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鲁门关于麦克阿瑟解职的两份文件签署后接下去实际发生的事情是:
由于技术原因,国务院发给正在釜山的穆乔大使的电报迟迟未能到达;
随着时间的拖延,新闻界似乎对麦克阿瑟将被解职有所察觉,《芝加哥论坛报》的记者甚至紧缠白宫新闻秘书肖特以便从中套出可供立即发布的材料。肖特与参谋长联席会议主席布莱德雷磋商后怀疑解职命令可能泄露;
考虑到麦克阿瑟在解职尚未生效(即个人电报未送达且白宫新闻会未开)之前可能提出辞职以抵抗白宫命令,杜鲁门决定改变预定程序:立即通过陆军通讯系统将解职命令发至东京盟军总部麦克阿瑟本人,然后在4月11日1时(华盛顿时间)举行新闻发布会公布总统声明;
东京有记者电话告知麦克阿瑟副官赫夫注意收听15时(即华盛顿时间1时)的新闻广播,他认为会有麦克阿瑟解职的消息;
大吃一惊的赫夫听了15时开始的新闻广播后立即打电话告诉麦克阿瑟的夫人珍妮;
珍妮将解职的消息告诉正在宴请客人的麦克阿瑟;
紧接着不久,盟军总部通信兵将刚收到的电报送交赫夫,赫夫即驱车前往麦克阿瑟处;
麦克阿瑟亲自拆开信封阅读解职命令电文。
以上情节中有一些说法各异,连麦克阿瑟的传记都未能准确描述。例如麦克阿瑟得知被解职后说的那句名言:“珍妮,我们终于可以回家了!”究竟是何时何种场合说的,就有多个版本。
但可以肯定的是,新闻传播速度超过了军用电报的速度,预想的程序颠倒了。问题出在从杜鲁门指示直接发军用电报给麦克阿瑟本人到4月11日1时新闻发布会之间所留的时间太短。这个时间究竟有多短?笔者没有见过哪个资料说过。可以推想白宫的两难——新闻发布会的任何拖延都会增加正式消息晚于媒体消息的可能性,而新闻发布会的提前又会使公众与部属都知道麦克阿瑟被解职而麦氏本人还蒙在鼓里。
麦克阿瑟的解职引起了轩然大波。日本内阁曾考虑以总辞职表示对解除他们“救星”职务的不满,裕仁天皇到美国大使馆与麦克阿瑟依依惜别,麦克阿瑟启程回国的当天,数十万日本人在通往机场的公路旁列队送行。
解职后的麦克阿瑟携全家从东京飞抵檀香山时受到20万人欢迎,在旧金山的欢迎人群更达30万以上,抵达华盛顿时国防部长马歇尔、参谋长联席会议主席布莱德雷、陆军参谋长柯林斯、海军作战部长谢尔曼、空军参谋长范登堡以及众多三军将领在机场迎候(这里需要加一个附注:布莱德雷与三军首脑一致建议总统罢免麦克阿瑟,上任才半年又常因患病而不在职的马歇尔在总统要求他查阅战争以来华盛顿与东京的往来电报后得出的结论是早在两年前麦克阿瑟就应被解职)。4月19日麦克阿瑟应邀在国会发表激动人心的演讲,演讲结束时据说“民主党这一边没有一个人不是热泪盈眶,而在共和党那边,没有一张脸上是干的”。之后麦克阿瑟应邀到一些城市巡回讲演,在纽约市欢迎与游行者达700万,用去的彩带、纸屑、飘带数以吨计。
与此同时,公众对白宫表示出强烈不解和不满,人们不能原谅总统对他们心目中的这位英雄的无礼行为。据白宫新闻办公室的统计,他们总共收到了近3万封公众信件和电文,其中超过95%的信件和电文是批评总统的解职决定。盖洛普民意测验则显示全国有69%的人表示支持麦克阿瑟,而只有29%的人表示支持总统的行动。
5月3日开始,参院军事委员会与外交委员会联合举行有关朝鲜战争问题的听证会,麦克阿瑟首先作证,他的证词长达20小时以上。政府方面出席的首席反证人是马歇尔,两位年资相当、却分别出身西点军校与弗吉尼亚军校的陆军五星上将进行面对面的辩论,继而布莱德雷、柯林斯、谢尔曼、范登堡相继到场作证,当然都是作为麦克阿瑟的对立面。
参院听证会持续到6月25日,没有什么结论。之后,麦克阿瑟的巡回演讲也风光不再。在达拉斯的一次集会不过2.7万名听众,有人嘲笑说这还不如一场中学生橄榄球比赛的吸引力。显然公众与舆论终于想通了,在解职一事上总统没有大错,至于麦克阿瑟本人52年的传奇军人生涯与特有魅力,那是另一回事。
麦克阿瑟解职的故事大致如此,早有文学人士以生花妙笔据此想象、臆测、渲染而形成洋洋大观的各种“秘闻”、“揭秘”、“内幕”、“大解职”之类。撇开文学泡沫,有意思的是这则故事所透露的一些游戏规则与制度因素问题:
1. 解除一个高官的职务总有种种难处,但这次并没有出什么乱子。总统个人即有权解除战区统帅的职务,这是朝野皆知的。国家与军队的上下级关系必须非常明确,任何官员都应清楚上对谁负责,下可以指挥谁罢免谁。总统虽然没有上级,但他若做得不妥也有可能被国会弹劾。事实上杜鲁门在决策前听取过所有主要官员的意见,甚至还征询了私人朋友的意见。
2. 解职命令的生效是斩钉截铁的,不存在名义上解职实际却在位的情况,也不存在名义上还在位实际却无权或被隔离、看管的情况。
3. 不管以哪种方式告知麦克阿瑟被解职,他本人都是自由地在现场,并不需要将他带进一个什么样的特殊场所当面宣布,或者先以某种方式使他与部属、家属隔离而由新指挥官实际负起责任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