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灵甫 资料图
本文摘自:《同舟共进》2012年09期,作者:何仁勇,原题:张灵甫死因之谜及其他,本文系节选
1946年,国共谈判破裂。第二年3月,蒋介石集结重兵对山东和陕北解放区实施重点进攻。张灵甫的整编74师从南京开拔苏北,两次涟水之战后,74 师连连获胜进入山东。5 月,张灵甫部接令由孟良崮渡汶河,攻取坦埠。
但这一次,张灵甫遇到的是华东野战军的陈毅和粟裕。面对24个整编师的咄咄逼人,陈毅和粟裕决定要以“百万军中取上将首级”的气概,猛虎掏心,从敌人阵线中割歼其主力重兵集团——他们的目光盯住了有蒋介石“御林军”之称的张灵甫74师。
5月13日黄昏,华东野战军第1、第8纵队利用地形掩护,穿插入74师纵深,割断了74师与其他国军的联系。到15日拂晓,第1、第6、第8纵队分别攻占了垛庄和万泉山,完全截断了74师的退路。至此,华野9个纵队共20万人将张灵甫部围困于孟良崮及其以北的狭小地区内。总攻开始了,经过一天一夜的激战,全部美式装备的整编74师在5月16日全军覆没,张灵甫阵亡。
为什么孟良崮会成为一代抗日名将张灵甫的“滑铁卢”呢?
首先来看一下当时的棋局。当张灵甫得知遭遇华野主力后,迅速作出反应,把74师带上孟良崮。张灵甫犯傻了?当然不是。这位身经百战的名将走了一步险棋:以自己为诱饵,吸引华野主力部队围攻,为国军主力对华野进行反包围创造有利条件。应该说,张灵甫这种“中心开花”的战术没有问题。事实上,当74师退到孟良崮后,蒋介石曾调集10个整编师增援74师,对华野形成了战略反包围。因此,陈毅和粟裕下令要尽快解决74师,否则战局难料。只不过,张灵甫一方面低估了华野的进攻能力,一方面高估了自身的固守能力。结果,“中心开花”成了“四面楚歌”。
具体分析一下,张灵甫的失败几乎是一种必然。首先是孟良崮本身的客观条件所限。孟良崮其实就是一个石头山,顶上寸草不生。张灵甫的机械化部队在上面无法构筑工事。遇到对方炮火攻击,连隐藏遮挡的地方都没有,只能四处逃窜,白白挨打。有人提到孟良崮易守难攻,这话不假。不过,20万人攻打4万人,如此悬殊的兵力,孟良崮在防守上还能称得上优势吗?
其次,友军支援乏力。74师被歼时,离张灵甫最近的是黄百韬整编25师,距离3公里,李天霞的整编83师距离5公里。这么近的距离为什么没有援救张灵甫呢?不是友军不出力,盖因山区地方直线距离近,但要翻山越岭就不是三五公里的事情了。
第三,众所周知,孟良崮战役包括淮海战役,很多山东民工自带干粮为解放军运炮弹、子弹,国民党部队则只能靠自己解决。在经历巨大的战场消耗之后,张灵甫的74师几乎到了弹尽粮绝的地步。
第四,情报信息失灵。情报是战场的灵魂,国民党在这方面严重处于下风。在山东战场,包括整个解放战场,共产党对国民党的军事行动了如指掌。举个例子,1947年5月12日,蒋介石主持制定了作战方案。这份作战方案还没下达到参战部队,就被时任国防部作战厅厅长的郭汝瑰通过地下党送到了解放军手中。所以有国民党军官哀叹:“不是国军太无能,而是共军太狡猾。”再举个例子,最初陈毅、粟裕等人的攻打目标不是74师。解放军获得一份密电,得知74师是攻打华东野战军指挥部的主攻部队,迅速改变作战方案,转而攻打74师。反观国军,虽然也曾收到解放军6纵队活动的情报,但不重视、不核实,导致6纵占领了垛庄,截断了74师的退路。
6月9日,陈毅与在孟良崮战役中放下武器的国民党第74师将校军官举行座谈会。当将校们谈到第74师失败的原因时,陈毅很坦率地说:“……贵军在抗战中的战功表现很好,战斗力亦堪为国民党军队之冠。可是一到内战战场,仍然逃不脱被歼的命运。各位应深深研究其中的原因。”
将校们一时无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