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黑兰响起枪声?伊朗局势出现逆转?真相是……
上周末的伊朗更不平静。
在政府承认误射击落乌克兰客机后,伊朗不仅面临国际的批评,还有来自国内的愤怒。伊朗多个城市周末爆发反政府示威活动。
西方媒体看热闹不嫌事大,大篇幅报道了示威。据称,抗议者高喊反政府的口号,矛头对准最高领袖哈梅内伊和伊斯兰革命卫队,并和军警发生冲突,警方为此开枪驱逐示威者。
如果伊朗警方真的动用实弹,事态无疑会进一步恶化。
要知道,特朗普两次专门发推警告伊朗政府“不要杀死你的抗议者”。
对于开枪的指控,德黑兰警察局长侯赛因·拉希米予以否认。他说得斩钉截铁:“德黑兰警察绝对没有向示威者开枪。”
伊朗政府也否认了企图隐瞒坠机真相的指控。
到底有没有开枪,一方给出的是未经证实的网络视频,另一方是官方的说辞,谁真谁伪,尚难定论。
伊朗政府到底是不是有意隐瞒,目前也难以辨清。
1
大家看,苏莱曼尼被炸死才不过短短10天,伊朗局势已经几经起伏。
一开始,人们以为伊朗对美会很“刚”。舆论普遍认为,华盛顿点燃了德黑兰反美的火药桶。
伊朗爆发大规模反美游行示威,人们口里喊的是“美国去死”“打倒美国”。“第三次世界大战”一度成为美国社交媒体的热搜。
5天后,伊朗对伊拉克的美军基地发射了数十枚火箭弹,世界屏息等待美国的反应。
“我们没有人员伤亡。”特朗普的讲话给这一轮冲突降了温。
伊朗方面也表示,并不追求局势升级或者战争。
美伊的紧张对峙看起来正趋于缓和。
谁也没想到,就在伊朗发射火箭弹的同一天,乌克兰客机在德黑兰机场起飞不久后坠毁,机上176条生命就此陨落。
到底是谁干的?
现在大家都知道了,是伊朗军方的误操作。
但那会谁会知道,伊朗国内民众会为此指控政府“刻意隐瞒真相”,怒而上街,甚至要求伊朗最高领袖哈梅内伊承担误击乌克兰客机和隐瞒真相的责任,为此下台。
伊朗国内因苏莱曼尼被暗杀事件凝聚的反美情绪似乎正在被新一轮反政府抗议取代。
2
西方媒体在猜测,伊朗政府会不会为了国内稳定,动用强力镇压手段。按西方媒体的报道,伊朗当局之前就是这样对付反政府示威的。
伊朗这两年国内出现过两次大的反政府示威。
“鸡蛋太贵了!”据说,这是2017年底2018年初,伊朗宗教圣城马什哈德爆发示威时人们喊出的第一个口号。
那会的伊朗失业率高达13%,通货膨胀率保持在9%的高位,一些食品的价格高涨30%。还有年轻人的问题。伊朗8000万人口中35岁以下的年轻人占70%,这个人群中又有40%左右失业,年轻人的日子不太好过。
被失业、通货膨胀和生活物资匮乏等问题困扰的伊朗,很难让社会保持平静。再加上外部势力的诱导,“鸡蛋骚乱”演变成全国性游行活动。
由民生引发的社会动荡,在2019年11月的伊朗又再次上演。
在政府宣布汽油涨价并实施定量配给后,伊朗多个城市爆发大规模示威游行。一些情绪激动的年轻人喊出了“反政府”“复辟巴列维王朝”的口号,还在街头焚烧最高领袖哈梅内伊的画像。
伊朗媒体的报道称,在抗议活动中已有1000 多名抗议者被逮捕,2人死亡,大约100家银行和57家商店遭到抗议者纵火。
路透社等西方媒体却给出了“1500人死亡”这一令人震惊的数字,描绘出一幅伊朗“暴力镇压”示威者的场景。
3
然而,在多轮示威活动中,有两个事实是确定的。
第一,伊朗社会确实有很多没有解决的问题。
比如,这些年来,除了与美国之间对抗的民族矛盾那点事,伊朗的阶层矛盾也非常突出。
首先,贫富差距较大。富人和穷人的居住区域、环境和生活条件分野明显,德黑兰的北部是富人聚居区,而穷人只能拥有南部狭窄的生活空间。
其次,核问题一波三折,让伊朗社会身心俱疲。
签署伊核协议原本可被视作鲁哈尼政府的一项功绩。它曾经让全世界都放下心来,觉得一个火药桶的引信被拆除了,就连伊朗国内大部分民众,也会觉得平和的日子重新回归了。
美国的退出让一切又回到了冰点,如今,这份协议就好像从没存在过。
之后,美国重启的制裁扼住了伊朗的石油出口以及金融、航空等领域,等于握紧了伊朗的经济命脉,导致伊朗原油出口下降超过80%;里亚尔贬值200%左右;失业率高达11%;通胀水平上涨40%等等。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预测,伊朗经济今年将萎缩9.5%。萎缩率那么高,对任何国家来说都是不小的打击。
面对这些,伊朗民众内心的不满和煎熬,会与日俱增。
虽然鲁哈尼上台后,曾经想要针对性地治理严重的通货膨胀,但效果并不理想。
再有,在这样的背景下,伊朗的高层选择的道路似乎不是更倾向于发展经济,而是把大笔钱投向了海外扩张和“革命”,类似的投资显然远远超出了正常的“对外援助”的范畴。
这激发了相当一部分人的不满。
所以,伊朗的那么多颗火星,似乎只要外部轻轻扔一根火柴,伊朗就会像很多中东国家一样,爆发颜色革命。
但实际情况没那么简单。
第二,伊朗政权抗住了过去的示威冲击。
就像刀哥上面提到的那样,伊朗人上街搞街头政治,进行示威游行,可以说是有百年历史的“光荣传统”,政府也将其当成了家常便饭。
所以政府一来不怕,二来也有足够的经验和手段摆平。
“阿拉伯之春”中出现过的颠覆一国政权的场景,目前没有在伊朗重演。
伊朗的情况和那几个发生“阿拉伯之春”的国家有所不同。突尼斯的本·阿里、埃及的穆巴拉克和利比亚的卡扎菲等,基本都是昔日靠政变上台的军人,他们都不同程度地将国家变成自己的私产,早就失去了民众的支持。随着军队在最后一刻的倒戈,便出现了墙倒众人推的局面。
伊朗的现政权不一样。它是在当年反巴列维的群众运动中出现的。领军人物即宗教领袖的特殊地位,还有什叶派意识形态的思想纽带,迄今都牢牢保持着在伊朗草根民众中的影响力。
霍梅尼当初创造政教合一的政权模式,试图走出一条独特的非西方发展之路。支持这一发展模式的群众基础至今仍在。
长达8年的两伊战争虽然导致几十万伊朗青年战死沙场,但同时也使伊斯兰政权拥有强大的组织和动员能力,巩固了国家机器。
美国40年的打压和制裁,又使这个政权学会了在国际高压下求得生存的各种手段。
当然,民生和经济问题,确实是伊朗伊斯兰政权遭遇的一道坎,但这个政权毕竟不是一堵一推就倒的墙。
4
不过,西方,主要是美国,从来没有放弃通过“颜色革命”改变伊朗政权的企图。
在最新一轮反政府示威中,伊朗当局逮捕了英国驻伊朗大使马凯尔,被指控煽动反伊朗政府的抗议活动。马凯尔在短暂拘留后被释放,并否认他参加了任何的抗议活动。
虽然没有证据证明伊朗的多次反政府示威游行是美国或其他西方国家策划的“颜色革命”。但美国人为此幸灾乐祸,是确凿无疑的。
博尔顿都辞职了,这次都忍不住跳出来直陈“政权更迭在即”,“伊朗人民看得见”。
国防部长埃斯珀说得隐晦些,但意思差不多。他说:“你可以看到伊朗人民站起来维护他们的权利,维护他们对一个更好的政府的渴望,一个不同的政权。”
而特朗普这次在推文中表态说“和伊朗人民站在一起”,这话和蓬佩奥去年底说过的一模一样。
事实上,这两年的伊朗反政府骚乱后,特朗普等美国政要总是第一时间跳出来谴责伊朗政府“残忍”“腐败”,煽动伊朗人民反对政府。
美国为主的西方媒体总是拿着放大镜和显微镜观察伊朗国内示威游行,又拿着哈哈镜无限夸大示威游行的规模和推翻现政权的政治口号。
为什么这么说呢?
伊朗的示威游行有两大类情况,一类是反美的游行,一类则是对如今的生活不爽、不快,借着示威发泄对政府的不满情绪,希望政府解决问题。
了解伊朗情况的人告诉刀哥,反美游行的频率是最高的,而且人数规模都比较大,但一般是政府组织的。
西方媒体对这类游行几乎不会报道。
第二类上街游行,参与的人一般都是自发的,规模大小要视乎情况,有时候多达数千上万,但有时候也就几百、上千人,这次就是这样。
但对于这类示威,西方媒体无一例外,都会大报特报。
比如,对于这次的示威,纽约时报、华尔街日报等都花了大篇幅报道。
福克斯新闻在报道时还引述了美国外交关系协会伊斯兰问题专家艾哈迈德的话说,最新的反政府抗议是伊朗现政权有史以来第一次面临如此严重的威胁,德黑兰政权正处于1979年伊朗伊斯兰革命以来最脆弱和危险的时刻。
即使结合当下世界和伊朗社会的背景看这次示威,似乎也难以得出这么严重的结论。
此外,在第二类示威中,西方,特别是美国政客都会发出诸多言论力挺示威者。刀哥在上面已经提到,特朗普、蓬佩奥和奥布莱恩都发了声。
这些因素似乎都还不足以成为伊朗发生颜色革命的第一张骨牌,它们都还没有超出伊朗政府能够应付的状况。
事实上,由于有关伊朗的信息,我们多从西方媒体上得来,导致我们对伊朗的印象也有些刻板而不准确。
比如,伊朗社会虽然没有明面上的反对派,但在其体制内部,还是有不同的派别,大类上可以划分为激进派和温和派,这对应了西方媒体所说的保守派和改革派。
温和的一派会更加倾向于与西方搞好关系,西方利用这些人来撬动伊朗局势会更容易吗?
并没有。
伊朗社会很反感于这种外部的干涉,而且伊朗政府也很善于将内部的问题转化成是有外部力量插手。这种情况下,没有人愿意与西方发生太大的关联,充当它们在伊朗的马前卒。
所以直到现在,西方对伊朗的实际渗透是很有限的。这或许是伊朗与其他发生了颜色革命国家的一大不同。
即使暂时没有颜色革命之忧,但当下的伊朗确实需要面对一个根本矛盾,那就是伊斯兰革命40年了,是继续革命还是要大力搞经济建设?
这在伊朗国内有相当大的分歧,对政府不满的人中,有相当多的一部分认为伊朗应该改变内外政策,还有一些人甚至无法接受现有的伊斯兰政权。
真正处理好内外诸多的现实问题,或许才能让伊朗彻底消除颜色革命的隐患。
多家外媒炒作伊朗政府向抗议者开枪,警方否认
【文/观察者网 郭涵】伊朗“误击”客机事件的抗议者已连续数日走上街头,并多次登上西方主流媒体头版。今天,英国《卫报》、美国《华盛顿邮报》等多家媒体援引社交网站消息,开始指责伊朗政府向抗议者开枪。
13日,部分英美媒体援引社交媒体及目击者说法称,伊朗警方12日晚在首都德黑兰用催泪弹及实弹驱散抗议人群,有一名女子被击中腿部受伤。
德黑兰警察局长侯赛因·拉希米13日在电视声明中强调,警方绝对没有开枪,已接到命令要保持克制。
图自:社交媒体
伊朗政府11日承认失误击落乌克兰客机后,包括德黑兰等部分城市11日发生街头示威活动。
12日晚,示威者在德黑兰市中心的阿扎迪广场聚集。而社交媒体上13日开始出现疑似街头人群躲避催泪弹、有抗议者被实弹击中的视频。
美联社认为,这些视频证明,伊朗警方当晚向示威者发射了催泪弹及实弹。
截图:美联社视频
视频中可见大批人群在街头四散跑动,并伴随有人咳嗽。还能听见波斯语高喊,“警方向人们发射催泪弹,这里是阿扎迪广场。”
另一段视频显示,一名女子倒在人行道上、身旁有大量血迹。周围的民众称她被实弹击中。此外,网上还出现身着普通服装的男子在街头持枪、防暴警察用警棍制服示威者的照片。
图自:美联社
图自:社交媒体
路透社表示,无法立即验证视频的可靠性。《卫报》则援引目击者描述称,伊朗政府“似乎使用实弹驱散人群”,已经有“数人受伤”。
目前还有《华盛顿邮报》以及《卫报》、《每日邮报》、《太阳报》等英国媒体对此进行了报道。
《卫报》
《每日邮报》
路透社
《华盛顿邮报》
根据伊朗法尔斯通讯社,德黑兰警察局长侯赛因·拉希米13日在电视声明中强调,警方在某些地区发射了催泪弹,但绝对没有开枪。
“警方以耐心和宽容对待集会的人群。没有朝人群开枪,因为已接到命令要保持克制。”
伊朗首席法官易卜拉欣·雷西(Ebrahim Raisi)则表示,美国及其他外国势力的代理人试图利用对坠机事故的愤怒危害伊朗的安全。
警方周日晚在街头巡逻 图自:社交媒体
11日,伊朗政府承认因军方失误击落乌克兰客机,造成176人遇难,其中包括82名伊朗人。当天下午开始,德黑兰街头的悼念活动逐渐演变成数千名抗议者的反政府示威活动。
随后,特朗普用波斯文发推称与“伊朗抗议者同在”,警告伊朗政府“不能杀害抗议者”。伊朗政府发言人阿里·拉比则回击,特朗普是在施舍“鳄鱼的眼泪”。
此外,英国驻伊朗大使罗布·马凯尔当天还因涉嫌“煽动抗议活动”,被伊朗政府短暂拘捕。为此,英国外交部召见伊朗大使并表达“强烈抗议”。
上周末的伊朗更不平静。
在政府承认误射击落乌克兰客机后,伊朗不仅面临国际的批评,还有来自国内的愤怒。伊朗多个城市周末爆发反政府示威活动。
西方媒体看热闹不嫌事大,大篇幅报道了示威。据称,抗议者高喊反政府的口号,矛头对准最高领袖哈梅内伊和伊斯兰革命卫队,并和军警发生冲突,警方为此开枪驱逐示威者。
如果伊朗警方真的动用实弹,事态无疑会进一步恶化。
要知道,特朗普两次专门发推警告伊朗政府“不要杀死你的抗议者”。
对于开枪的指控,德黑兰警察局长侯赛因·拉希米予以否认。他说得斩钉截铁:“德黑兰警察绝对没有向示威者开枪。”
伊朗政府也否认了企图隐瞒坠机真相的指控。
到底有没有开枪,一方给出的是未经证实的网络视频,另一方是官方的说辞,谁真谁伪,尚难定论。
伊朗政府到底是不是有意隐瞒,目前也难以辨清。
1
大家看,苏莱曼尼被炸死才不过短短10天,伊朗局势已经几经起伏。
一开始,人们以为伊朗对美会很“刚”。舆论普遍认为,华盛顿点燃了德黑兰反美的火药桶。
伊朗爆发大规模反美游行示威,人们口里喊的是“美国去死”“打倒美国”。“第三次世界大战”一度成为美国社交媒体的热搜。
5天后,伊朗对伊拉克的美军基地发射了数十枚火箭弹,世界屏息等待美国的反应。
“我们没有人员伤亡。”特朗普的讲话给这一轮冲突降了温。
伊朗方面也表示,并不追求局势升级或者战争。
美伊的紧张对峙看起来正趋于缓和。
谁也没想到,就在伊朗发射火箭弹的同一天,乌克兰客机在德黑兰机场起飞不久后坠毁,机上176条生命就此陨落。
到底是谁干的?
现在大家都知道了,是伊朗军方的误操作。
但那会谁会知道,伊朗国内民众会为此指控政府“刻意隐瞒真相”,怒而上街,甚至要求伊朗最高领袖哈梅内伊承担误击乌克兰客机和隐瞒真相的责任,为此下台。
伊朗国内因苏莱曼尼被暗杀事件凝聚的反美情绪似乎正在被新一轮反政府抗议取代。
2
西方媒体在猜测,伊朗政府会不会为了国内稳定,动用强力镇压手段。按西方媒体的报道,伊朗当局之前就是这样对付反政府示威的。
伊朗这两年国内出现过两次大的反政府示威。
“鸡蛋太贵了!”据说,这是2017年底2018年初,伊朗宗教圣城马什哈德爆发示威时人们喊出的第一个口号。
那会的伊朗失业率高达13%,通货膨胀率保持在9%的高位,一些食品的价格高涨30%。还有年轻人的问题。伊朗8000万人口中35岁以下的年轻人占70%,这个人群中又有40%左右失业,年轻人的日子不太好过。
被失业、通货膨胀和生活物资匮乏等问题困扰的伊朗,很难让社会保持平静。再加上外部势力的诱导,“鸡蛋骚乱”演变成全国性游行活动。
由民生引发的社会动荡,在2019年11月的伊朗又再次上演。
在政府宣布汽油涨价并实施定量配给后,伊朗多个城市爆发大规模示威游行。一些情绪激动的年轻人喊出了“反政府”“复辟巴列维王朝”的口号,还在街头焚烧最高领袖哈梅内伊的画像。
伊朗媒体的报道称,在抗议活动中已有1000 多名抗议者被逮捕,2人死亡,大约100家银行和57家商店遭到抗议者纵火。
路透社等西方媒体却给出了“1500人死亡”这一令人震惊的数字,描绘出一幅伊朗“暴力镇压”示威者的场景。
3
然而,在多轮示威活动中,有两个事实是确定的。
第一,伊朗社会确实有很多没有解决的问题。
比如,这些年来,除了与美国之间对抗的民族矛盾那点事,伊朗的阶层矛盾也非常突出。
首先,贫富差距较大。富人和穷人的居住区域、环境和生活条件分野明显,德黑兰的北部是富人聚居区,而穷人只能拥有南部狭窄的生活空间。
其次,核问题一波三折,让伊朗社会身心俱疲。
签署伊核协议原本可被视作鲁哈尼政府的一项功绩。它曾经让全世界都放下心来,觉得一个火药桶的引信被拆除了,就连伊朗国内大部分民众,也会觉得平和的日子重新回归了。
美国的退出让一切又回到了冰点,如今,这份协议就好像从没存在过。
之后,美国重启的制裁扼住了伊朗的石油出口以及金融、航空等领域,等于握紧了伊朗的经济命脉,导致伊朗原油出口下降超过80%;里亚尔贬值200%左右;失业率高达11%;通胀水平上涨40%等等。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预测,伊朗经济今年将萎缩9.5%。萎缩率那么高,对任何国家来说都是不小的打击。
面对这些,伊朗民众内心的不满和煎熬,会与日俱增。
虽然鲁哈尼上台后,曾经想要针对性地治理严重的通货膨胀,但效果并不理想。
再有,在这样的背景下,伊朗的高层选择的道路似乎不是更倾向于发展经济,而是把大笔钱投向了海外扩张和“革命”,类似的投资显然远远超出了正常的“对外援助”的范畴。
这激发了相当一部分人的不满。
所以,伊朗的那么多颗火星,似乎只要外部轻轻扔一根火柴,伊朗就会像很多中东国家一样,爆发颜色革命。
但实际情况没那么简单。
第二,伊朗政权抗住了过去的示威冲击。
就像刀哥上面提到的那样,伊朗人上街搞街头政治,进行示威游行,可以说是有百年历史的“光荣传统”,政府也将其当成了家常便饭。
所以政府一来不怕,二来也有足够的经验和手段摆平。
“阿拉伯之春”中出现过的颠覆一国政权的场景,目前没有在伊朗重演。
伊朗的情况和那几个发生“阿拉伯之春”的国家有所不同。突尼斯的本·阿里、埃及的穆巴拉克和利比亚的卡扎菲等,基本都是昔日靠政变上台的军人,他们都不同程度地将国家变成自己的私产,早就失去了民众的支持。随着军队在最后一刻的倒戈,便出现了墙倒众人推的局面。
伊朗的现政权不一样。它是在当年反巴列维的群众运动中出现的。领军人物即宗教领袖的特殊地位,还有什叶派意识形态的思想纽带,迄今都牢牢保持着在伊朗草根民众中的影响力。
霍梅尼当初创造政教合一的政权模式,试图走出一条独特的非西方发展之路。支持这一发展模式的群众基础至今仍在。
长达8年的两伊战争虽然导致几十万伊朗青年战死沙场,但同时也使伊斯兰政权拥有强大的组织和动员能力,巩固了国家机器。
美国40年的打压和制裁,又使这个政权学会了在国际高压下求得生存的各种手段。
当然,民生和经济问题,确实是伊朗伊斯兰政权遭遇的一道坎,但这个政权毕竟不是一堵一推就倒的墙。
4
不过,西方,主要是美国,从来没有放弃通过“颜色革命”改变伊朗政权的企图。
在最新一轮反政府示威中,伊朗当局逮捕了英国驻伊朗大使马凯尔,被指控煽动反伊朗政府的抗议活动。马凯尔在短暂拘留后被释放,并否认他参加了任何的抗议活动。
虽然没有证据证明伊朗的多次反政府示威游行是美国或其他西方国家策划的“颜色革命”。但美国人为此幸灾乐祸,是确凿无疑的。
博尔顿都辞职了,这次都忍不住跳出来直陈“政权更迭在即”,“伊朗人民看得见”。
国防部长埃斯珀说得隐晦些,但意思差不多。他说:“你可以看到伊朗人民站起来维护他们的权利,维护他们对一个更好的政府的渴望,一个不同的政权。”
而特朗普这次在推文中表态说“和伊朗人民站在一起”,这话和蓬佩奥去年底说过的一模一样。
事实上,这两年的伊朗反政府骚乱后,特朗普等美国政要总是第一时间跳出来谴责伊朗政府“残忍”“腐败”,煽动伊朗人民反对政府。
美国为主的西方媒体总是拿着放大镜和显微镜观察伊朗国内示威游行,又拿着哈哈镜无限夸大示威游行的规模和推翻现政权的政治口号。
为什么这么说呢?
伊朗的示威游行有两大类情况,一类是反美的游行,一类则是对如今的生活不爽、不快,借着示威发泄对政府的不满情绪,希望政府解决问题。
了解伊朗情况的人告诉刀哥,反美游行的频率是最高的,而且人数规模都比较大,但一般是政府组织的。
西方媒体对这类游行几乎不会报道。
第二类上街游行,参与的人一般都是自发的,规模大小要视乎情况,有时候多达数千上万,但有时候也就几百、上千人,这次就是这样。
但对于这类示威,西方媒体无一例外,都会大报特报。
比如,对于这次的示威,纽约时报、华尔街日报等都花了大篇幅报道。
福克斯新闻在报道时还引述了美国外交关系协会伊斯兰问题专家艾哈迈德的话说,最新的反政府抗议是伊朗现政权有史以来第一次面临如此严重的威胁,德黑兰政权正处于1979年伊朗伊斯兰革命以来最脆弱和危险的时刻。
即使结合当下世界和伊朗社会的背景看这次示威,似乎也难以得出这么严重的结论。
此外,在第二类示威中,西方,特别是美国政客都会发出诸多言论力挺示威者。刀哥在上面已经提到,特朗普、蓬佩奥和奥布莱恩都发了声。
这些因素似乎都还不足以成为伊朗发生颜色革命的第一张骨牌,它们都还没有超出伊朗政府能够应付的状况。
事实上,由于有关伊朗的信息,我们多从西方媒体上得来,导致我们对伊朗的印象也有些刻板而不准确。
比如,伊朗社会虽然没有明面上的反对派,但在其体制内部,还是有不同的派别,大类上可以划分为激进派和温和派,这对应了西方媒体所说的保守派和改革派。
温和的一派会更加倾向于与西方搞好关系,西方利用这些人来撬动伊朗局势会更容易吗?
并没有。
伊朗社会很反感于这种外部的干涉,而且伊朗政府也很善于将内部的问题转化成是有外部力量插手。这种情况下,没有人愿意与西方发生太大的关联,充当它们在伊朗的马前卒。
所以直到现在,西方对伊朗的实际渗透是很有限的。这或许是伊朗与其他发生了颜色革命国家的一大不同。
即使暂时没有颜色革命之忧,但当下的伊朗确实需要面对一个根本矛盾,那就是伊斯兰革命40年了,是继续革命还是要大力搞经济建设?
这在伊朗国内有相当大的分歧,对政府不满的人中,有相当多的一部分认为伊朗应该改变内外政策,还有一些人甚至无法接受现有的伊斯兰政权。
真正处理好内外诸多的现实问题,或许才能让伊朗彻底消除颜色革命的隐患。
多家外媒炒作伊朗政府向抗议者开枪,警方否认
【文/观察者网 郭涵】伊朗“误击”客机事件的抗议者已连续数日走上街头,并多次登上西方主流媒体头版。今天,英国《卫报》、美国《华盛顿邮报》等多家媒体援引社交网站消息,开始指责伊朗政府向抗议者开枪。
13日,部分英美媒体援引社交媒体及目击者说法称,伊朗警方12日晚在首都德黑兰用催泪弹及实弹驱散抗议人群,有一名女子被击中腿部受伤。
德黑兰警察局长侯赛因·拉希米13日在电视声明中强调,警方绝对没有开枪,已接到命令要保持克制。
图自:社交媒体
伊朗政府11日承认失误击落乌克兰客机后,包括德黑兰等部分城市11日发生街头示威活动。
12日晚,示威者在德黑兰市中心的阿扎迪广场聚集。而社交媒体上13日开始出现疑似街头人群躲避催泪弹、有抗议者被实弹击中的视频。
美联社认为,这些视频证明,伊朗警方当晚向示威者发射了催泪弹及实弹。
截图:美联社视频
视频中可见大批人群在街头四散跑动,并伴随有人咳嗽。还能听见波斯语高喊,“警方向人们发射催泪弹,这里是阿扎迪广场。”
另一段视频显示,一名女子倒在人行道上、身旁有大量血迹。周围的民众称她被实弹击中。此外,网上还出现身着普通服装的男子在街头持枪、防暴警察用警棍制服示威者的照片。
图自:美联社
图自:社交媒体
路透社表示,无法立即验证视频的可靠性。《卫报》则援引目击者描述称,伊朗政府“似乎使用实弹驱散人群”,已经有“数人受伤”。
目前还有《华盛顿邮报》以及《卫报》、《每日邮报》、《太阳报》等英国媒体对此进行了报道。
《卫报》
《每日邮报》
路透社
《华盛顿邮报》
根据伊朗法尔斯通讯社,德黑兰警察局长侯赛因·拉希米13日在电视声明中强调,警方在某些地区发射了催泪弹,但绝对没有开枪。
“警方以耐心和宽容对待集会的人群。没有朝人群开枪,因为已接到命令要保持克制。”
伊朗首席法官易卜拉欣·雷西(Ebrahim Raisi)则表示,美国及其他外国势力的代理人试图利用对坠机事故的愤怒危害伊朗的安全。
警方周日晚在街头巡逻 图自:社交媒体
11日,伊朗政府承认因军方失误击落乌克兰客机,造成176人遇难,其中包括82名伊朗人。当天下午开始,德黑兰街头的悼念活动逐渐演变成数千名抗议者的反政府示威活动。
随后,特朗普用波斯文发推称与“伊朗抗议者同在”,警告伊朗政府“不能杀害抗议者”。伊朗政府发言人阿里·拉比则回击,特朗普是在施舍“鳄鱼的眼泪”。
此外,英国驻伊朗大使罗布·马凯尔当天还因涉嫌“煽动抗议活动”,被伊朗政府短暂拘捕。为此,英国外交部召见伊朗大使并表达“强烈抗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