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在西楚霸王项羽的政治设想里面没做皇帝的意思?

来源:澎湃新闻网 日期:2016-06-13

至于刘邦推翻秦朝之后,为什么沿用秦朝的制度,我认为也是形势使然。刘邦集团原来是楚军的一支,军中的将士主要是楚人。他们对秦朝的法律很反感,所以刘邦入关后有“约法三章”之举,除了“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之外,其他的秦朝法律都废除了。但是后来,刘邦被项羽封为汉王,定都汉中。刘邦不甘心,率军打回关中,控制了秦国旧地,然后西出函谷关,与项羽争天下。之后,刘邦和项羽在荥阳一线相持了几年。在这几年中,刘邦处于劣势,多次打败仗,手下的旧部消耗殆尽,幸亏萧何坐镇关中,不断征发关中士卒支援刘邦。这样一来,刘邦集团的成分发生了变化,下层将士中秦人越来越多,这支军队由楚人为主逐渐变成以秦人为主。更重要的是,萧何为了支持刘邦对项羽的战争,在后方恢复了秦朝的制度,包括郡县制度和法律制度。萧何的这一做法,赢得了关中秦人的拥戴,也使他迅速实现了对关中的控制和管理。这时的刘邦集团已经转化为关中政权,真正据有了当年秦灭六国的有利形势,因而能够高效率地动员关中地区的人力和物力资源,再次征服东方,统一天下。刘邦能够战胜项羽,建立汉朝,一个重要原因是他得以“承秦”。所谓“承秦”包括“据秦之地”、“用秦之人”和“承秦之制”三个方面,而“承秦之制”是其中最重要的一环。当然,走秦朝的老路也有问题,有重蹈亡秦覆辙的危险。

澎湃新闻:您也提到,西汉在承秦制之时,为了照顾前六国地区的利益诉求,同样执行了“东方政策”。和传统很多说法不一样的是,您认为郡县制与王国分封制的二元体制并存就是西汉“东方政策”的体现。您认为汉初建立这一体制是过渡期的“权宜之计”,还是一项长期国策?

陈苏镇:刘邦因为“承秦”而得以“立汉”,如果他将秦的制度再次推向全国,便很能再次激起东方社会的反抗。但事实上,我们看到,刘邦避开了秦的覆辙。他是怎么做到的?除了实行与民休息、轻徭薄赋等利民政策之外,还有很重要的一点,就是他的东方政策、他统治东方地区的办法和秦朝不同。以往认为,秦朝的问题主要是暴政,而汉初的与民休息政策很好地解决了这个问题,所以汉朝站住了。我不否认这一因素,但同时我认为秦朝的失败还和区域性文化差异及冲突有关。秦的那套法律制度,是商鞅从魏国引进的,一开始也遭到许多人反对,但后来获得成功,受到关中百姓的欢迎,使秦国迅速强大起来。但秦朝统一后,将这套制度推广到东方各地,便出现了水土不服的问题。特别是在楚、齐、赵等自身文化传统比较深的地区,矛盾更为尖锐。

这个问题,汉初是如何解决的?我认为是通过郡国并行制解决的。根据汉朝的制度,郡县长官没有立法权,必须“奉汉法以治”,而诸侯王在政治、经济、军事和法律各方面都拥有一定自主权,因而可以顾及当地的文化传统,在一定程度上从俗而治。所以我说,郡国并行的本质是东西异治,是汉初给予东方社会的一种特殊政策。这种制度并不是刘邦事先设计好的,而是在统一战争过程中,针对各地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地建立起来的。

刘邦的统一战争和秦始皇一样,也是自西向东展开的。他最初的做法是,每消灭一个诸侯国,就在当地恢复郡县,派官吏用汉法去进行管理。开始很顺利,但后来便遇到阻碍,特别是在赵、齐、楚地,征服之后,迟迟安定不下来。于是前方统帅韩信先后提出要在赵地和齐地建立王国,刘邦虽然很不情愿,最后还是同意了。统一战争结束后,刘邦便正式建立了郡国并行制,在帝国的西半部实行郡县制,在东半部实行王国制。西汉初年用这种不伦不类的制度,应对文化多元的局面,应当说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当然,这只是权宜之计,不是长期国策。刘邦死后,许多人要求改变这种局面,要求收夺诸侯王的权力。由于曹参等大臣的坚持,这一政策才在惠帝、吕后时期得以维持。文帝以后,诸侯王的权力被逐步掏空,王国最终失去了自治权。所以,真正的郡国并行制只存在了二十多年。

澎湃新闻:在汉初此种二元体制下,我有一种奇怪的、穿越到战国的感觉,西汉中央朝廷据有以关中为核心的秦旧地,关东六国旧地大多成为王国分封地,又形成了秦(汉中央朝廷)与六国对峙的感觉。特别是看到您在书中提到,西汉中央政权同时也有“汉国”的自我认知。如何看待此种历史的巧合?扯开一点地谈,所谓的楚汉争霸,是否也可以看作刘邦所继承的“秦制”与项羽所代表的“六国旧制”之争?有趣的是,在项羽的政治设想中,他的确没有做皇帝的意思,而是选择了“西楚霸王”的头衔,似乎这也是一种他与楚国做春秋五霸的诸侯之首,与其他诸侯国并存的一种政治架构。

陈苏镇:中国的上古史,从先秦到汉朝,是国家逐步形成的阶段。三代以前,部落林立。三代时期,在部落联盟的基础上逐渐形成封建制国家。春秋战国以后,封建制又逐步向郡县制转化,最终在秦汉时期形成中央集权的大帝国。所以,战国秦汉之际,由封建制向郡县制转化是历史的大趋势。秦朝统一后向全国推广郡县制,符合这个大趋势,只是走得快了些,东方各地文化发展的步伐跟不上。由于秦朝的失败,东方社会对中央集权的帝国体制有很强的心理反弹,人们普遍认为封建制更好,更适合当时的情况。项羽推翻秦朝后,迎合这种看法,封立十八诸侯,自称西楚霸王,在相当程度上是回到战国时代,所以有学者称之为“后战国时代”。刘邦打败项羽后,自称皇帝,继承了秦朝的制度,但同时郡国并行,允许东方王国有一定自主权,也在一定程度上迎合了这种看法。西汉初年,在观念上和制度上,汉也是一“国”,和其他王国一样,相互之间有严格的界限,土地和人口被严格分割。不过汉初并没有完全回到战国时代。

如果说秦朝是从封建制向郡县制迈进了一步,汉初就是在秦朝的基础上后退了半步。这半步起到了缓解东西文化冲突的作用,对巩固汉朝的统治至关重要,但并没有改变历史的趋势。汉初的王国,势力太大。这样的局面只有刘邦、吕后那样的开国君主才能驾驭,文帝以后的“继体之君”是驾驭不了的。事实上,吕后死后,文帝即位,王国对中央的威胁立刻显现出来。这时候,如果不设法削弱诸侯王的权力,战争就会重起,帝国就可能瓦解。因此,汉初的东方政策不可能长期维持下去。

    A+
声明:本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