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与北约貌合神离

来源: 2007年03月02日 来源:人民日报 日期:2009-03-29

“摧毁敌人的唯一办法是与之交朋友。”美国前总统亚伯拉罕・林肯的这句名言,被印在了北大西洋公约组织最近散发的明信片上。北约这些年着力与俄罗斯发展关系,是否正印证了林肯的这句名言?

这个问题的答案不是简单的“是”或“否”,但有一点很清楚:尽管北约与俄罗斯之间合作领域不断拓宽,北约一再声称东扩并非针对俄罗斯,一再表白要与俄罗斯共同维持地区安全与稳定,但俄对北约的疑虑始终未能消除。

罗马:开启缺乏互信的合作之路

2002年5月28日,当普京与北约首脑在意大利首都罗马签署关于双方建立新型战略关系的《罗马宣言》,宣布成立北约─俄罗斯理事会的时候,欧洲舆论称“北约迎来了一个冷战后合作的新时代”。从那时开始,俄与北约之间在反恐、危机管理、核不扩散、海上联合搜救等诸多领域展开合作。2006年2月,北约与俄罗斯的军舰在地中海展开联合反恐演习,北约秘书长夏侯雅伯还访问了俄黑海舰队的“莫斯科”号导弹巡洋舰,成为首位造访俄罗斯军舰的北约秘书长。另外,北约─俄罗斯理事会成立5年来,北约成员国与俄罗斯的外长与国防部长不断举行定期会晤。但应该看到的是,这种合作并未从真正意义上密切双方之间的关系。在俄罗斯看来,北约不断东扩,并拉拢格鲁吉亚、乌克兰等国“入约”,意在压缩俄罗斯的战略空间,进一步挤占俄罗斯的传统势力范围。北约与格鲁吉亚“密切对话关系”,与乌克兰加深合作,都招致莫斯科的强烈反应。在北约内部,北约官员也坦承北约无法让俄罗斯真正“信服”,彼此之间缺乏互信将是长期存在的客观现实。

其实,北约与俄罗斯之间的合作,也随俄实力消长在发生变化。5年前,俄罗斯国力薄弱,“话语权”有限,俄期望通过与北约加强合作来加深对这一军事组织的了解,积累更多的经验,以达到“以融促变”的目的,即以俄罗斯的参与来努力影响北约。在北约决定进行第二轮东扩,吸纳波罗的海3国等俄罗斯近邻“入约”时,普京以低调回应,称尊重波罗的海国家的选择。从行动来说,普京只是以拒绝参加2002年北约布拉格峰会与2004年伊斯坦布尔峰会表示不满。自进入普京第二任期以来,俄经济持续发展,国力不断增长,尤其是对能源武器的运用,让西方国家感到了“切肤之痛”。

到2006年11月里加举行北约峰会时,人们对俄罗斯已经刮目相看。会议期间,里加盛传普京有可能以庆祝法国总统希拉克生日的方式前来参会,此消息一时间成为媒体的热门话题。虽然普京最终未露面,但这种“热炒”已实实在在显示了俄罗斯的影响力。

慕尼黑:大国声音奏响世界舞台

如果说,过去俄罗斯对美国及北约忍气吞声的话,到了今年2月慕尼黑安全政策会议时,俄罗斯已准备要扬眉吐气了。此时的俄罗斯“底气”已比以前更足,用一些西方政治家的话来说,那便是俄罗斯的“元气恢复之快”出乎他们的意料。

2月10日,普京发表措词强硬的演说时,记者就在现场。10日上午10时半至中午12时,普京在一个半小时的发言中措词强硬,但语调平和。在回答来自各方的问题时,显得从容镇定,轻轻松松便将各个问题化解。中间休息时,记者碰见一位美国前高官,问及对普京演讲的看法。他说普京对美国及北约东扩的强烈抨击“简直就是一种侮辱”,“我们正准备在第二天美国国防部长盖茨的演讲中给予回击”。然而,让人意想不到的是,第二天盖茨的演讲中几乎找不到回应普京的激烈言辞,他只是笼统地提到俄罗斯的一些政策“似乎与国际稳定背道而驰”,如武器转运与试图将能源用于政治目的,同时他又强调俄罗斯是个“用功的伙伴”。盖茨出人意料的低姿态,一方面反映了他本人的低调行事风格,但另一方面也充分显示出美国对待今日俄罗斯已不得不有所顾忌。

俄罗斯目前的实力与发展势头,与苏联时期不可同日而语,要真正恢复“北极熊”的霸气还有相当长的路要走。但不容否认的是,通过普京这一强势总统的不懈努力,俄罗斯又找回了“自信”,俄在国际舞台上的声音不断增强,俄罗斯与西方国家的较量角逐日益突出。在东欧,在中东,在中亚等地,美俄之间的博弈有愈演愈烈之势。美国《国际先驱论坛报》日前发表的文章认为,美俄关系已降到了苏联解体以来的最低点。如今美俄之间在经济、政治、军事特别是在价值观方面都态度相左。文章甚至将普京的讲话与1946年邱吉尔关于“铁幕”的演说相提并论,并用“冷和”(COLD PEACE)来概括美俄关系的激化给国际格局带来的影响。“冷和”的说法未必恰当,但俄美关系的演变对国际格局将带来深刻变化,当毋庸置疑。(本报驻比利时记者 章念生)

《人民日报》 ( 2007-03-02 第07版 )

    A+
声明:本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