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联电影《士兵的父亲》

来源: 日期:2009-03-24

《士兵的父亲》 (1965 苏联格鲁吉亚电影制片厂 导演 列.赤赫依泽)

卫国战争期间,格鲁吉亚山区一个老农民格奥尔基.马哈什维利接到了儿子的来信,儿子高杰尔基是坦克手,他在前线负伤了,现在在医院养伤。马哈什维利告别了心爱的葡萄园,千里迢迢前去探望负伤的儿子。当他风尘仆仆赶到医院时,儿子已经伤愈归队。人们为了不使格奥尔基失望,便劝他上儿子的部队去。马哈什维利又高高兴兴地上了路。途中,他因通行证失效而受阻。正当他懊丧之际,一位伤愈归队的年轻战士阿尔卡季.叶绍夫劝他偷偷搭车去看儿子。马哈什维利思子心切,明知这是违章的事,仍跟随阿尔卡季上了列车。谁料,就快到达目的地的时候,他被苏军哨卡拦住:他还是因为证明失效而不能久留。翌日黎明,德军前来偷袭,大片麦地着了火,马哈什维利奋不顾身地和阿尔卡季一起灭火,试图救下一些宝贵的粮食。德军冲杀过来,阿尔卡季身负重伤,马哈什维利将他藏在麦丛中。就在这时,一名德寇发现了他俩,残忍地枪杀了负伤的阿尔卡季。马哈什维利怒不可遏,他一把夺过德寇的步枪,用枪托将德寇打死。一路上看到的战争景象,战火中苏联军民的英勇无畏,年轻战士阿尔卡季.叶绍夫的牺牲,这一切深深触动了马哈什维利,由此,他萌发了留下来当兵的念头。他的诚意打动了部队首长,他被留了下来。部队考虑到马哈什维利的年纪,派他去洗军服,他很不高兴。每当苏军吹响战斗的号角,他便扔下衣服跑向战壕,抓起枪勇敢地和战士们一起战斗。

一次在行军途中,老马哈什维利随部队经过一座大桥,看见桥面上写着“上尉高杰尔基.马哈什维利的坦克领先通过这里”的字迹,他欣喜若狂,盼望着早日能与儿子见面。

战斗在一栋楼房内激烈地进行着。老马哈什维利所在部队受命协助另一部队歼灭死守在这栋楼房一、二层的敌军残部。经过一阵激战,连队攻破了一楼,但二楼的敌军仍在负隅顽抗。战斗间歇时,三楼忽然传来一阵熟悉的歌声,老马哈什维利听出来这是儿子在唱格鲁吉亚民歌。父子两人就这样相逢却不能相见,只能远远地互相问候。枪声又响了,战士们端起冲锋枪冲上楼,在两面夹击下,敌军全部被歼。马哈什维利冲上三楼找儿子,儿子却已经卧倒在血泊中,奄奄一息。他轻轻地扶起儿子,呼唤儿子的名字,但儿子再也不能回答。 红军部队继续前进,高杰尔基.马哈什维利生前所在的坦克部队一路领先,战士们没有忘记牲牺的战友,他们在路过的桥上又写下了:“苏联英雄──上尉高杰尔基.马哈什维利的坦克部队领先通过这里”。老马哈什维利没有被悲伤所压倒,他虽不年轻的身躯仍然充满着力量和勇气,他还要为故乡和亲人而战,为祖国和人民而战:这位“士兵的父亲”坚定地走在红军战士的行列中。

将《士兵的父亲》和《士兵之歌》 两部片子放在一起比较着看,别有一番滋味。 《士兵之歌》原文直译就是“一个士兵的颂歌”,苏联电影评论界则将《士兵的父亲》称作“一个士兵的父亲的颂歌”;两部电影描写的是卫国战争时期的两代人,但都是电影艺术家为红军战士谱写的赞歌。

《士兵的父亲》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老农马哈什维利的形象体现了格鲁吉亚民族耿直不阿、慷慨大方、开朗豪放的特点。马哈什维利具有一个农民与生俱来的朴素的感情:热爱土地──编导用“麦地失火”时马哈什维利舍生忘死地抢救粮食、以及“苏军坦克碾压葡萄园”时马哈什维利怒不可遏上前阻拦等剧情生动地表现了他对土地的深情眷恋。此外,影片还刻画了另一个很有特色的人物形象:与马哈什维利结伴而行的俄罗斯士兵阿尔卡季.叶尔绍夫。阿尔卡季属于苏联军事题材文艺作品中的这一类典型形象:年轻、快乐、热心肠的小伙子,爱开玩笑的滑稽鬼,但同时又是忠诚的朋友、勇敢的战士。他很讨人喜欢,朝气蓬勃,就象4、5月的青草地,象8、9点钟的太阳。这个可爱的小伙子的牺牲使老农马哈什维利清楚地看到了战争的严酷和德寇的丑恶残忍,他由此“学会仇恨”,从一个舐犊情深的老父亲、一个眷恋故土的普通农民成长为一位勇敢的战士──个人的命运与人民的命运、祖国的命运紧密无间地融合在一起。

    A+
声明:本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