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我们知道,刘备建立的蜀汉王朝或者蜀汉政权,是由三股政治势力组成的。第一股是“本土势力”,包括原仕洛阳的益州官僚和仕于益州的本土豪强,我们统称之为“益州集团”。第二股是“刘璋旧部”,包括追随刘焉父子入蜀的和后来投靠刘璋的,我们统称之为“东州集团”。第三股是“刘备亲信”,包括刘备的骨干(如关羽、张飞)和后来投靠刘备的(如马超),我们统称之为“荆州集团”。这三股力量,由于有一个先来后到的关系,就形成了一种错综复杂的主客新旧矛盾。刘焉父子入蜀时,益州集团是主,是旧;东州集团是客,是新。主客新旧之间,曾大打出手刀兵相见。刘备入蜀以后,关系就变了。原本是客是新的东州集团,变成了主,变成了旧。主客新旧矛盾,则变成了荆州集团与益州、东州两个集团的矛盾;而东州、益州两个集团的矛盾,也依然存在。刘备的蜀汉政权,就是建立在这三重矛盾之上的,这可不是什么好玩的事。
更不好玩的是,刘备在猇亭和夷陵一败涂地,这就难免让一些原本就心怀不满的人蠢蠢欲动。据《华阳国志》,刘备败退永安后,十一月生病,十二月汉嘉太守黄元就反了(次年三月被剿)。而据《三国志分罡鹆链罚醣溉ナ篮螅现械厍骺ぞ尤蝗挤戳?南中诸郡,并皆叛乱)。可以这么说,刘备建国,基础不牢;夷陵战败,地动山摇。
这无疑是让刘备深感忧虑的事情,而为他可以分忧的只有诸葛亮。这是刘备要“托孤于丞相亮”的原因。那么,为什么又要以李严为副呢?因为另外两股力量也不能不考虑。也就是说,所谓“旧人”当中,也应该有代表人物,而李严是最合适的。据《三国志防钛洗罚钛显臼蔷V萑?南阳),曾经在刘表手下做事,因为能干而名扬一时(以才干称)。曹操南下,刘琮投降,李严却西行投奔了刘璋。刘备入蜀,李严又率众投降了刘备。所以,刘备选中李严,除清代何焯《义门读书记》提出的“蜀土故臣,宜加奖慰”;“荆土归操,严独西归”;“理民治戎,干略亦优”三个原因外,恐怕还因为他在所谓“旧人”中,和刘备的“荆州集团”关系最好,也最密切。
当然,更重要的还是他的代表性。前面讲过,蜀汉政权是由三股政治势力组成的,而这三股政治力量在刘备心中的分量是不一样的。从当时政权的结构不难看出,荆州集团是政权主体,东州集团是团结对象,益州集团是防范对象。这并不奇怪,因为以刘备为首的荆州集团是一股新的外来势力。他们要在益州站稳脚跟,不能不团结依靠比他们来得早一些的外来势力。这就是东州集团。东州集团半新半旧,亦客亦主,正好可以起到一种沟通新旧双方的作用。这样一来,属于东州集团又亲近荆州集团的李严,便成了刘备寄予厚望的人选。
实际上刘备的这一安排的用心极深。首先,它体现了处理新旧关系的基本原则。这个原则虽无明文记载,却不难从蜀汉政权的官员任命中看出,那就是“后来居上,不容颠倒;以我为主,兼容三方”。因为要“以我为主”,所以诸葛亮为正;因为要“兼容三方”,所以李严为副。也就是说,刘备的托孤,是用人事安排的方式留下了自己的政治遗嘱。这也是后来诸葛亮能够废掉另一位顾命大臣的政治底气——此人挑衅了“后来居上”的原则。
但这只是“首先”,还有“其次”。其次就是刘备的“帝王心思”了。据《三国志》之《李严传》、《先主传》和《诸葛亮传》,刘备将李严召到永安,拜为尚书令,是在章武二年(公元222年),月份当在十月。召诸葛亮到永安则是在第二年,即章武三年(公元223年)的二月。从两个人到达永安的时间和“严与诸葛亮并受遗诏”这句话看,刘备对诸葛亮说“如其不才,君可自取”时,李严很可能是在场的,至少也是知情的。这就很有意思了。有什么意思呢?一方面,刘备是在告诉李严:诸葛亮是朕最信任的人,信任到可以让他“自取”的程度,你不要挑衅他的地位!因为李严作为“旧人”的代表,既可能维系新旧关系,也可能促成旧人异动。这是一把双刃剑,不能不防患于未然。因此田余庆先生认为,诸葛亮的角色是打鬼的钟馗,而且“这个鬼就是李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