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到底……还是
2.只要……一定
3.除非……不能
4.与其……宁可
5.固然……可是
国立中山大学
国文科(1942年)
一、作文:士大夫无耻即为国耻说
二、将下文改成白话文
战于郎公叔禺人遇负杖入保者息曰使之虽病也任之虽重也君子不能为谋也士弗能死也不可我则既言矣与其邻童汪踦往皆死焉鲁人欲勿殇童汪踦问于仲尼仲尼曰能执干戈以卫社稷虽欲勿殇也不亦可乎
国立交通大学工学院
国文科(1942年)
一、试举例中国史上之伟大工程
二、论抗战以来我国国防工程(任作其一)
读书不易
有钱+学霸才能上名校
兜里没银子只好读师范
80多年前,大学可以自主招生;考生也能自主选择想要报考的大学。只要考试时间不冲突,考生本人又是牛气冲天的学霸,那他无论想报考多少所大学,都悉听尊便;省外有北大、清华、燕大、复旦,省内有中大、岭大、广州大学、广东国民大学……如果一下子考上了好几所,那选一个最合适自己的,带上行李去报到就是了。此外,那时的名校常有破格录取一说,至今为人津津乐道的一些数学考十几分的“偏科”大师,因国文素养上乘,被名校破格录取的故事,就发生在那个年代。话又说回来,那是文科专业才有的事,在理学院、工学院或医学院这样的地方,像这样的传奇少之又少。根据当时的统计,70%多的考生报读的是文科专业;只有不到30%的考生才报读理科专业。
说80多年前考生的选择比现在更多,其实也是针对有钱人家的超级学霸而言。毕竟,就算在广州这样的大城市,还有一半的孩子因为家境贫寒,连小学都读不上呢,能读到高小(相当于现在的四年级~六年级)已经算是一个受人景仰的知识分子了;能更上一层楼,读到中学毕业,不仅自己要会读书,家境也得比较富裕才行。那时,虽说名义上也有义务教育制度,但只适用于初小(一年级~三年级),从高小开始,都得自己掏学费。到了中学阶段,学费更是一笔不小的开支,像培正、真光这样的名校,一年的学费高达两三百块银圆,连广雅中学这样的公立学校,一年的学费也要几十块银圆,也不是普通家庭能够轻轻松松拿出来的。说起来,大学的学费比中学还要稍微便宜一些,像北大、清华这样的公立大学,一年的学费是三四十块银圆;而燕大、岭大、复旦、金陵女子大学这样的教会大学,读一年得花掉一百五六十块银圆。不过,你要知道,别说劳苦阶层,就是衙门里的一个普通科员,一个月的薪水也不过二三十块银圆,况且那时每一家又不可能只生一个孩子,所以,若是兜里没钱,上名校的事,就想也不要想了。
那么,穷人家的孩子,真的就一点机会都没有了吗?这倒也不是,他们至少可以上师范,不但一分钱学费不要,还有免费饭吃。再说,从师范毕业后,在中小学里谋个教职倒也不算难事,可以趁早贴补家用。不过,僧多粥少,不拿出一点“头悬梁,锥刺股”的精神,要想考上师范,几乎是痴人说梦。
(注:本文参考了《中国近代私立大学招生考试的特点与启示》《民国高考制度及其影响研究》《民国老试卷》等文献。)
报考陷阱:野鸡大学出没 报考需要留神
刚才说了,想读名校,没钱万万不行;但金钱也远不是万能的。要知道,那时,全国“高考”的录取率只有6%,至于名校的录取率,就更低得可怜。所以,若你是个家里特有钱的超级学霸,那省内省外的名校随便选,如果学习一般,尤其是英文不行,还是现实一点的好。那时,除了英文必考,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等学科都被视为西学,很多知名大学,尤其是私立大学,多是用英文命题的,要是英文不好,连题目都看不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