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海:新疆的克拉玛依油田是如何发现的(图)

来源:网易历史  日期:2009-06-19

  毛泽东鼓励道:美国人老讲中国地层厚,没有石油,看起来起码新疆、甘肃这些地方是有的,怎么样?石油部也给我们树立点希望!谈及克拉玛依、玉门都是戈壁荒滩,野外勘探开发工作十分艰苦时,毛泽东语重心长地说:“搞石油艰苦啦!看来发展石油工业,还得革命加拼命!”
  

  在新疆准噶尔盆地西北边缘有一座“沥青丘”,这里常年像山泉一样流溢着黑色的油。围绕这一带有没有丰富的石油资源,从20世纪初开始,科研人员就进行了长期考察和激烈争论。新中国成立后,在毛泽东、朱德、彭德怀等关怀和支持下,广大地质科研工作者经过曲折、艰辛的勘探过程,在这里终于发现了克拉玛依大油田,并在曾经只有一个打猎的维吾尔族老人生活的荒凉戈壁滩上,几年时间建立起一座城市,创造了一个“神话”。
  中苏在新疆联合组织石油公司
  19世纪20世纪之交,俄国著名地质学家奥布鲁切夫曾先后对中国新疆及其西部地区进行过4次考察,写下了3000多页笔记,着有《边缘准噶尔》一书,并绘制了1(万新疆地图,描述了黑油山沥青丘和乌尔禾沥青脉,将新疆准噶尔盆地列为含油远景地区。继之,苏联地质学博士杜阿耶夫来到新疆,在今克拉玛依─乌尔禾地区做过路线调查,撰写了《准噶尔盆地地质调查报告》。他认为,该地区石油生成于中古生界的志留─泥盆系沉积,运移到上面的地层形成油藏。由于长期剥蚀作用,使含油地层出露,石油流出地面;又由于构造运动使其褶曲变形断裂,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已形成的油藏。
  实际上,早在1909年,新疆省商务总局就在克拉玛依南部的独山子开掘了第一口油井。此后,这种开采活动时断时续。盛世才统治时期,新疆曾利用苏联提供的各类石油专业设备和技术支持,与之合营建立了独山子炼油厂。但这种合作仅维持了几年,即因盛世才当局与苏联关系恶化而告终。至新中国成立前,独山子油矿已成为同玉门和延长齐名的国内三大油矿之一。
  就在以陶峙岳、包尔汉为首的国民党新疆军政当局通电宣布起义前夕,驻扎于甘肃酒泉的第一野战军一兵团王震部广大指战员加紧进行和平解放新疆的各项准备工作之际,一野司令员、政委兼西北军政委员会主席彭德怀于1949年9月20主持召开西北军政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他在会议报告中高瞻远瞩地指出:“目前,西北地区的工作任务之一,是尽快恢复新疆独山子油矿的炼油生产,并且加强生产中的组织性和计划性,努力提高成品油的产量。”
  新中国成立后,彭德怀根据自己所掌握的情况,清醒地认识到,要使新疆独山子油矿尽快恢复石油开采和炼油生产,为祖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提供能源动力,就必须更新设备、扩大投资,并要有足够的技术力量,而这些恰恰是我国难以独立承担的。鉴于苏联紧邻新疆,双方在新中国成立前就有过开发石油资源的合作关系,于是他上书党中央,提出“与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联合组织石油公司”的建议,得到毛泽东和刘少奇的高度重视。后经中苏两国谈判达成协议,按照平权合股的原则,于1950年9月在新疆组建了我国石油工业第一个中外合资企业──中苏石油股份公司。此后,该公司遵照中共中央、中央人民政府交给的关于查明新疆石油资源情况、增加石油产量、满足新疆地区需要并大力培养石油工业干部的基本任务,将勘探区域界定为16.8万平方公里,包括新疆北疆(今克拉玛依、独山子)地区、南疆的库车和喀什地区。由此拉开了在新疆准噶尔盆地进行大规模石油勘探的帷幕。
  只要有百分之一的希望, 就要付出百分之百的努力
  1951年春,由苏联专家莫依先科率领的中苏石油股份公司4/51地质详查队奉命进驻黑油山地区。经过充分的探测研究,莫依先科对该地区含油远景的评价很高,认为“在黑油山地区有大量天然气出现,说明其下可能存在着工业油藏”。因此建议在该地区进行构造钻探,并提供了4口井位。中苏石油股份公司对此很重视,于次年3月派苏联专家捷列肯带队,在黑油山地区沥青丘附近钻了4口以侏罗系沙岩为目的层的构造浅井。1953年4月完钻后,各井都有不同程度的油气显示,其中最深的2号井在502.6米发生水喷,每日涌油约100公斤,不久停喷。根据4口浅井的钻探结果,捷列肯指出,克拉玛依地区有具备工业价值的油藏存在,并提议今后的勘探工作应向构造的东南方向发展。
  围绕黑油山地区是否具有丰富油藏,中苏石油股份公司内部展开了争论。当时,该公司虽然对露头及油苗较多的黑油山地区给予重视,但根据已掌握的历史资料,当时在新疆工作的许多苏联专家都认为:黑油山大面积的含油层出露于地面,大量轻质油挥发后形成沥青丘,说明地下原油已大量散失,油藏已遭破坏,现在留下的只有“氧化残余油”,不可能形成大规模的石油蕴藏,不具有开发价值。因而反对在黑油山展开勘探部署,坚持在天山山前地区局部构造上钻探。
  1954年,由苏联专家乌瓦洛夫任队长、张恺任地质师的中苏石油股份公司4/54地质调查队前往黑油山地区进行勘察,完成了2150平方公里1万的地质普查,收集了充分的野外勘探资料。该调查队认真总结了前人已做过的地质、浅钻、电法、重磁力工作,综合分析了所掌握的资料,取得了对这一地区油层、构造等的新认识。乌瓦洛夫等人指出,这一地区含油远景很好,最有希望的是沥青丘露头以南、玛纳斯河以北3030平方公里的广大地区,建议进行详细的地球物理工作和展开钻井勘探,并提供了所选定的3口探井井位,其中包括黑油山1号井(后称克拉玛依1 号井)。
  针对乌瓦洛夫等人对黑油山─乌尔禾地区含油远景的高度评价,1954年11月1日上午,一场辩论在中苏石油股份公司乌鲁木齐明园总经理部展开。
  当公司地调处副处长余萍宣布会议开始后,张恺就在乌瓦洛夫充满信任的目光鼓励下首先站起来发言:“黑油山─乌尔禾沥青脉是地层油气生成后运移的明显指向。在中新生代地层大面积东南倾斜的背景下,可以由沥青封闭、断层遮挡、地层超覆、岩性尖灭形成圈闭,是含油的有利地区。”
  张恺讲完刚落座,苏联专家捷耶列夫就急不可待地站起来反驳说:“如果仍然以沥青丘和自溢油泉为标志,那么黑油山构造带对我们来说仍然是一个美丽的空想!失手的4口探井已无可争辩地说明,黑油山地层下生成的原油已经随着地壳运动运移到地面,形成那座沥青丘了。所谓自溢油泉,不过是一点残余的油气而已,黑油山不可能是大油田!”
  原本不想说话的乌瓦洛夫见状,感到再也不能沉默下去了,遂站起来侃侃而谈:“黑油山4口探井中的一口500米井是因为井喷而关井的,这更能说明那一带的油层生存较好,油气储量均存在……”
  不等乌瓦洛夫把话说完,捷耶列夫就厉声说道:“黑油山─乌尔禾以南是一个背斜带,它控制着油藏的生成……”
  乌瓦洛夫坚持认为:“准噶尔盆地的大油田在地台区域,在盆地的西北缘,而不是山前凹陷!不是!”
  见两位苏联专家争得面红耳赤,余萍感到再争论下去也难有什么结果,便找理由宣布结束了会议。
  根据中苏两国政府发表的联合公报精神,自1955年1月1日起,包括中苏石油股份公司在内的各中苏合营股份公司中的苏联股份被有偿移交给中国。从此,中苏石油股份公司结束了各项业务活动,将管理和属于公司的全部财产移交给中国燃料工业部新疆石油公司(后改称新疆石油管理局)。
  新到任的新疆石油公司经理张文彬,很快就了解到存在于原中苏石油股份公司苏联专家中争论的有关情况。于是,他召开了黑油山地质调查专题汇报会。会议首先听取了乌瓦洛夫关于“走出山前凹陷,走上地台”的观点的陈述。当饶有兴致的张文彬要求他“说得再具体一点”时,乌瓦洛夫却眼望着张恺,说:“具体情况请张恺同志汇报吧,他会令您满意的。”张恺会意,便站起来详细汇报了这一地区含有丰富石油的理由。
  张文彬对此十分赞赏,向张恺询问了在黑油山打钻探井的井位设计问题。当张恺正要回答时,有一位专家又提出质疑:“黑油山勘探两上两下都没能得手。单凭这种推理和假设就决定再打探井,是不是过于轻率了?”
  张文彬凝神思虑了片刻,便站起来缓缓说道:“国家需要我们在短时间内找到大油田。在我们面前,没有任何退路,只有大踏步地向前!如果说走上地台的观点在目前的勘探中只有百分之一的希望,我们要付出的,却应该是百分之百的努力!”
  聚奎,我要向你祝贺呀
  这次汇报会后,新疆石油公司党委统一了勘探工作“走出山前凹陷,走上地台”的指导思想。随后,新疆石油公司所属独山子矿务局根据乌瓦洛夫和张恺的报告,迅速编制了《黑油山地区钻探总体方案》,拟定在黑油山构造带打4口探井,构成一个剖面,进而探明白垩纪、侏罗纪的地质情况。该方案经公司党委讨论通过后,上报国家有关部门。
  在1955年2月4日结束的第六次全国石油勘探工作会议上,批准了《黑油山地区钻探总体方案》,并决定:在准噶尔盆地北部黑油山地区,“为探明侏罗系地层的含油气情况以及研究准噶尔盆地西北缘的地质构造,在获得浅钻补充资料之后,再打两口探井,计划进尺2400米”。
  遵照这一决策,王克明等地质工作者立即测定黑油山1号井井位,作出地质技术设计,苏联留任专家潘切享娜作出钻井设计,设计方案报经新疆石油公司代理总地质师杜博民批准后付诸实施。4月,开始安装钻机井架。6月14日,一支由汉、维吾尔、哈萨克等 8个民族36名青年职工组成的独山子矿务局钻井处1219钻井队奉命进驻黑油山,担负起钻凿黑油山1号井的任务。
  1号井开钻后,1219钻井队全体职工怀着为祖国寻找大油田的雄心壮志,战胜了荒漠戈壁夏季的风沙、酷暑,克服了用水需要用汽车从几十公里外拉运的困难,在材料短缺的情况下,硬是制服了强烈井喷,提前在517米钻穿侏罗系和三叠系地层进入古生界,并于620米处完钻。11月1日,测出10毫米油嘴8.5小时产量6.95吨;11月2日产油8.1吨。
  11月15日,新疆准噶尔盆地北部发现黑油山新油田的新华社电讯被刊登在《人民日报》头版。这一情理之中却又是意料之外的收获,惊动了党和国家领导人,也兴奋着全国人民的神经。毛泽东主席打电话给国家石油工业部部长李聚奎:“聚奎,我要向你祝贺呀!”这天,国务院副总理陈云连夜打电话到石油部,详细询问了1号井的情况。次日,陈云和国务院副总理李富春召集石油部负责人开会商讨关于新疆石油勘探的有关问题,指示要加强黑油山地区的地质勘探工作。
  这是一个动人的神话
  为了完成好尽早发现大油田这个新中国石油工业的首要任务,国家于1955年7月撤销燃料工业部,成立了石油工业部,使石油勘探开发工作得到全面加强。
  1956年一二月之交,石油部在北京召开的首届全国石油勘探会议采纳了当时正在苏联考察的石油部部长助理康世恩寄来的一份书面发言中所提的建议,这就是根据苏联的经验,小盆地和构造复杂地区不易找到大油田,应集中力量在大盆地展开区域勘探。会议要求新疆石油公司“加紧黑油山的钻井和试油工作,争取上半年查明黑油山构造的工业价值”。
  2月26日,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邓小平等中央领导认真听取了石油部部长李聚奎及康世恩关于石油工业发展特别是克拉玛依1号井的钻探出油情况和勘探开发前景的专题汇报。其间,毛泽东鼓励道:美国人老讲中国地层厚,没有石油,看起来起码新疆、甘肃这些地方是有的,怎么样?石油部也给我们树立点希望!当谈及克拉玛依、玉门都是戈壁荒滩,野外勘探开发工作十分艰苦时,毛泽东语重心长地说:“搞石油艰苦啦!看来发展石油工业,还得革命加拼命!”
  10天后,国务院副总理陈云召集地质部、石油部领导何长工、李人俊、康世恩进一步讨论加快石油勘探的有关问题,指示“应进一步壮大石油勘探力度,克服一切困难,在两三年内查明一两个大的产油区域”,以彻底解决国民经济发展受能源匮乏制约的问题。国务院副总理陈云、李富春和薄一波于4月7日批准石油部关于当前应把准噶尔盆地作为勘探重点、应在独山子至克拉玛依之间的广大地区集中力量、大力勘探的报告。
  为了确定新疆石油勘探的发展方向,康世恩率领由石油部苏联专家组组长安德列克和勘探司总地质师陈贲等10多名专家组成的工作组,于4月19日来到克拉玛依进行实地考察。工作组全面查看了黑油山─乌尔禾地区的几处大型油气苗,先后听取了张文彬关于黑油山勘探开发计划和有关工作以及张恺关于克拉玛依─乌尔禾地区的评价及下一步部署意见的汇报。在汇报中,张恺认为,克拉玛依─乌尔禾地区具备形成大油田的地质条件,提出在详探黑油山地区的同时,应对整个区域展开勘探。
  汇报结束后,在康世恩主持下,新疆石油公司在独山子召开会议,由安德列克和新疆石油公司专家组组长瓦尔彼得夫组织中苏专家进行讨论,由此引发了关于如何认识黑油山地区油藏状况的第二次辩论。恰在这次辩论激烈进行中,传来了位于南黑油山两个局部构造之间的4号井出油的喜讯,从而完全证实了黑油山确有不受背斜控制的油藏存在,也为这场辩论画上了圆满的句号。于是,康世恩果断地决定:新疆石油勘探的重点应由山前转向地台,“撒大网,捞大鱼”,采取大规模勘探与小面积集中钻探相结合的勘探方针。
  为了贯彻落实这一方针,新疆石油公司党委第二次全委会讨论通过了《黑油山地区钻探总体设计》,决定了我国石油史上著名的“撒大网,捞大鱼”的勘探部署。会后,1160多名各族干部职工积极响应独山子矿务局党委提出的“紧缩独山子,大上黑油山 ”的号召,迅速投入到黑油山的勘探大会战之中,使油田面积不断扩大,石油产量不断攀升。5月1日,新疆黑油山油田正式更名为克拉玛依油田。
  随着克拉玛依油田勘探开发的迅速展开,人员、设备、物资极端匮乏,仅靠刚刚起步的新疆石油工业自身是根本无法在短期内解决问题的。为此,《人民日报》于5月14日和23日两次发表社论《迅速支援克拉玛依油区》、《加速发展石油工业和石油地质勘探工作》,从而掀起了一个全国各界在人财物力等方面大力支持和无私援助克拉玛依油田建设的热潮。
  新疆克拉玛依地区已被证实是一个很有希望的大油田的好消息,通过新华社迅速传遍海内外。在9月召开的党的八大上,李聚奎在发言中无比自豪地报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克拉玛依油田面积达到130平方公里,储油面积勘探还在扩大,可采储量1亿吨以上……”
  10月1日,在新中国成立7周年庆典仪式上,“1956年发现的大油田克拉玛依”的巨大模型随着游行队伍缓缓通过天安门广场,接受了毛泽东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检阅。
  两年后的7月25日,克拉玛依市经国务院批准宣告正式成立。9月,中共中央副主席、国家副主席朱德视察克拉玛依时,对这座城市给予高度赞扬:“3年以前,这里只有一个打猎的维吾尔族老人,可是3年以后,你们已经在荒凉的戈壁滩上建立起一座4万人口的石油城市,这是一个很大的成绩,也是一个动人的神话。”
    A+
声明:本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