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荣桓之子追忆:毛泽东为何挑选父亲与林彪合作

来源:中国网  日期:2010-01-16

  

  毛泽东为罗荣桓写的悼念诗词
  

  罗东进和父亲合影
  

  罗荣桓和毛泽东唯一合影
  因为父亲低调的性格,毛主席在给林彪挑选合作者时,才选择了父亲。林彪个性很强,与历任党代表都搞不好关系,与他做搭档必须既有原则性还要有一定的灵活性。毛主席想来想去,觉得这个角色非父亲莫属。
  七律・吊罗荣桓
  记得当年草上飞,红军队里每相违。
  长征不是难堪日,战锦方为大问题。
  斥每闻欺大鸟,昆鸡常笑老鹰非。
  君今不幸离人世,国有疑难可问谁。
  这是毛泽东主席1963年,听闻开国元帅罗荣桓去世后,写下的诗篇。12月16日晚,罗荣桓去世的消息传到中南海颐年堂,正在听聂荣臻汇报的毛泽东,立刻让大家起立默哀。12月19日,毛主席参加完罗荣桓遗体告别仪式,回到家中久久不能入睡,用颤抖的手写下了《七律・吊罗荣桓》。毛主席一生作诗无数,怀念战友和亲人的悼亡诗却少之又少,真正留存于世的,除了一首怀念亡妻杨开慧和战友柳直荀的《蝶恋花・答李淑一》,就是这首《七律・吊罗荣桓》了,可见毛主席对罗荣桓的信任和器重。
  在共和国十位元帅中,罗荣桓在年龄上排倒数第二,但去世却最早,他的人生历程只有61年。罗荣桓元帅做事极为低调,作为一位戎马生涯几十年的开国元勋,关于他的逸闻趣事民间流传甚少。
  为了更多地了解这位开国元帅,一个夏日的午后,记者拜访了罗荣桓的儿子罗东进。罗东进早年毕业于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曾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炮兵副政委,1999年晋升中将军衔,2002年退休。
  “父亲一向低调,从不炫耀什么。当我从儿子的角度缅怀父亲时,光环中的他不仅仅是一位身经百战的元帅,更是一位儒雅宽厚的长者。”谈起父亲,罗东进肃然起敬──
  从大学生到“党内圣人”
  1902年,父亲出生在湖南省衡山县寒水乡南湾村。他的名字取自《诗经》“桓桓于征”。
  从曾国藩、左宗棠组建湘军开始,湖南近代就有从军习武的风气,故有人云:无湘不成军。在三位湘籍元帅中,彭德怀和贺龙均为行伍出身,只有父亲例外,他出身于富裕的乡绅家庭。
  25岁之前,父亲一直在青岛、武汉、上海、广州等地奔波求学,读的是土木工程。他抱着“实业救国”的理想,希望当一名建筑师。然而1927年,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父亲看到“大好革命形势就这样被他们给毁了”,气愤至极。父亲加入共产党,走出心爱的课堂,在党的派遣下,从武汉奔赴地处湖北南部深山的通城,参加农民起义。
  1927年,毛泽东领导的“三湾改编”是我党建军的重要起点,从那时起,连队有了党代表(后来改称指导员),父亲就是当时最早的七个连党代表之一。父亲为了革命中断学业,选择去过终日“红米饭、南瓜汤、单衣草鞋”的艰苦生活,同时还要置身于枪林弹雨之中,九死一生。我相信,他一定怀有很强烈的救国理想和献身精神。
  父亲告诉我,他当时在革命队伍中显得格外突出,鼻梁上架着厚厚的镜片。为此,父亲还吃过一次亏。他刚到鄂南组织农民自卫军时,大家看他戴个眼镜、文质彬彬,便推举他管账。在部队转移时,父亲除了带着行李,还负责保管装有二三百块大洋的箱子。路上,突然有两个农军战士走过来说:“我们帮你扛吧。”父亲毫无戒心,心怀感激地让他们帮了忙。之后,却发现这两人踪影全无。丢了全连的家底,父亲懊悔不已,常常埋怨自己:“我们都是秀才造反,脱不了书呆子气。一个知识分子,要成为坚定、老练的革命者,不经过一番磨练不行。”这件事后来连毛泽东都听说了,他说父亲不但厚道、老实,还善于总结经验。
  在血与火、生与死的战斗岁月中,父亲与毛主席结下了深厚的革命友情,父亲算是十位元帅中,最早和毛主席在一起共事的。在著名的古田会议上,经主席提名,父亲当选红四军前委委员;不久,在担任总政治部动员部部长的时候,他扩红8000人,深得主席赞扬;抗战时期,山东地区一度吃紧,虽然父亲此前曾以身体不好为由请求少负些责,主席还是亲自找他谈话,坚决主张让他出马解决难题;解放战争时,东北局曾给中央打报告说兵源不足,主席自信满满地告诉他们,罗荣桓肯定有办法。结果,父亲当年就组织了100多个二线主力团,兵力大增,在仅有27万劳动力的松江省,动员了8万青年参军。以至于日后在表彰东野的时候,主席一再强调:“罗荣桓是既当婆婆,又当媳妇,又管穿衣,也管做饭。”
  因父亲既能干事,又待人宽厚,脚踏实地,不善言辞,党内的同志们曾经送给他“党内圣人”的称呼。
    A+
声明:本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