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人的居住

来源: 日期:2009-03-24

俄罗斯的建筑以宏伟、浑厚、庞大为特点。俄罗斯人尤其擅长于整体的规划、群体的创造,这一点在建筑业中尤为明显。许多城市中,大型的文体设施均以建筑群的面貌出现,不论是其规模的雄伟,还是结构的独特,以及相映成趣的雕塑,都反映出俄罗斯建筑的与众不同,令人叹为观止。

坐落在首都莫斯科的国民经济成就展览中心,便是这种建筑群的力作之一,它所代表的不仅仅是风格迥异、设计独到的建筑,还是设计师和建筑师超群构思、丰富想象力的绝妙发挥。

站在城市的制高点,观其城市风貌,就是一种美的欣赏。在绿色大自然的环抱之中,城市街道纵横,大片的草地、清澈的池塘、整齐的楼宇点缀其间;一座座教堂的尖顶耀眼夺目,在碧空蓝天之下炫耀着自己的绚烂多姿。浓荫覆盖的树木、古色古香的教堂、现代化的多彩建筑彼此共融,形成了俄罗斯城市建设的共性和特性。

然而.俄罗斯人最早的城市建筑并非像今天那样瑰丽、壮观。最早的城市由许多木屋建筑组成,莫斯科曾经就是一座“木头城”。下面我们就看一看俄罗斯人久居的传统小木屋的建筑特点。

(一)俄式小木屋

木屋是俄罗斯人传统的民居,在大城市中已经所剩不多,绝大部分保留在乡村。

典型的俄式小木屋一定有门廊,一般为一层,屋顶设有阁楼间作为贮藏室。每间房的面积均不大,正屋的墙角是专门放圣像的地方。乡村的民居还保留着传统的烤炉,不仅可做饭,还可冬季取暖,不少居民将床铺放在烤炉旁。俄式烤炉炉壁厚、膛大、炉壁很长。有的人家干脆睡在炉壁之上,但炉壁设计一般较窄,往往只能躺下一个人,不像我国北方的土炕。俄式烤炉还有一个功能:洗澡。洗前,将炉火熄灭,保留灰烬的余热。趁热钻进炉膛,就像今天的蒸气浴。洗浴完毕,按照俄罗斯风俗,特别是年轻人直接赤身裸体跑向大自然,在冰天雪地中用雪块擦皮肤,用白桦树皮抽打全身,进行全身性锻炼。

城里的木屋在俄罗斯中小城市比较多见,所谓木屋也不是绝对的木房,不少地方的人们用铁皮和油毡做屋顶。城市人际关系的活跃,使木屋的传统结构有所改变,增加了专门的厅作为日常的活动场所。卧室分为成人间与儿童间。另外,还增加了走廊、过道,扩大了贮藏室。门廊增加了不少雕花装饰。专门的圣像角被取消了,但并不排除在其他角落放置圣像的习惯。城市里的木屋依然保留着传统的俄式烤炉,不过不再用于取暖,而用于烹饪传统菜肴,做俄式包子、果酱等,只有用烤炉做,味才算正宗地道。

木屋被大量拆除是在二战以后出现住房紧张、政府大量兴建公寓之时。在木屋的原地上拔地而起了许多六层住宅楼,随着城市的整体规化,大城市的小木屋所剩无几。

然而,人们在居住了十几年乃至几十年的高楼大厦之后,突然改变了观念,怀念起独户独居的小木屋来。于是,有经济能力的人在市郊旷野中,大兴土木,修造私人别墅。当然,所建的住房并不是全部材料为木制,因为全木的造价较为昂贵,有的人就选用普通的砖房。许多建筑公司提供样板间供顾客选择,待顾客选中式样后,公司负责组织开工建设。现在,重归自然的风尚影响着俄罗斯人对居住目标的追求,小木屋自然也就成为人们首选的理想住房。但木屋虽好,价格却不薄,一套普通的双层小楼木屋价格在五万美元左右。能承受得起这种价格的一般为有特长的人,像演员、运动员、新生的暴发户。一般人要实现拥有自己的小木屋的理想恐怕尚需时日。

(二)居住现状及改革

俄罗斯乡村的民居以小木屋式的独门独院为主。由于俄罗斯农村人口外流严重,年轻人不愿呆在农村发展,所以这里仅剩下老人和妇女。这类人以土地为生,经济收人一般,没有能力翻盖、装修住房,所以他们的住宅从里到外没什么变化。

另一类人,从城里迁居到此,退休后彻底搬到农村,打算长居此地,因此,人们靠积攒的收入、儿女的支持兴建了不少新房。考虑到住房的寿命,不少人采用砖房。同时,人们扩大了居住面积,一层作为全家的起居室、厨房;二层是卧室、卫生间。内部装修舒适、方便、耐用。另外,门前屋后种些蔬菜、水果,这样全年的副食品便能自给自足。上年纪的老人清晨便开始劳动,同时也锻炼了身体、增加了体魄,生活悠闲自在、充实快乐。每到周末,儿女们带着孩子看望父母,全家人共享天伦之乐。

再有一类人是近年来俄罗斯的新贵阶层,这些富裕起来的人在乡村盖的住房绝非一般档次,可称为真正意义上的乡村别墅,不仅地点选在风景极佳的地方,住房规格也不一般,豪华别致,与众不同。内部装修十分高档,周围辟有大面积的花园、草坪、车库,门口还设有保镖。

乡村是近年来俄罗斯人渴望度假与休息的理想场所,拥有乡村住房也成为俄罗斯人的一个理想追求。但一般居民的乡村住宅仍然比较落后,要达到真正的别墅水平,尚需要不断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城市人的居住水平相对高一些,绝大多数人家居住宽敞、设备齐全。住房的优势是厨房面积校大,一间厨房能放灶具、吊柜、碗柜、冰箱、一张餐桌,甚至还能放一个电视。家家户户都有24小时的热水供应,一年中热水供应只中断一次约两个星期,作为全市自来水管道的维修。除此之外,从不无故断水断电。一般住家是木制地板铺地,墙上贴有墙纸。

俄罗斯人的住房建设最早始于战后初期。当时,刚从前线归来的人只能住集体宿舍,几家人同住一套住房。经过几十年的努力,居民住房条件有了很大的改善。到了70年代,每家都拥有自己的一套舒适、方便的住宅,使梦想变成了现实。

进入80年代后,由于经济发展缓慢牵制了建房速度,政府部门不得不甩开由国家单方面建房的沉重负担,采取了多种渠道的建房方式。但由于措施不得力,到了90年代,住房建设出现了大规模的滑坡。在这种情况下,国家对住房政策采取了大刀阔斧的改革,采取了以下措施:

首先,国家取消了对住房的补贴,并且打破了几十年形成的低房租制。过去,国家按照统一的标准收取房费,却不论居住面积大小、房间等级差异,并且房租的收费低得几乎与免费差不多。

国家每年从住房中收取的房费、水费、电费、暖气费、煤气费加在一起仅占国家住房补贴的1%~2%。实施住房改革后,收费标准一律按居住面积计算,一间套、两间套、三间套均有不同的收费标准。

另外,国家打破了仅由国家建房的单一制度,为了减轻国家独木难支的状况,国家积极鼓励个人投资盖房。现在,依靠团体、单位、个人投资的建房形式已经在全国普及并形成趋势,不少这样的集体出资所建住宅已经竣工并开始使用。此外,国家还用优惠措施吸引国外投资者参与建房,利用公开投标的方式以保证最佳的质量、最优质的工程。在施工期间房价始终如一,不许变动。为了吸引住户,所建住房打破了一般标准,增大了面积,改善了设计,全部装修均采用进口材料,房屋售价1平方米约在600百美元左右。

对于建房的投资者,政府予以充分的优惠,可以分期付款支付房费,初次交纳10%的房费后即可人住,如果一次性付清房款,可享受到15%的折价优惠。对此,宪法也做了相应规定,凡个人购房者,国家不收其不动产税,只征收财产税。维修住房的标准一律与维修公房的标准一致,不多追加任何费用。

对住房改革的又一项措施是实施住房的私有化,除了军队住房、公共宿舍、危房,其他住房一律实施私有化。国家对每种住房都做价,然后居民按此价上缴房费后,住房就归为私人所有并拥有将其转让、出租、出售的权利。在每套房主的私有化住房证上都这样写着:“根据1992年1月12日俄联邦总统下达的有关实行住房私有化的命令,您已获得了您的住房的私有权利……”

随着住房私有化的深入,住房市场在俄罗斯日益活跃,人们可以公开对住房实行交换、买卖、租赁。根据市场的需求,大批房管部门、公司应运而生,为供需双方牵线搭桥,提供信息。现在,仅在莫斯科,一天成交的合同就达六百余份。

为了保障特困户的生活,俄罗斯在住房改革中对收入微薄的家庭以及伤残人员予以补贴,补助金额根据每个人的收人多少而定,一次性发放。

住房改革解决了许多疑难问题,但旧的矛盾解决了,新的问题又出现了。到了20世纪90年代,不少50年代的住房已经严重老化,超期服役。所以,不少居民反映楼层渗水、管道堵塞、墙皮剥落、门窗腐烂变质。由于经济状况的恶化,房管部门无钱进行修复,至使破旧的住宅更为破旧。

另外,由于车臣战争使大量难民拥人城市,接纳他们首先需要住房,这使地方政府大为头疼。困难还不只这些,大量地削减在外驻军,又给国内增加了巨大的压力。虽然住房紧张的状况已有所缓解,但使所有的人都能安居乐业并非易事。住房问题仍然是摆在俄罗斯面前的一大难题。

    A+
声明:本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