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海军:在辉煌与困顿中重振雄风

来源:作者:刘志青 2006年08月23日 世界知识杂志 日期:2009-03-31

俄罗斯是传统的海上强国。自1696年海军组建以来,俄罗斯海军已有300多年的历史。从18世纪排名世界第三强的沙俄海军,到二战后异军突起的苏联“超级大国海军”,再到今日正企图重振雄风的俄罗斯海军,它经历了一段辉煌与曲折的发展历程。

彼得一世:锐意创建海军,夺取波罗的海出海口

早在9~12世纪基辅罗斯时期,俄罗斯就有就有数百艘船只在海上活动,其间曾派陆上和海上力量进攻拜占廷帝国。诺夫哥罗德人也曾远征波罗的海,但是,直至16世纪中叶,俄罗斯依然是一个地处东欧平原的内陆国家,没有什么像样的海上力量。俄国正规海军的创建还是在十七世纪末沙皇彼得一世(即彼得大帝)统治时期(1682年~1725年)。彼得一世1682年登基之时,俄国正处在强邻环伺之中。在南方,土耳其占据着黑海北岸及克里木半岛,封锁了俄国经黑海到欧洲的去路;在西北方,瑞典控制着波罗的海沿岸的土地,截断了俄国通往波罗的海航线;在西南方,俄国又与欧洲大国波兰时有冲突。鉴于俄国统治阶级和大商人迫切要求打通地中海和波罗的海的出海口、进而争夺欧洲霸权的愿望,1689年亲政后的彼得一世倾全力主张建立一支强大的海军,他有句名言:“只有既具备陆军又具备海军的人才是两手俱全的君主。”1695 年,彼得一世在顿河河畔的沃罗涅日建立造船厂,并很快建立起一支小型江河舰队。这是俄国历史上第一支舰队。舰队司令是瑞士人,军官和技术人员也多为英国人,所谓舰队,只不过是一些木质帆船而已,但它却标志着俄罗斯海军开始蹒跚起步。1696 年10月20日,贵族杜马根据彼得一世关于建立亚速海舰队的陈述,通过了“一定要有海船”的决议。这一天后来被定为俄国海军的建军节。

彼得一世是位锐意进取的君主。为了学习外国先进的造炮、造船和航海经验,彼得一世先后化名出访当时的海上强国荷兰和英国,甚至不惜充当学徒与木匠,学习当时最先进的造船技术。回国后,他创办了一系列海军学校,并在全国建立了桨船(大桡)舰队和帆船舰队。为了表示自己争夺出海口的决心,彼得一世1703年亲自在涅瓦河口三角洲的兔子岛上建立起彼得保罗要塞,后扩建为城,当时称为圣彼得堡,成为帝俄时代的通海门户(1712年,俄国首都从莫斯科迁往圣彼得堡) 。1704年起,彼得一世开始建立“海军士兵团”,这为后来组建海军陆战队奠定了基础。此外,彼得一世还极为重视海军人才建设。在他亲自过问下,俄国先后开办了一系列海军学校,彼得一世还亲自主持制订了《海军章程》。1718年俄国又成立了海军的最高领导机关海军院。三年后,彼得一世在对瑞典发动长达21年的“北方战争”中最终大获全胜,夺得波罗的海东岸土地,从而得以与西方建立直接联系。在战争中,彼得一世还建立了波罗的海舰队。到彼得一世去世时俄国已一跃而入世界海军强国之林。1721年10月,俄国枢密院尊称彼得为“大帝”和“祖国之父”,俄国也正式改称“俄罗斯帝国”。

叶卡捷琳娜二世:黑海“洗靴”,威名远扬

1725年,彼得一世去世。此后近40年内,俄国皇位几经更迭。直到1762年,俄罗斯帝国才迎来另一位在历史上被称作“大帝”的君主──叶卡捷琳娜二世(1762年~1796年)。叶卡捷琳娜年轻时就胸怀大志,野心勃勃。她曾私下表示:“我或成为皇帝,或者死亡。”她一上台就把彼得一世没有得到黑海的出海口的未竟事业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

同彼得大帝一样,叶卡捷琳娜二世极为重视海军的建设。她不仅加强了原有的波罗的海舰队,而且创建了俄国著名的黑海舰队(1783年)。在“北方战争”胜利的基础上,叶卡捷琳娜二世通过两次对土耳其战争,三次瓜分波兰,夺得了黑海沿岸北部地区、克里木、北高加索,以及原属于波兰立陶宛王国的西乌克兰、白俄罗斯、立陶宛的土地。从此,俄国从偏处东北欧的弱国变为东欧的强大国家,并且成为东欧的霸主。在此期间,为了适应侵略扩张的需要,俄国分舰队第一次出波罗的海开赴其他战区作战。1770年,取得对土耳其舰队作战的巨大胜利,夺得了爱琴海的制海权。

俄国在对外征战中,不断加强海军建设。1771年~1773年,俄国海军进入多瑙河和亚速海地区后,建立了多瑙河区舰队和亚速海区舰队,并多次远征地中海,扬名世界。叶卡捷琳娜二世曾夸口:“要是我能够活上200岁,整个欧洲必将置于俄国统治之下。”口气之狂,野心之大,莫不令欧洲诸国胆寒。

叶卡捷琳娜二世之后,俄国也不断加强海军建设。1802年,俄国设立海军兵力部。1804年起,各舰队均有固定编制的编队──总队,每一个总队分成若干支队,划归一定的基地。到1815年亚历山大一世战败拿破仑时,俄罗斯已从瑞典和土耳其夺得波罗的海与黑海出海口,成为一个濒临海洋的欧亚帝国。

农奴制改革前后到一战时期:向东、向西遇强敌

1861年,俄国废除农奴制,实行社会改革,俄国开始由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转变。社会制度的变化促进了工业发展,也促进了俄罗斯海军的建设。19世纪60年代,俄国帆船舰队逐步被汽船舰队代替,开始建造装甲蒸汽舰。1861 年,俄国造成第一艘装甲蒸汽军舰“实验”号。70至90年代,建造了岸防装甲舰、装甲巡洋舰、布雷舰、浮动炮台和试验潜艇,并出现了编队司令部。到19世纪末叶,俄国完成建立新型装甲舰队的工作。

尽管俄国海军在不断发展,并且多次在海战中击败土耳其军队。但是,比起当时的海军强国英国和法国而言,俄国海军还不是对手,以至于在地中海和其他地区的扩张野心无法实现。更为凄惨的是,在1853年~1856年的克里木战争中,土耳其在英法的帮助下打败沙俄,使俄国的国际地位大为低落。此时在东方,通过明治维新走上资本主义道路的日本迅速崛起,与沙俄在远东的利益发生巨大冲突,最终引发一场大战。在1904年~1905年日俄战争中,俄军残败,海军更是一败涂地。先是在旅顺的太平洋舰队被消灭,后来从俄国内增援的第二太平洋分舰队又在对马海峡灰飞烟灭。1905年9月5 日,俄国被迫与日本签订《朴茨茅斯和约》,将旅顺、大连地区和中东铁路长春以南支线的租借权转让日本,朝鲜和中国东北南部划为日本势力范围,库页岛北纬50°以南地区割让日本。俄国势力从此退守中国东北北部。

日俄战争使俄国海军元气大伤,几乎失去作战价值,改组问题十分突出。1906年成立海军总参谋部,负责对海军实施战役战略领导。沙皇政府也被迫制定出一项庞大的造船规划。但是,均因经济落后未能实现。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俄国海军虽然仍有发展,制造出世界上第一批扫雷舰、改进型水雷和扫雷具,建立海军航空兵,成立了北冰洋区舰队,并首次建立由若干同舰种战术编队和海军航空兵组成的新的战役军团(分舰队),等等,但是,俄国海军士气十分低落,没能抵挡住德国的进攻。

革命时期:海军扮演重要角色

俄国在日俄战争的失败和在一战中的无所作为,致使广大海军对沙皇统治更加不满。战争的接连失败加剧了原本就已经尖锐的社会矛盾,俄国处在社会大变革的前夜。在1905年~1907年俄国国内第一次革命中,就有许多官兵加入了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其中有不少人属于布尔什维克。1905年6月,俄国黑海舰队的“波将金”号装甲舰水兵自发举行起义,并把军舰开到举行总罢工的敖德萨声援罢工的工人。“波将金”号是当时俄国海军中排水量最大、火力最猛的铁甲舰,是黑海舰队的主要舰只。震怒的沙皇政府立即调动黑海舰队的其他舰艇前来镇压。孰料,派去镇压的许多水兵十分同情起义者,当他们的军舰靠近“波将金”号时,周围响起了一片“乌啦!”声,舰队司令惊恐万状,连忙下令所有舰只掉头撤回。在沙皇政府的不断围攻下,水兵起义最终还是失败了。但是,革命的浪潮在俄国海军中汹涌澎湃、此起彼伏,“奥恰科夫”号和“亚速夫纪念”号巡洋舰,以及其他军舰的水兵奋起参加革命斗争。苏联时期,“波将金”号的英勇事迹还被著名导演爱森斯坦拍成电影《战舰“波将金”号》,成为世界电影史上的不朽之作。1917年,俄国爆发推翻沙皇专制统治的革命,更多的海军官兵转向起义的人民一边,积极参加了二月革命和十月革命。11月7日凌晨3时30分,波罗的海舰队“阿芙乐尔”号巡洋舰根据彼得格勒革命军事委员会命令,用空包弹发出攻打冬宫信号,从而打响了十月革命的第一枪。此后,俄国水兵在反击白军、捍卫新生的苏维埃政权的战斗中也发挥了革命的中坚力量。

斯大林:近海防御,保卫本土

十月革命胜利后,新生的苏维埃政权在改造沙俄国海军的基础上组建了红色海军。苏联十分重视海军建设,曾分别设国防人民委员部(领导陆军与空军)和海军人民委员部,实行军衔制时又分别设级、衔相等的苏联元帅和苏联海军元帅。斯大林(1922年~1953年在位)认为,为了保卫安全,苏联必须建立强大的、能够远离本土的、独立遂行海上任务的大规模远洋海军。按照计划,苏联舰艇总排水量将超过当时任何一支别国海军,并在环绕苏联的各海域都占有绝对优势,实行近海防御。后来,由于肃反扩大化,苏联失掉精干的海军司令,加之造船能力不足,建设一支大海军的雄伟计划未及实现,就爆发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苏联海军归陆军前线司令统一指挥。战争期间,苏联海军共击沉敌方约1400艘 (总吨位达300万吨以上)运输船、1300多艘战斗舰艇和辅助船只。二战后,苏联认识到有必要使海军战略适应远洋攻势作战的需要,开始执行海军发展的长远规划。当时苏联关心的是打破美国的封锁,保卫国土不受来自海上的入侵,并保卫苏联的海外利益。因此,斯大林1952年确定了“大远洋海军建设计划”,主张大量建造水面舰只,建造大批中型潜艇,并强调重点发展包括航母在内的重型舰队。但是他去世之后,赫鲁晓夫的火箭、核潜艇优先论占据主导地位,以航空母舰为首的水面舰艇建设不得不让位。(未完待续)

    A+
声明:本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