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战中国劳工:法军总司令赞"能成最好士兵"

来源:海南日报 日期:2016-07-14

  法军总司令福煦也在写给法国总理的信中说:“(华工)是非常好的劳工,他们可以成为最好的士兵,在炮弹的狂射之下他们能保持很好的姿态,毫不退缩。”

青岛,中国劳工准备登船,前往欧洲

春节,理发

  无名者:欧洲战场上的“工蚁”

  当第一批中国劳工抵达法国马赛港时,法国某报纸即在其头版新闻上兴奋的描述道:“这些华工是通过仔细挑选招来法国的。他们大部分来自中国的北方。他们比安南人更加能忍受我们国家的气候。另外,医疗体检报告结果认为绝大部分的华工身体健壮,这对我们国家继续在那儿招工是一个好消息。”

  按事前的合同约定,中国劳工是“以工代兵”,并不参战,但执行过程中却并非如此。最初,法方管理的中国劳工多被安排到军工企业或其他重要工业企业如施奈德公司、雷诺公司等,有些则在港口服务。英方雇佣的华工则多用于替代被派往法国的英国码头工人和运输工人,如此一来,那些英国工人就能回到本国继续从事他们的职业。

  但是,在中国对德宣战后,英法当局对中国劳工的工作安排陡然生变,他们中的很多人被送到了危险的工作场所,如一些为法方服务的中国劳工被派往前线掩埋战死者,有些劳工还承担了向前线运送弹药甚至挖战壕等“准军事”工作。如此,即使这些劳工不被看作“战斗人员”,但其中的危险可想而知。

  英国方面的中国劳工更是如此,他们几乎全部被投放到前线。从挖战壕到修工事、从野战救护到掘埋尸体、从筑路架桥到解运粮草弹药,华工从事的都是最艰苦繁重的工作。据中国劳工第十三营的随行翻译张邦永回忆,他们被英军派往法国东北边的阿拉斯挖战壕时,事实上已在敌人的步枪射程之内,有些地方与敌方战壕的距离不过50米;直到中国劳工挖好战壕后,英国兵才进入阵地,换言之,劳工们被顶在了最前线;有一次圣诞前夕,德国坦克突然袭击,英国兵全跑了,他们险些被包围。张邦永这批人还算幸运的,在法国皮卡第的一场战斗中,很多修缮战壕的华工们即死在战火之下。

  尽管中国劳工付出了辛勤的汗水甚至生命,但欧洲人对他们的评价却迥然相异。其中,一些人认为中国劳工吃苦耐劳,适应能力超强,十分可靠。如英国记者韦克菲尔德就说:“每一位华工都是顶呱呱的多面手,能忍难忍之苦,工作风雨无阻、冷热不惧。他们善于学习,对英国远征军的各种工作需求,都能应付自如。”英国陆军部也在一份报告中说:“中国劳工是所有外国劳工中最优秀的。……大多数劳工都能熟练地工作或说能很快掌握工作技能,而且他们一直都在铁路、兵工厂和坦克车间高效率地工作。”法军总司令福煦也在写给法国总理的信中说:“(华工)是非常好的劳工,他们可以成为最好的士兵,在炮弹的狂射之下他们能保持很好的姿态,毫不退缩。”

  但是,也有一些欧洲人带着种族主义的优越感看待中国劳工,他们甚至轻蔑的表示:“当黑鬼、中国佬不工作时应被监管起来,在他们被合理使用时就不会引起什么麻烦。他们花样很多,但是既不会知足也不会犯下暴力的罪行。他们很顺从、很听话。”某英国日报也这样评价受雇于英方的中国劳工:“不论他们实际几岁,每个人的心理年龄都不会超过10岁。”

  在中国劳工方面,由于英法当局违背了之前的合同约定,其生活条件之恶劣,工作条件之严峻,加上身处异国,语言不通,他们的失望、苦闷与愤怒可想而知。在此情绪下,中国劳工在1916年至1918年间至少爆发了25次骚乱和罢工,以求改善自身待遇与地位。

    A+
声明:本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