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T:金融危机的来龙去脉

来源:FT中文网 日期:2009-01-08

俗话说,新闻报道是历史的第一稿。2008年,英国《金融时报》有了百年难遇的机会,对自1929年大萧条(Great Crash)以来最严重的金融危机进行了报道、分析和评论。这是一个全球性的大事,触须从美国次级抵押贷款市场延伸到了伦敦金融城、冰岛、俄罗斯寡头、迪 拜房地产大亨和众多其他参与者。这也是英国《金融时报》擅长报道之事。
 
以下文章是英国《金融时报》过去一年最佳报道的精选。不可避免会漏掉一些东西。例如,我们对信用评级机构和电脑模型失灵的开创性报道,就没有空间来提及。这篇特别报道的目的,是为读者展开讲述这场撼动了西方市场资本主义模式根基的危机,并提供一个更为开阔的视角。
 
金融家和慈善家乔治?索罗斯(George Soros)的开篇评论拉开了序幕。索罗斯在1月份撰文指出,这场金融危机与二战结束后间隔爆发的其它危机截然不同。“(它)标志着建立在美元作为全球储 备货币基础上的信贷扩张时代的终结。”同样,它也预示着“一轮持续了60多年的超级繁荣顶峰时期的到来”。
 
对于那些很容易就会将危机归咎于对复杂金融产品监管松懈的评论员,索罗斯的文章提供了有用的角度。这场危机可能确实起源于美国的次级抵押贷款。但次 级抵押贷款——面向在住宅房地产阶梯上寻求立足点的高风险借款者的贷款——只是一个更大问题的表象:全球失衡,尤其是债台高筑的美国吸收了世界其它地方的 储蓄,而且消费高于产出。
 
英国《金融时报》首席经济评论员马丁?沃尔夫(Martin Wolf)早已就全球失衡对世界经济的威胁发出了警告。这些失衡不仅包括美国,也包括就便投资于美国国债的中国巨额经常账户盈余。今年2月末,沃尔夫展示 了他对危机规模的警觉——他警告,美国可能成为“各种灾难的根源”(Mother of all Meltdowns)。他还明确表示,银行系统将需要纾困。他对政策制定者的指责也很准确:如果美国行动迅速,并且其它国家也随之维持国内需求,那么这场 危机就可以控制。如今看来,这个观点似乎更加正确。
 
事后看来,春末和夏季是9月份暴风雨前的平静。股市反弹,石油价格继续快速上涨。具有讽刺意味的是,虽然不久后就爆发了降息浪潮,但央行官员当时担 心的仍然是通胀压力。作家、历史学家兼英国《金融时报》特约编辑尼尔?弗格森(Niall Ferguson)在8月份发出了更严厉的警告。他表示,美国本土的暴风雨很容易就会转化成全球风暴,给经济增长带来深远影响。
 
在9月份一篇辛辣的评论中,资产经理、前高盛分析师(Goldman Sachs)戴维?布莱克(David Blake)将矛头直指艾伦?格林斯潘(Alan Greenspan)。长期以来,格林斯潘一直被誉为央行官员的老前辈,也是其主政美联储(Fed)的18年间全球繁荣的设计师。布莱克表示,格林斯潘领 导下的美联储实施的低利率政策不应受到责备,因为美国需要低利率来避免陷入严重衰退。“格林斯潘应负的责任是,他使低利率时代得以生成投机性泡沫。”
 
布莱克找出了格林斯潘上世纪90年代末犯下的两个致命失误:未能戳穿网络股泡沫和不赞成对场外衍生品进行监管,而后来信贷爆炸式增长中的大量对手风 险就是由场外衍生品造成的。他说:“制造一场泡沫或许可看作是运气不好;制造两场泡沫看起来则像疏忽大意。然而,这正是美联储在格林斯潘主政期间所做的。 ”
 
另一个警告声音来自英国《金融时报》获奖资本市场编辑吉莲?邰蒂(Gillian Tett)。邰蒂拥有社会人类学博士学位,两年多来,她不断提到被称作信用衍生品的复杂债务工具的风险。去年9月,远在雷曼兄弟(Lehman Brothers)破产前,邰蒂就看出了问题的核心所在。“近年来,尽管人们一直认为,如果银行分散信贷风险,金融体系就会变强,这个观点是不言自明的, 但已有人开始推敲它……银行家在将信用风险移出银行资产负债表方面已变得非常熟练——或是将贷款直接出售给外部投资者,或是采用更常见的做法,把贷款转变 成债券等新的证券,然后在资本市场上出售。”
 
今年10月,邰蒂评价了英国当局面对随后爆发的银行业灾难时的表现。在诸多伯蒂?伍斯特(Bertie Wooster)式的错误后,英国政府从日本和瑞典以前的危机中汲取了教训,宣布了4000亿英镑(合5380亿美元)的拯救方案,用于调整银行的资本结 构。“最终——虽然有点迟——他们还是做对了一些事情。”
 
英国《金融时报》著名经济评论员塞缪尔?布里坦(Samuel Brittan)在一次有关他称之为竞争资本主义的讨论中进行了哲学分析。在有关资产市场及其在金融体系中不稳定作用的高雅讨论结束时,塞缪尔的总结非常 简练:“我们需要记住凯恩斯(Keynes)的格言——‘金钱不会自我管理'。信贷也是如此。”
 
如果想转换一下节奏,读者应该去看看有关拥有158年历史的华尔街投行雷曼兄弟倒闭的报道。英国《金融时报》驻纽约和伦敦的银行组采写的报道,分析 了“大猩猩”迪克?富尔德(Dick Fuld)在雷曼破产前最后几个月的生涯——迪克以前是债券交易员,掌管雷曼达15年。这是一个关于管理傲慢和过度冒险的故事,它提出了一个今年最引人深 思的问题:美国政府,尤其是美国财长汉克?保尔森(Hank Paulson),让雷曼破产到底对不对?
 
今年11月,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Queen Elizabeth II)就全球金融危机提出了另一个有压力的问题:“为何没人预见到这场危机的来临?”英国《金融时报》经济编辑克里斯?贾尔斯(Chris Giles)研究了世界优秀经济学家的报告。他的结论是:许多人看到了端倪,但这是一门沉闷的科学,很少有从业者甚少能满载盛誉。
 
有两则评论提供了更开阔的政治视角。马丁?沃尔夫预测,危机后的建设和全面整顿监管的需要,将与1944年布雷顿森林(Bretton Woods)协议一样意义重大。菲利普?斯蒂芬斯(Philip Stephens)的结论是,这场危机实际上已产生了新地缘政治秩序的轮廓,不一定会有利于美国。
 
以上只是必要的初步总结。在新的一年里,美国新任总统巴拉克?奥巴马(Barack Obama)将有自己的看法。世界——以及英国《金融时报》——将会保持关注。
    A+
声明:本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