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寅初的那些事:中国的人口变化与计划生育(组图)

来源:中华社区  日期:2009-07-06

  目录
  一、马寅初其人其事
  二、马寅初到底受了怎样的“迫害”?
  三、中国计划生育是从马寅初《新人口论》开始的吗?批了马寅初,计划生育停止了吗?──毛泽东时代计划生育全过程
  四、当年批马寅初批的是什么?导致了“误生三亿”吗?
  附件一 附图1:“少增三亿”没有可能性,批马一人绝不可能误增三亿
  附件二、三 附图2、3:毛泽东时代,是中国人口增长最快的时期,原因在于人均寿命增长最快,而不在于出生率提高。网友称这种现象为“毛泽东阶跃”──是谁把功勋说成了罪过?
  附件四 附图一批:今人难得一见的毛泽东时代的计划生育宣传画(多图)
  附件五 毛泽东时代的计划生育书刊
  附件六 不经意透露的实情──来自威海新闻网站的信息
  五、毛泽东时代人口工作的伟大成绩──与今天对照,让数字说话──毛时代的人口状况不能成为1980年实行“只生一个”的理由

  六、两种不同的人口观、人口政策,以及捧马(寅初)贬毛(泽东)之后果
  (全文基本整理完毕,欢迎转贴)
  一、马寅初其人其事
  (综合各方资料)
  据何亚福先生的《马寅初其人其论》一文介绍:“支持计划生育的人大抵是把马寅初捧得很高的,但真实的马寅初,恐怕会令计划生育支持者大失所望了。马寅初有两个妻子、七个孩子。而且,马寅初在与第二位妻子王仲贞结婚时,当时王仲贞年仅13岁,按照现在的法律来说属于“未成年幼女”。如果是在封建时代,纳妾确实是无可非议的,但那时已是民国时代了,马寅初还曾在海外留学10年,接受西方教育近20年,而且马寅初纳妾是在担任北大教授之后!”
  二、马寅初到底受了怎样的“迫害”?
  解放后,马寅初进步起来了。马寅初是第一、二、五届全国人大常委,第一、三届全国政协委员,第二、四、五届全国政协常委。
  第一届政协:1949年,马寅初当选全国政协一般委员。
  第二届政协:1954年,马寅初成为全国人大常委,全国政协常委。
  1957年7月15日,马寅初在《人民日报》发表了《新人口论》,虽然引起不同意见,但事隔近两年,仍然在二届人大和三届政协中当选常委或委员。
  第三届政协:1959年4月,马寅初虽在政协变为一般委员,但仍连任全国人大常委。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59年05期发表了《马寅初人口论的反动本质》一文,开始对马寅初的人口论进行批判。这篇文章的前言说:
  “本年十一月号《新建设》杂志发表了马寅初的《我的哲学思想和经济理论》一文,引起了广大读者的驳斥,一致指出马寅初的理论和政治观点是资产阶级反动观点,现在把这些文章在本刊发表。马寅初的文章,根据他的要求,也在本期同时发表。”(一些渲染马寅初“受迫害”的文章、电视节目,在摘录这段文章时,通常是不会把最后一句话也录出来的)
  这段历史文字表明,直到十一月,《新建设》杂志仍发表了马寅初的《我的哲学思想和经济理论》一文,因此马寅初1959年4月在第三届政协未能当选政协常委,与其《新人口论》被批无关,而是委员们不选他进政协常委。对这一点的一个有力的佐证就是:马寅初在这一年的第二届人大中还是当选了全国人大常委。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59年05期虽然发表了《马寅初人口论的反动本质》一文批马寅初的人口论,但同时“马寅初的文章,根据他的要求,也在本期同时发表。”这至少表明马寅初的言论自由是受到保障的。批判者能应被批者的要求,把批判文章与被批判文章并列,还要怎样?试想一下,如果今天XX 委批判易富贤的《大国空巢》,会应易富贤的要求把《大国空巢》一起发表出来吗?
  换一个角度看,一个大学的校长发表的关系国计民生大事的重要主张,到底是全校都不能对校长作任何批判更民主和科学,还是有人敢于而且可以公开对自己的校长进行批判更民主和科学一些呢?难道要一个校长在大学内说一不二一言堂老虎屁股摸不得更好?
  批判并不等同于批斗。所谓批判就是对被批判的理论进行严肃的批评。现代汉语词典对批判一词的解释有两项:(1)对错误的思想、言论或行为做系统的分析,加以否定;(2)批评。可见批判与“迫害”根本风马牛不相及。
  一个学者发表了关系人民重大利益的主张,准备接受反对意见的争论(或者说批判),就是一种义务。
  有时候,在某种意义上,受批判竟也变成一种可以被取消的权利。一般人的观点很难获得重要媒体发表,及在重要媒体上接受批判。比如近日,几位网友在XX网作出改变生育政策的提案,本来读者可以通过跟帖的形式对他们的提案进行批判,但后来主办方停止放出对这些的提案的新的跟帖,读者失去了批判权,提案网友失去了“受批判权”──他们是多么希望能够恢复这个权利呀!“马寅初的文章,根据他的要求,也在本期同时发表”──马寅初当时就享受到今天这些提案网友所不完全具备的“受批判权”。
  偏偏有人要极力借马寅初人口论受批判的事,给人们以马寅初受迫害的印象,这到底是为什么么呢?下面我们看看马寅初受批判之后又怎样“受迫害”。
  1960年,马寅初辞去大学校长职务,时年78岁,也就是说马寅初担任北大校长直到78岁。
  马寅初的《我的经济理论哲学思想和政治立场》还有精彩的:
  “宇宙内的事事物物都有内在的联系,都不是孤立的。譬如有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十个环节于此,各各之间都有内在联系,故甲与乙、乙与丙、丙与丁、丁与戊、戊与己、己与庚、庚与辛、辛与壬、壬与癸皆有联系,最后癸与甲(第十与第一)也必有联系,结果形成了一小圆圈。这就是团团转的联系。我心中自问,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各个环节能不能这样联系起来,形成了一小圆圈?若把以上两个疑问并成一个问题,就等于按团团转的比例发展规律,把所有主要环节联系起来综合平衡起来,能不能成功?不妨试一试,再看其结果如何。这就是中国计划经济的本质。” “‘理’即在事物之中,离开了事物无所谓‘理’,故说‘理’在事中,这是唯物的说法,而且这个‘理’是团团转的,因为宇宙中所有事物都有内在的联系,都不是孤立的。”──看了这一段,你有没有一头雾水的感觉?一个78岁的人,有好一阵子宣传他这个“学术成果”,之后离开了中国最高学府校长的岗位(当然不仅仅因这个原因),这个人的名字就叫马寅初。
  现在我忽然想到这两天,有网友提出要罢免提出雷人提案的政协委员。
  2007年,北大校长许智宏给学生唱《隐形的翅膀》。2008年,66岁的他卸任北大校长(比马寅初离任校长时整整年轻一轮)。我们能不能说许智宏是因为唱《隐形的翅膀》才去职的?
  第四届政协:1964年,受过批判的马寅初又当选全国政协委常委,政治待遇又高了。1964年正是四清运动的时候,而这一届政协一直到1978年才换届,中间经历了整个文革时期,马寅初的政协常委职务不变。
  ──这就是马寅初“受迫害”的经过。
  第五届政协:1978年,马寅初续任全国政协常委。
  之后,1979年8月一篇叫《错批一人,误增三亿》的文章在《光明日报》发表。其后,马寅初连同他的人口论一步步走上了神坛。
  三、中国计划生育是从马寅初《新人口论》开始的吗?
  批了马寅初,计划生育停止了吗?
  ──毛泽东时代计划生育全过程
  从20世纪50年代起,中国实行计划生育经历了提出、试行、逐步推广、全面实行、稳步发展等几个阶段。计划生育领导管理机构也经历了建立、发展和健全、完善的过程。
  (一)中国的计划生育是从马寅初《新人口论》开始的吗?
  1953年8月,时任政务院副总理的邓小平批示卫生部改变限制节育的态度和做法,帮助群众节育。
  1954年时任全国妇联副主席的邓颖超上报反映干部和群众要求节育的信。
  1954年5月,邓小平在信上批示:“我认为避孕是完全必要的和有益的,应采取一些有效的措施。”
  1954年,卫生部下达了《关于修改避孕和人工流产暂行办法》和《关于改进避孕及人工流产问题的通报》两个文件。
  1954年12月,刘少奇在中央召开的节育问题座谈会上指出:“党是赞成节育的”。并指示以卫生部为主,中共中央宣传部和轻工业部、商业部、全国妇联等部门配合做好节育知识的宣传、技术指导、避孕药具的生产、供应等项工作。
  1955年3月中共中央批转了卫生部关于节制生育问题的报告。
  1956年9月,周恩来在中共“八大”的报告中要求,“卫生部门应该协同有关方面对节育问题进行适当的宣传,并且采取有效的措施”。事实证明,全党的共识比马寅初的《新人口论》要早。
  1957年3月,中华医学会成立了节育技术指导委员会。
  ──1957年7月15日,马寅初才在《人民日报》发表了《新人口论》。
  1958年2~3月,毛泽东在最高国务会议上说:“建议设一个委员会,节育委员会,作为政府的机关,人民团体也可以组织一个。”
  50年代中期,计划生育在中国处在舆论准备和宣传避孕节育知识的阶段,计划生育的领导管理体制处在探索之中,具体工作以卫生部为主。1957年卫生部妇幼卫生司设有1名工作人员兼管这项工作。
  (二)批了马寅初,计划生育工作停止了吗?
  1959年《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05期发表了《马寅初人口论的反动本质》一文,开始对马寅初的人口论进行批判。
  1962年1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在1959~1961年三年经济困难和人口低谷时期过去以后重新发动计划生育,发出《关于认真提倡计划生育的指示》,要求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把这一工作列入议事日程之一,定期进行讨论和检查;有关各部门和群众团体要在党委的统一领导下,分工协作,做好宣传教育、技术指导、药物生产、供应和科学研究等项工作。
  1962年末,卫生部妇幼卫生司设立了计划生育处,具体负责管理全国的计划生育技术指导工作。
  1963年10月,国务院召开全国第二次城市工作会议专门研究了计划生育问题,提出了降低城市人口自然增长率的目标,要求“中央和地方都要成立计划生育委员会,具体领导这方面的工作”。
  1964年1月,国务院召集有关部委、群众团体、解放军总政部负责人开会,研究成立了国务院计划生育委员会。周恩来总理提名国务院秘书长周荣鑫任计划生育委员会主任。委员会的主要任务是负责节育宣传、技术指导工作,进行调查研究和督促检查。委员会下设办公室,杨振亚任办公室主任。
  1964年5月,经国务院批准,成立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计划生育专业组,统一组织协调全国的计划生育科学研究工作。
  60年代前期我国的计划生育工作特别是城市计划生育工作,包括避孕药具研制和节育技术研究有了较大的发展。
  (三)计划生育领导小组时期
  1971年国务院批转了卫生部、商业部、燃料化工部《关于做好计划生育工作的报告》(国发[1971]51号文件)。报告要求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党委和政府认真抓好计划生育工作,卫生部门要在现有编制内设一个小的办事机构,各部门都要互相配合,密切协作。
  1973年7月,国务院成立了由国务院领导同志、有关部门和部分省、市负责人共23人参加的计划生育领导小组。时任国务院业务组成员的华国锋任组长,刘湘屏、苏静、谢华任副组长。领导小组的主要任务是协调对全国计划生育的宣传指导,加强避孕科研、节育技术指导和做好避孕药具的供应工作,进行调查研究,总结和交流经验。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由卫生部代管,栗秀真任主任。
  国务院计划生育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成立以后,有力地推动了计划生育工作。1973年,人口发展第一次列入国家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五年计划和年度计划,正式提出了“晚、稀、少”,“一个不少,两个正好,三个多了,一个家庭有两个孩子最理想”的计划生育政策;避孕药具在国内已经批量生产的基础上扩大供应,费用由“减、免”改为一律免费,并要求送药具上门;卫生部修订了《节育手术常规》,规范了节育技术指导工作,并规定节育手术的受术者不仅实行免费还有带薪假期;在一些地方的中学开设了青春期生理卫生课和人口教育课,广泛宣传计划生育。
  1974年12月,中共中央批转了上海市、河北省开展计划生育、提倡晚婚的报告,进一步推动了全国城乡的计划生育工作。
  1975年5月,国务院调整补充计划生育领导小组成员,时任副总理的吴桂贤为组长,刘湘屏、苏静为副组长,成员共26人;1976年3月,栗秀真被增补为领导小组副组长,仍兼任办公室主任。
  70年代,建立了三届国务院计划生育领导小组,计划生育工作有了迅速发展。计划生育推行到广大农村是这一时期的一个显著特点。60年代,计划生育以城市为主,农村主要在城市郊区及人口稠密的少数县开展。进入70年代,中央提出:要在城乡人民中大力宣传和提倡计划生育,使晚婚和计划生育变成城乡广大群众的自觉行动。第四个五年经济建设计划(1971~1975)中的人口指标按城市和农村分别列出。避孕药具的供应和节育技术服务的重点放到农村。各省、直辖市的计划生育工作部门都把农村和基层计划生育工作作为一项重要任务,总结了一批农村计划生育工作的先进典型。
  (四)
  1978年6月,国务院再次调整补充计划生育领导小组成员,新的领导小组由34人组成。时任副总理的陈慕华为组长,王首道、江一真、苏静、栗秀真为副组长。1980年6月,又增补崔月犁为副组长,栗秀真兼任办公室主任,办公室仍由卫生部代管,并有20个工作人员编制。同年10月,中共中央批转《关于国务院计划生育领导小组第一次会议的报告》(中发[1978]69号文件)。
  1979年为马寅初及其《新人口论》“平反”,1981年正式成立中国人口学会。有了这些“理论指导”和“推动”,“只生一个”在生育率于1980年已降到2.24时开搞了。
  四、当年批马寅初批的是什么?导致了“误生三亿”吗?
  那么,批马寅初就等同于鼓励生育吗?在《错批一人,误增三亿》一文发表的年代,中国是否真有必要出台比过去激进得多的计划生育政策?马寅初的人口论又为什么能够走上神坛呢?
  先让我们看看当年一篇批驳马寅初的文章《评马寅初先生的“我的经济理论哲学思想和政治立场”》里的原话:
  “应该指出,我们也主张节制生育,适当地控制人口增殖率。但是;我们主张节制生育和他所说的‘新人口论’是根本不同的。” “同时,在我国人口稠密的一些地区,认真宣传和推广节制生育也有必要。因为有计划地生育子女,有利于保护儿童和妇女,更好地教养后代,使家庭避免过重的生活负担,有利于民族的健康和繁荣;有计划地生育子女,也有利于国民经济有计划发展同劳动力资源供应之间的协调。节制生育也是解决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人口问题的方法之一。这些是我们的论点。也因为这样,尽管我们和马先生都同样认为要节制生育,然而在问题的实质上,我们之间是有根本分歧的。” (《评马寅初先生的“我的经济理论哲学思想和政治立场”》戴园晨),可见,批马寅初并不等同于批计划生育,更不等同于鼓励生育,而是一面批马寅初人口论,一面主张节制生育。
  再来看看历史数据资料和宣传资料。见各附件:
  附件一、
  附图1:“少增三亿”没有可能性,批马一人绝不可能误增三亿。
  

  附件二、
  附图2:毛泽东时代,是中国人口增长最快的时期,原因在于人均寿命增长最快,而不在于出生率提高。网友称这种现象为“毛泽东阶跃”。
 

  附件三、
  附图3:毛泽东时代,是中国人口增长最快的时期,原因在于人均寿命增长最快而不在于出生率提高,网友称这种现象为“毛泽东阶跃”。
 

  ──是谁把功勋说成了罪过?
  附件四、
  附图一批:今人难得一见的毛泽东时代的计划生育宣传画
  (可惜部分时代特色更鲜明的宣传画在这里发不出)
  

  

  

  


  附件五、毛泽东时代的计划生育书刊
  之1:1963年1版 全插图本《计划生育图说》(湖南人民出版社。1963年1版,64年2印,32开,26页)拍购地址:
  http://auction.kongfz.com/auction/detail.php?itemId=142094
  之2:《计划生育的积极意义》(《中华护理》1963年第2期)
  
计划生育的积极意义--《中华护理杂志》1963年02期 本文献来源中国知网 www.cnki.net

  几十年来,党和毛主席一直就很关怀妇女和儿童的键康,并且很重视发挥妇女在革命事业和社会主义建设中的作用,很重视儿童的健康成长。我国现在正在进行着伟大的社会主义建设,我们社会主义建设的各项事业,都是有计划地发展着,所以生育也应该很好的讲究, 也就是说应该有计划。计划生育不是一件小事情,从全面来看,它对每个家庭和整个社会都有密切的关系,因为计划生育有很多的好处。首先是能更好地保护母亲的健康。实行计划生育,一方面可以使两次怀孕、生产之间有
  【DOI】:cnki:ISSN:0254-1769.0.1963-02-000
  【正文快照】:
  几十年来,党和毛主席一道就很关怀妇女和儿童的健康,并且很重砚发挥妇女在革命事业和社会主义建毅中的作用,很重祝儿童的健康成长。 我国现在正在进行着伟大的社会主义建歌,我俏社会主义建毅的各项事业,都是有
  全文下载地址:http://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ZHHL196302000.htm?un=emuch
  附件六、不经意透露的实情──来自威海新闻网站的信息
  文登50年少生50万人 连续九年实现人口负增长2007-12-15 8:10:00 来源: 威海晚报.威海新闻网 网友评论 0 条
  本报讯(记者 曲卫韶)昨天,文登市人口与计生局公布了今年1至11月份的人口出生数字:3648人。至此,该市已连续九年实现人口负增长。
  据了解,自1957年我国实行计划生育政策50年以来,文登市少生人口50多万。
  http://weihai.sdnews.com.cn/2007/12/15/363366.html
  五、毛泽东时代人口工作的伟大成绩──与今天对照,让数字说话
  ──毛时代的人口状况不能成为1980年实行“只生一个”的理由
  中印生育率比较:1980年中方低2.71,2000年中方只低1.84(如果按计生委“调整”后的数据,2000年中国生育率为1.8,则中方只比印度低1.2),2007年,中国方只低1.05。用以下四个表展开分析一下──
  表一 (2000年数据以人口普查为准)


            
  表三
  年份     中印生育率比= 中印生育率倍数    中印生育率倍数变化(绝对数)   中印生育率倍数变化(相对数)
  1950年    5.81/5.97=0.973倍           ──                          ──
  1980年    2.24/4.95=0.453倍             -0.52倍                      -53.4%
  2000年(按人口普查)    1.22/3.06=0.399倍        -0.054倍                      -11.9%
  2000年(按计生委“调整”后数字)  1.8/3.06=0.588倍    +0.135倍               +29.8%
  2007年与2000年相比
  2007年(按计生委数字)  1.73/2.78=0.622倍             +0.034倍              +5.8%
  2007年与1980年相比
  2007年(按计生委数字)  1.73/2.78=0.622倍             +0.169倍             +37.3%
  表四
  年份                中印生育率差别              中印生育率差别变化     
  1950年               5.81-5.97= -0.16                       ──     
  1980年                2.24-4.95= -2.71                      -2.55(差值扩大)  
  2000年(按人口普查)       1.22-3.06= -1.84                       +0.87(差值缩小)     
  2000年(按计生委“调整”后数字) 1.8-3.06= -1.26  +1.45(差值缩小)
  2007年与2000年相比
  2007年(按计生委数字) 1.73-2.78= -1.05   +0.21(差值缩小)
  2007年与1980年相比
  2007年(按计生委数字) 1.73-2.78= -1.05   +1.66(差值缩小)                                 
  怎么看,人口问题的帽子都扣不到毛泽东头上。
  ──毫无根据地把人口问题推到毛泽东头上,掩盖了现行生育政策问题的本质,给生育政策调整制造了障碍,给拖延生育政策调整制造了借口。再不能做这样的事情了
如果没有任何根据地认为毛泽东人口政策犯了大错,那么现在好不容易“改”过来了,又怎敢放心地改回去?如果认为毛泽东人口政策犯了大错,则反过来就是说近三十年代的生育政策大有成绩,计生委更有不全面调整生育政策的理由了。
  计生委说自己的成绩,说:实行计划生育以来,中国少生了四亿人口。请问他们是从哪一年算起的少生了四亿?难道是从一九八零年算起的吗?
  ──毛时代的人口状况不能成为1980年实行“只生一个”的理由,因为1980年生育率已降至2.24。[/b
  六、两种不同的人口观、人口政策
  捧马(寅初)贬毛(泽东)之后果
  毛泽东时代的出生率并不高于解放前,也不高于同时代的发展中国家。从1970~1980年,是中国出生率下降最快的时期(比近三十年狠抓计划生育的时代下降得还要快得多)。所以“批马寅初导致鼓励生育”的观点是没有事实根据的。
  附图4
 

  1980年,中国的出生率已降为2.24,已经降至世代更替水平附近(长远稳定之后,会使下一代人口与上一代人口持平,人口结构不老化,是各国理想状态),还有必要推出强化计划生育的政策吗?有学者认为,1980年让计划生育功成身退才是上策。
  然而,“错批一人,误增三亿”却能贬低毛泽东的形象,并且影响深远。直到近年,我还看到一个比较拥护毛泽东的网友也这样说:“过去说毛泽东晚年失误很多都说得不对,除了人口政策失误外,毛泽东没有什么失误。”不得不说,一些人是很重视马寅初这面旗子的。既然已经“误增三亿”,那么各界也紧张起来,希望用尽一切办法压缩人口。由于种种原因,使马寅初的人口论对中国人生活的影响将延续百年(但愿不会更长)。
  附图5:中国当前的人口结构

  近年美国兰德公司报告中有这么一段:
  If somehow China powers through these problems, by 2020 its aging population will have the worst ratio of workers to non-workers of any population in the world, including Japan’s. That is to say, without some miraculous new policies the Chinese economy may well hit a wall in that period. In 2020, they will still be a very poor country by our standards.
  附图6:中印各年龄段人口对比


  (图作者:防风)
    A+
声明:本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