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联解体后,国内外学者有许多关于苏联问题的论着出版,人们从不同角度探索苏联剧变这个世纪之谜。中国学者做了大量工作,整理出版了许多档案资料,对斯大林问题、苏联模式的兴亡、中苏关系、苏联解体的原因等问题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看法。特别需要指出的是,对斯大林执政时期形成的苏联模式及其历史作用进行的研究,指出了这一模式存在的许多弊端,总结其失败的教训,对我国在改革开放中突破苏联模式起了不小的作用。现在中国的改革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同时也出现了这样那样的问题,中国改革还远未完成,正在深化,中国的改革开放又进入了关键时期。在这一背景下,如何认识斯大林模式和苏联剧变的问题,其影响不仅限于学术领域,也涉及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问题。在此背景下,由陆南泉等组织撰写的《苏联真相 对101个重要问题的思考》一书,将会引起国内外读者的关注。
苏联的社会主义大厦在1991年轰然倒塌了,可谓“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作为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曾对20世纪产生过重大影响,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20世纪是在苏联的标志下度过的。在十月革命发生之时,不仅俄国人,连世界上其他国家的工人阶级、先进分子都对它寄予厚望,但苏联社会主义实践的结果却令人失望,苏共实际上被广大民众抛弃了。为什么苏联没能实现十月革命的理想,未能满足人们对和平、土地、面包、自由的要求?我们应该从苏联模式社会主义的失败中吸取什么教训?值得每一个共产党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者思考。在此,我想利用为本书作序的机会,就有关问题谈谈自己的思考与看法。
首先,苏联的社会主义实践为什么失败?这是一个需要长期研究的问题。
众所周知,十月革命后,苏俄实践过两种社会主义模式,一个是军事共产主义,一个是新经济政策。二者的实质区别在于:从并不符合当时俄国实际的理论出发建设社会主义,还是从俄国的实际出发寻找社会主义建设的途径。列宁从军事共产主义失败的实践中认识到,俄国要建设社会主义,必须满足占人口绝大多数农民的需要,用农民熟悉的办法,为此,他认为新经济政策是正确的方法和途径,应该长期坚持下去,共产党员要学做“文明的商人”。不幸的是,列宁早逝,俄共(布)大多数领导人还沉浸在左倾激进情绪之中,幻想很快建成按国家计划生产和分配的社会主义,于是,在1929年实现了“大转变”,重新回到了军事共产主义的老路上去,消灭了个体农民和私有制,建立起了高度集权的政治经济体制。实践表明,这种背离国情、不顾民众利益、冷冰冰的社会主义无法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苏联的危机实际上是斯大林体制模式的危机,动摇了人们对社会主义和苏共的信心。应该承认,苏联的社会主义也曾取得很大成就,在消灭失业、发展社会福利、实现免费教育等方面,取得了不少进步,但是,从总体上看,苏联没有建立起一个公正、和谐的社会,自由和民主只停留在纸面上,理论与实践的巨大反差是苏联社会主义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