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幸福的理解不同的人是迥然的。经历了生活坎坷的老人们说,平安是福;睿智的经济学家说,幸福是欲望的满足程度,其方程式为幸福=效用÷欲望;年轻人则诙谐地说:幸福就是有日本的妻子、中国的厨师、俄罗斯的住房、美国的工资。
从年轻人的调侃中可知,俄罗斯的住房是他们向往的幸福目标之一。那么,俄罗斯的住房到底是一幅怎样的画卷,让我们追溯光阴的流逝慢慢展开。
众所周知,原苏联是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表现在住房上:住房由国家统一拨款、统一建造、无偿分配,实行高补贴、低租金的政策。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苏联的住房遭受了巨大破坏,1700多个城市和7万多个村庄的约1亿平方米的住房夷为平地,约2500万人无处栖身。住房短缺的矛盾在战后变得十分突出。为了尽快抚平战争的创伤,苏联政府提高了住房建设速度,其遵循的基本原则是:简易、经济。仅1956¥1960年,就建成住房约4.74亿平方米。这一时期建造的住房主要是为了安置无家可归者,在追求数量的前提下,就无法顾及外在的美观和内在的细致设计了。这些住房几乎是按照同一图纸建成的,房子大多五六层高,像火柴盒一样直上直下,没有任何浮雕和装饰,建筑材料是一色青砖或红砖。当时的西方人把它戏称为“赫鲁晓夫筒子楼”。
赫鲁晓夫执政时期建造的这些楼房,尽管住房外观不如俄罗斯古老建筑具有民族风情和文化内涵,但也设计合理,配套齐全。每套住房一般为两室一厅或三室一厅,一进门大多有一个小走廊,这是供挂衣服和换鞋用的;卧室一般为10平方米左右;起居室约为10几平方米,这是一家人休闲、娱乐和接待客人的重要场所。这里一般都摆放一个大餐桌和几把椅子,靠墙要放置沙发,其对面有电视机等电器,墙上挂着油画,地板上铺着大地毯,窗户很大,房间采光非常好;厨房一般为8平方米左右,是女主人施展厨艺的空间。除此之外每套住房还配有浴室、厕所和阳台,住房的配套设施有电话、暖气、热水、橱柜设备、煤气或电气灶,生活起居比较方便。另外,外部配套也没有被设计师遗忘,设有供人们休息和儿童娱乐的场所。 原苏联住房的建设成就是非常显著的,从20世纪50年代的人均住房使用面积只有5平方米,到60年代的10平方米,再到1987年底的14.5平方米,这一连串数字表明原苏联历届政府对解决住房问题都给予了极大关注。不管出于何种目的,政治筹码也好,笼络人心也罢,苏联人民毕竟得到了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
原苏联地大物博,人们对土地的利用一般是粗放型的,土地供给的充盈,使得土地近乎可以无偿使用。原苏联政府规定,居民除在城市高晓慧“住”在俄罗斯有一套住房外,还可以在郊外拥有一小块土地作夏季避暑之用。市民们就在郊外靠近河流和森林的地方盖起自己的“别墅”───实际是一些木制房屋。这些“别墅”有的是平房,有的是两层小楼。平房一般为人字形的屋顶,是为了便于大雪的滑落和融化。两层的屋顶一般为苍穹顶型,呈半圆形,很具民族特色。主人在“别墅”四周用1米左右高的木栅栏圈起一个小院子,院内种植一些果树、蔬菜和花木。在夏季,每逢周末俄罗斯人就全家倾巢出动,女人们领着小孩,牵着小狗;男人们则揣着伏特加,提着够几天吃的食品和工具前往“别墅”,充分享受休闲的乐趣和劳作酣畅。远离喧嚣的都市,拥抱大自然,追寻天人合一的境界,这是俄罗斯民族文化传统和田园风情的体现。 “别墅”里的布置一般跟城市里别无二致,有起居室、卧室、厨房、洗手间,女主人一般都把“别墅”打理得井井有条。大部分“别墅”都是通电的,但用水还要到路边或村边的手压水井去打。俄罗斯人到“别墅”除了晒太阳、休息享受休闲时光外,还有就是侍弄自己的菜园子。他们一般都种土豆、西红柿、黄瓜、洋葱、胡萝卜等,几乎家家都种一两棵苹果树、梨树、李子树,此外还种草莓等浆果。当然,爱美的女主人还会在窗下种植一些美丽的鲜花。周末一过,俄罗斯人便满载瓜果蔬菜返回城市,女主人临走之前还要剪下几簇鲜花带上,以便装饰点缀城市里缺乏生气的房间。秋末,收割完最后一茬瓜果蔬菜,俄罗斯人便为漫长的冬季做准备。他们把吃不完的蔬菜做成酸泡菜,把各种水果做成果酱、蜜饯和饮料带回城慢慢享用。
20世纪90年代原苏联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苏联解体,民主俄罗斯取而代之。经济上俄罗斯由过去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管理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轨,与之相适应,俄罗斯的住房制度也进行了改革,从福利性的住房制度向市场化住房制度过渡。1991年俄罗斯开始推行住房私有化改革,基本原则是“自愿、无偿和一次性付款”。所有居民均可获得所住住房的所有权,无偿转归居民所有的住房面积按俄罗斯人均住房面积确定,但每人不得少于18平方米,超标部分自己出资购买。居民获得住房所有权后可自由支配,出租、出售、赠与均可。住房无偿私有化的最大成果是,使居民获得了改善住房条件的初始资金,也促使住房一二级市场的迅速建立和发展。1997年俄罗斯私有住房占住房总量的比重达到53%,已经向西方发达国家的住房私有化水平逼近。
近十几年随着俄罗斯经济的转轨,除住房产权制度改革外,俄罗斯的住房供给体制也随之变化,由过去国家统一包揽,向鼓励公民和法人建房转变。从建成的住房面积看,非国有经济部门已占47.4%,结束了国家建房占绝对优势的局面。
目前,俄罗斯新建的住房鳞次栉比,一般都为高层,外观比“筒子楼”要恢宏、气派得多,而且建筑风格各异,非常注重门楣、屋檐和墙面的装饰,现代西方建筑设计与俄罗斯华贵、凝重、优雅的风尚有机地结合起来。内部结构也更体现人性化设计,改变了进门就是小走廊,对面就是厨房和厕所的“筒子楼”的传统布局,突出了“以人为本”的理念。
新建住房和旧房改造都是城市发展过程中必须经过的环节。俄罗斯同样也经历着这一过程。特别是对20世纪50、60年代建造的“赫鲁晓夫筒子楼”的改造已经纳入俄罗斯旧房改造的计划。主要是把过去的五六层楼扩建为高层,扩大原来的住房使用面积,使住房更适合现代人的生活方式和节奏。在莫斯科,对于具有历史文化传统的古老建筑,市政府采取了保护和修缮的政策,城市规划以保留莫斯科原有建筑风貌为主,新建的高楼大厦都要建在城市郊区,使莫斯科这个历史文化名城依然以巍峨壮丽、富丽堂皇、典雅高贵的风韵昭示世人。
2002年1¥8月份俄罗斯人均月工资为4191卢布,全国住房价格每平方米平均为7990卢布。而莫斯科每平方米的住房市场价格却远远超过这一数字。在莫斯科普通楼房每平方米已达700¥900美元(1美元兑换31.73卢布),如果取中间数800美元,那么,每平方米就相当2.5384万卢布。一个三口之家积攒10年才能买得起一套60平方米的普通住房。住房价格居高不下,与居民的购买能力不相适应,出现了“有人没房住,有房没人住”的怪现象。当然这是就普通居民而言。在经济转轨过程中俄罗斯也出现了一批新贵,他们出手阔绰,拥有豪华轿车和现代化的住房及别墅。新贵们的别墅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别墅,它包括奢华的建筑、现代化的设施、绿草如茵的网球场、碧波荡漾的游泳池。这是原苏联时代的“别墅”不可同日而语的。 现在在莫斯科一居室的月租金约为200¥300美元,二居室的月租金约为300¥500美元,三居室的月租金约为500¥600美元。在市中心的黄金地带,一居室的月租金高达800¥1000美元,而二居室的月租金约为1500¥2000美元。在莫斯科大环以内的商品房价格每平方米平均为800美元,位于大环外附近的房价每平方米为400¥600美元,其价格比俄罗斯第二大城市圣彼得堡高出30%¥50%。
俄罗斯地广人稀,领土面积为1708万平方公里,居世界第一位,横跨欧亚大陆,人口为1.463亿,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为73%,城市化程度很高。目前人均住房使用面积为19平方米,这与美国(人均69平方米)、澳大利亚(人均51平方米)、挪威(人均42平方米)、加拿大(人均41平方米)等国家还有相当大的差距。
我国年轻人之所以向往俄罗斯的住房,实际上是对俄罗斯过去那种住房福利性的缅怀和富有诗意的田园般“别墅”的钟爱。现实中任何一个国家政府都面临如何解决低收入家庭住房问题的困境,“居者有其屋”已经成了许多国家政府解决住房问题的政策目标。正像美国前总统胡佛所言:“没有什么东西比住房更能为谋求人们幸福和社会安定做出贡献的。”特别是转轨中的俄罗斯,由于财政资金紧张,政府提供的住房也十分有限,解决低收入家庭住房问题是俄罗斯政府面临的重要问题之一。我们有理由相信,拥有广袤土地的俄罗斯,在引入市场机制、建立住房市场后,通过政府宏观调控,实现住房建设的良性循环是指日可待的,俄罗斯人民的住房前景是会非常美好的。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这是杜甫的心愿,也是我们的幸福方程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