或许八卦拳名家孙禄堂的腿功及速度可以提供一些参照:“孙禄堂的腿功,是新闻事件。他和段祺瑞坐敞篷汽车,逆风而行,车速很快。段祺瑞头上戴着巴拿马草帽,被风吹走。孙禄堂跳下车追到草帽后再追汽车,司机还没意识到有人跳车,他就已经回到车上。”
说出来非常抱歉的是:看电视我只看“东方110”和“案件聚焦”,或者央视12频道“天网”、“第一线”之类的节目,因为这些栏目比较真实,至于借此可以一觇社会风气之良莠、治安情况之好坏乃至歹徒行骗新花样倒在其次;然而不时冒出的低俗广告像挥之不去的苍蝇,于是只得迅速转频道,偶尔瞥见了一些汉子在捉对厮斗,原来是河南电视台一档武打节目,名之曰“武林风”。
仔细一看,这些武打选手似乎大都是西洋boxing之苗裔,使用的招数无非是左右开弓乱挥拳,中间也掺有几下上钩拳、平钩拳,机灵者则是冲上前去抱腿,摔对手一个大跟斗——完全看不到一点中华武术固有之丰采:略一接触就可把对方瞬间弹开去,或者飞身跃起,一脚把对方踢出三丈远。映入眼帘的皆是一群胡子拉碴的蛮汉在大用蛮力,这哪里是展示武功的“武林风”呢?简直就是屠门壮汉在气咻咻贴身肉搏而已也。
回想从前冷兵器时代,中华武功高手威风八面,可以飞檐走壁,可以偶露峥嵘,可以力敌千夫,可以啸聚为王,自然也可以执戈卫家乃至捍卫国土社稷万里江山。可惜自弹道学、热兵器发明以来,呜呼哀哉,中华武术雄风不再,当年十八武僧帮助唐太宗打天下之类的传说成了近似于“嫦娥奔月”的神话。及至当今市场经济全球一体化以来,中华武术更是面目全非:上乘者,充其量一排排光头黄衫少林和尚挥棒弄棍辅之呐喊,齐刷刷沦为舞台的一种杂耍而博得西洋看客一阵惊愕且大鼓其掌而已;下乘者,就是空中连翻几个筋斗,外加一套花拳绣腿,在所谓的全国赛事中经来自三山五岳各方评委综合平衡后,混个一两张奖状罢了。
当然,武术界亦有一些明智之士曾经呼吁:武术应摆脱纯粹观赏,要重视发扬实战传统。是的,不必说与热兵器抗衡,一切有志于振兴中华武术的有心人应发掘传统秘技绝活,勤学苦练,至少应在拳坛上把西洋拳击、东洋柔道以及泰拳、跆拳道之类的旁门左道统统轻松打趴下。
手边有一册想写点读后感的图书,书名是《逝去的武林:一代形意拳大师口述历史》。稍稍浏览一下,就不难感到这本书是真正的“干货”,内容精彩奇特,令人无法释卷而只得一气读完。
这位形意拳大师名叫李仲轩(1915-2004),出身于天津书香门第,却性喜练武。年轻时曾先后拜北方三位拳术名家唐维禄、尚云祥、薛颠为师,探骊得珠,博采各家之长,深得形意拳之精义。三十四岁自武林退隐,身怀绝技,隐居市井数十年,和光同尘,不事张扬。晚年曾为京城西单某家商场看门谋生。只是到了辞世前的最后几年,因机缘凑合,遂向外界一位有心人全盘倾吐半个世纪前的武林旧事。其中既展示了众多武术大家的言行风貌、逸闻佚事,也透露了不少曾经秘而不宣的练功秘诀。李仲轩口述的系列文章以连载的形式,于2000年12月由《武魂》杂志公开发表以来,惊动了海内外武术界一池春水,好评如潮,被誉为“中华武学最后一个高峰期的最后一位见证者”。
李仲轩在练武
习武者冬练三九夏练三伏,长年累月地埋首苦练,究竟能达到一种什么样的境界呢?据李仲轩口述:“形意拳能练到什么程度呢?唐师跟我打比方,说从悬崖峭壁跳下,快撞到地面时,用手在石壁上一拍,人横着飞出去了,平安无事。”(第48页)纵身跳下,横着飞出,能致人于死命的千斤重力于一刹那间烟消云散,得到化解——这个姿态本身即可谓“力学”中的精巧构思,妙不可言!
那个时代,比武不像如今“武林风”中的选手,动辄以抱对方大腿而取胜——你想武松打架会抱腿吗?都是一发力即可把对手远远摔开去。李仲轩第三个师傅是薛颠。“薛颠和师兄傅昌荣在一座两层的酒楼比武,薛颠说:‘这不是一个比武的地方。’傅昌荣说:‘打你不用多大的地方。’——这是激将法,薛颠仓促出手,傅昌荣一记‘回身掌’把薛颠打下了酒楼。他是从二楼栏杆上下去的,摔得很结实,看热闹的人都以为他摔坏了,不料他马上就站了起来,对酒楼上的傅昌荣说了句:‘以后我找你。’便一步步走了。”(第163页)这件事的另一个版本:“唐(维禄)师说,薛颠与傅昌荣原本交好,俩人借宿在关东营口的一家粮店,临睡前试了试手,傅昌荣突然发力,把薛颠摔了出去,窗框都撞裂了,薛颠深以为耻,便走了。”(第43-44页)一巴掌即可把对手摔出去撞破窗框,这就是与当今花拳绣腿迥然不同的原汁原味的中华武功。
说出来非常抱歉的是:看电视我只看“东方110”和“案件聚焦”,或者央视12频道“天网”、“第一线”之类的节目,因为这些栏目比较真实,至于借此可以一觇社会风气之良莠、治安情况之好坏乃至歹徒行骗新花样倒在其次;然而不时冒出的低俗广告像挥之不去的苍蝇,于是只得迅速转频道,偶尔瞥见了一些汉子在捉对厮斗,原来是河南电视台一档武打节目,名之曰“武林风”。
仔细一看,这些武打选手似乎大都是西洋boxing之苗裔,使用的招数无非是左右开弓乱挥拳,中间也掺有几下上钩拳、平钩拳,机灵者则是冲上前去抱腿,摔对手一个大跟斗——完全看不到一点中华武术固有之丰采:略一接触就可把对方瞬间弹开去,或者飞身跃起,一脚把对方踢出三丈远。映入眼帘的皆是一群胡子拉碴的蛮汉在大用蛮力,这哪里是展示武功的“武林风”呢?简直就是屠门壮汉在气咻咻贴身肉搏而已也。
回想从前冷兵器时代,中华武功高手威风八面,可以飞檐走壁,可以偶露峥嵘,可以力敌千夫,可以啸聚为王,自然也可以执戈卫家乃至捍卫国土社稷万里江山。可惜自弹道学、热兵器发明以来,呜呼哀哉,中华武术雄风不再,当年十八武僧帮助唐太宗打天下之类的传说成了近似于“嫦娥奔月”的神话。及至当今市场经济全球一体化以来,中华武术更是面目全非:上乘者,充其量一排排光头黄衫少林和尚挥棒弄棍辅之呐喊,齐刷刷沦为舞台的一种杂耍而博得西洋看客一阵惊愕且大鼓其掌而已;下乘者,就是空中连翻几个筋斗,外加一套花拳绣腿,在所谓的全国赛事中经来自三山五岳各方评委综合平衡后,混个一两张奖状罢了。
当然,武术界亦有一些明智之士曾经呼吁:武术应摆脱纯粹观赏,要重视发扬实战传统。是的,不必说与热兵器抗衡,一切有志于振兴中华武术的有心人应发掘传统秘技绝活,勤学苦练,至少应在拳坛上把西洋拳击、东洋柔道以及泰拳、跆拳道之类的旁门左道统统轻松打趴下。
手边有一册想写点读后感的图书,书名是《逝去的武林:一代形意拳大师口述历史》。稍稍浏览一下,就不难感到这本书是真正的“干货”,内容精彩奇特,令人无法释卷而只得一气读完。
这位形意拳大师名叫李仲轩(1915-2004),出身于天津书香门第,却性喜练武。年轻时曾先后拜北方三位拳术名家唐维禄、尚云祥、薛颠为师,探骊得珠,博采各家之长,深得形意拳之精义。三十四岁自武林退隐,身怀绝技,隐居市井数十年,和光同尘,不事张扬。晚年曾为京城西单某家商场看门谋生。只是到了辞世前的最后几年,因机缘凑合,遂向外界一位有心人全盘倾吐半个世纪前的武林旧事。其中既展示了众多武术大家的言行风貌、逸闻佚事,也透露了不少曾经秘而不宣的练功秘诀。李仲轩口述的系列文章以连载的形式,于2000年12月由《武魂》杂志公开发表以来,惊动了海内外武术界一池春水,好评如潮,被誉为“中华武学最后一个高峰期的最后一位见证者”。
李仲轩在练武
习武者冬练三九夏练三伏,长年累月地埋首苦练,究竟能达到一种什么样的境界呢?据李仲轩口述:“形意拳能练到什么程度呢?唐师跟我打比方,说从悬崖峭壁跳下,快撞到地面时,用手在石壁上一拍,人横着飞出去了,平安无事。”(第48页)纵身跳下,横着飞出,能致人于死命的千斤重力于一刹那间烟消云散,得到化解——这个姿态本身即可谓“力学”中的精巧构思,妙不可言!
那个时代,比武不像如今“武林风”中的选手,动辄以抱对方大腿而取胜——你想武松打架会抱腿吗?都是一发力即可把对手远远摔开去。李仲轩第三个师傅是薛颠。“薛颠和师兄傅昌荣在一座两层的酒楼比武,薛颠说:‘这不是一个比武的地方。’傅昌荣说:‘打你不用多大的地方。’——这是激将法,薛颠仓促出手,傅昌荣一记‘回身掌’把薛颠打下了酒楼。他是从二楼栏杆上下去的,摔得很结实,看热闹的人都以为他摔坏了,不料他马上就站了起来,对酒楼上的傅昌荣说了句:‘以后我找你。’便一步步走了。”(第163页)这件事的另一个版本:“唐(维禄)师说,薛颠与傅昌荣原本交好,俩人借宿在关东营口的一家粮店,临睡前试了试手,傅昌荣突然发力,把薛颠摔了出去,窗框都撞裂了,薛颠深以为耻,便走了。”(第43-44页)一巴掌即可把对手摔出去撞破窗框,这就是与当今花拳绣腿迥然不同的原汁原味的中华武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