,人们把这种圣盒的神也做成了农神圣马可,后来盒子又被当地人称做“圣马可盒子”,这种叫法一直流传至今,随着盒子里的表现内容越来越丰富,形式表现也越来越多样化,这种小盒子被烙上了很深的秘鲁印迹,人们后来也称它为“秘鲁盒子”。
盒子内容从宗教到生活
秘鲁盒子的内容经过当地人的变革,表现形式发生了巨大变化。据记载,在20世纪40年代,秘鲁有很强的民间文化氛围,木盒子的宗教内容被淡化,从而形成了一种反映当地民间生活和习俗的艺术作品。从田间地头的丰收场景,到结婚生子的画面;从大型的宗教庆典,到民间节庆欢乐活动;帽子作坊、花店、小酒馆、小商贩……生活中的场景都可以用这种形式表现出来,有的盒子中表现盛大场景,人物多达上百个,而且每个人物的表情和动作都非常生动,让人看后好像置身其中,身临其境的感觉,就像是在感受一个个真实生活。
秘鲁盒子中的人物或动物都是采用面粉和石膏等混合物捏制而成。据说,早年还用土豆泥制作,各种人物或动物、植物的造型千姿百态,再经过艺术工匠的着色、绘画、夸张的表现手法,一个个生动形象。阿亚库造不仅有取之不尽的题材,还有像漫画一样逗趣的表现手法,每一个场景、每一个画面非常立体地展现在你面前。这个地方给“秘鲁盒子”增添了新的生命力,也是“秘鲁盒子”创作灵感的源泉。
热销的旅游纪念品
如今,秘鲁盒子不仅在博物馆展示,还成为外国游客喜爱的旅游纪念品。不久前,《环球时报》记者陪同一位朋友到工艺品市场挑选“秘鲁盒子”,内容是一个小酒馆的场景,男女相互举杯对饮,后面的人物弹着吉他、拉着风琴,小老板忙着摆放酒瓶,还有酒醉者站在墙角小便,一幅安第斯人平常生活的真实写照。人物刻画得非常生动、诙谐。这位朋友说,都说拉美人幸福指数高,这个场景活脱脱地展现“今朝有酒今朝醉”的生活态度。
工艺品店主告诉《环球时报》记者,现在“秘鲁盒子”的大小发生了一些改变,大的盒子有一米多高,小的盒子可以放在手心上,无论大小,盒子里的内容都非常丰富,人物造型一样生动。本报驻秘鲁特约记者 孟可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