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剑雄:印刷术难以“证明”是中国的 实物在韩国

来源:新民周刊  日期:2009-07-01

  中华元素华丽转身
  在更加全球化的今天,如何将中华元素与现代风格华丽混搭,漂亮转身?这是摆在艺术家面前的一个值得深思的课题。
  撰稿・何映宇(记者)
  6月13日,在第四个文化遗产日来临之际,一场名为2009上海文化论坛“中华元素:诠释、演绎和现代表达”的研讨会正在热火朝天地探讨着中华元素在未来的可能性。
    什么是中国风格?
  要探讨中华元素新的可能,首先当然要厘清中国风格的核心定义:什么是中国风格?
  中华元素经历了五千多年的时空变迁,其面貌多少有些模棱两可模糊不清。汉字、中国结、水墨画、印章、功夫……太多的中国传统可以和时尚结合,从历史的尘埃中开出一朵朵娇艳新鲜的花朵。
  作为知名的历史学教授,复旦大学的葛剑雄先生关注的就是中华元素在时间、空间上的变化,试图在一个更复杂的维度上探讨这个问题:“有些地方比如新疆,是我们中国的没有错,但是在不同的时期有不同的文化特征。新疆曾经是汉朝有效统治的地方,但在外来文化侵入之后,从主要信仰佛教变为主要信仰伊斯兰教,而到近代──特别是清朝以后──随着中原的文化传入的增加,传统文化又有相当大程度的突破。与新疆类似,中华文化中间,能够体现我们中华文化基本元素的事物中间同样也包含了外来的因素,中国的文化,一直是开放的,比如上海,现在引为自豪的石库门就绝非原创,实际上英国人说过,英国的建筑在上海被本土化了。”
  葛剑雄还提到了汉字的问题。马英九的“识繁书简论”在海峡两岸都引起了极大的反响,年初,两会委员潘庆林就提出“恢复繁体字”。事实上,在汉字的问题上,同样有一个外来文化的问题。现代汉语中许多人文社会科学方面的词汇都来自日本,那么我们又如何保持汉语的纯洁性?说这些汉语就是本土的中华元素?
  葛剑雄进而尖锐地指出,中国人赖以自豪的四大发明之一印刷术现在难以“证明”是中国原创的,他说:“金属活字印刷,能够发现的实物,不是在中国本土,而是在韩国。”由于年代久远,活字印刷的古老实物在中国难以寻觅,这使得韩国在这一领域的申遗中占据了一个比较有利的位置。对此,葛剑雄希望大家能够以一种宽容的心态对待这样的文化事件,不要受到中国文化影响的周边国家一申遗就触动中国人的民族神经:“所以我一直认为韩国申报遗产应该感到光荣,这是中国文化传播的证据,因为它用了基本的活字印刷技术,它上面全部是汉字,内容都是汉传佛教的内容。”
  葛剑雄否认“软实力”的存在,在他看来,“软实力”一定是“硬实力”在文化上的体现。中国风格是在中国土地的环境中产生的独特风格,这种风格和中国人的生产、生活习惯息息相关。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中国风格同样如此,当然也会随着时空的变迁而发生巨大的变化。
  对于“中国风格”这样一个笼统的概念,葛剑雄教授似乎并不十分认同,他强调的是一种变化中的中国精神,而复旦大学的思想史专家葛兆光教授则试图对中国风格做出一些有效的概括:
  1、汉字的表达和汉字的思维。
  2、中国的家族伦理和在家族伦理里发展出来的儒家,以及儒家的一整套政治设计。
  3、三教合一的宗教世界。
  4、以阴阳五行的思维框架来理解世界和诠释发展出的一整套思想和技术,这技术里包括中医,也包含风水。
  5、中国人非常特殊的天下观念,以及从天下观念里发展出的一整套对待世界的方式。
  2008年8月,当葛兆光在电视机前观看张艺谋任总导演的北京奥运会开幕式后,有媒体采访他,他说:“这叫老虎吃天,什么都想装进去。”口气中流露出些许的不满。
  奥运会上的中国元素大放异彩,但是在葛兆光看来,这样浮华的一勺烩多少有一些流于表面。萨义德曾经在《东方主义》中分析过西方对东方的想象以及东方对西方的迎合──按照西方人的口味来包装出一个给他们看的东方,这也成为葛兆光思考的对象:“如果我们把一些中国的象征都只是当作元素,我们感觉有一点像食品添加剂──现在好像不太主张用食品添加剂吧?如果把这些东西变成小挂件,当做一些装饰性的小东西搁在上面的话,有可能就像人家形容宋词时讲的,拆碎下来不成片断,所以我始终觉得,中国象征也好,中国元素也好,更重要的是背后有更长的历史精神贯穿,没有这个精神贯穿,表面上样样都是中国,内涵恰恰不是中国。 ”葛兆光严肃地说。
   时尚表达,华丽混搭
  作为民博会的预热,上海文化论坛讨论的核心议题是“三民”:“民族、民俗、民间”。
  中国的民族风格在民间很多以民俗的方式繁衍生息,源远流长。这些民俗,不论是剪纸、泥人、刺绣,还是饮食习惯,都在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是我们的童年记忆、成长记忆中不可或缺的生命体验,可惜却一直没有引起特别的关注。
  民博会是一次展示上海民间力量的盛会。如果从大的维度来看,世博会何尝不是一次世界性质的民间博览会?
  朱红色的斗拱撑起一个民族的头颅。那是世博会中国馆主建筑给人留下的深刻印象。民族特征以一种灵魂和血脉的方式流淌在现代建筑的形式上和现代人的心中。
  我们无法摆脱我们的民族性。黄皮肤、黑眼睛和黑头发,即使用染色剂染成金黄色或酒红色,也抹不去我们内心中的长江与黄河。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装饰》杂志主编方晓风一针见血地说:“我觉得中华元素是切入点,是起点而不是终点,终点是我们对自身价值的认识。”
  当然,中华元素在一个核心价值观之外,也表现为多姿多彩的形式。在民间,紫砂茶具、瓷器、玉器、旗袍、扇子乃至刺耳的爆竹,都在传承中诉说着往事。这是一个丰富多彩的近乎博物馆式的民间,以五千年的文明为依托,创作出纷繁复杂的社会百态。上海剪纸协会秘书长李守白认为一种艺术样式一定要有自己的特色,这是民俗性,也就是民族性,是文化遗产。在日益西化的城市中,偶尔出现一些这样的中华元素,总是让人眼前一亮。比如剪纸,上海的剪纸本来就自成一格,李守白为新天地的广场出谋划策,在牛年的雕塑展中加入中华元素的剪纸,这一方案立即通过,并且获得了相当不错的反响。
  如何让中华民族优秀文化遗产,走入当下百姓生活,“变身”含有中华元素的时尚生活用品,继而形成产业开发,亦即“中华元素的现代表达”,成为论坛的热议主题。
  上海文化研究中心巫志南认为:“如果不能让‘活化’的中华元素进入日常生活,那么它将逐渐失去意义。”
  巫志南分析道,虽然中华元素正受到西方式改造,比如以好莱坞动画电影《功夫熊猫》的导演为代表的海外各界,但是这种变化后的载体在国内青少年中的影响力仍然很大。他主张扶持中华老字号的产业化经营,适度增添时尚元素,从而让古老传统获得新生。
  日本的经验值得借鉴。将东方的传统与西方的时尚表达完美结合的典范是日本的服装设计大师三宅一生,他的设计作品看似简单,却是将玄奥的东方文化予以抒发,赋予了作品以神奇魅力。迄今为止,三宅一生的产品流行于全世界,但却张扬着鲜明的日本民族风格,它不仅仅确立了他自身的国际地位,同时也确立了东京成为国际时装之都的地位。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其实,五四时期的知识分子早就提出过他们对于中华传统的改革方案。在更加全球化的今天,如何将中华元素与现代风格华丽混搭,漂亮转身?这是摆在艺术家面前的一个值得深思的课题。
    A+
声明:本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