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拉法尔加海战英国海军错漏百出 获胜仰仗敌人低能

来源:澎湃新闻网 日期:2016-07-18

他亲自编写的旗语更清楚的展现了这个设想。一旦打出“黄底蓝边旗”,“准备进攻的战舰应当尽可能升起所有风帆(同时尽可能保持其相对方位与密集阵型),从而使整支舰队能尽快地同时穿过敌军”。

很显然,纳尔逊的计划是让优势兵力以横队冲向敌军后卫,在尽量短的时间内穿过敌阵。每艘英舰最多只会遭到一艘敌舰的射击,然后全部兵力便能投入致命的近战。这的确是一种迅猛、高明的战术,当得起纳尔逊的大名。

然而,历史上的特拉法尔加海战并非如此。纳尔逊并未实施这个攻击计划,英军以纵队而非横队冲向了敌人。他们只能逐次投入战斗,前端的战舰遭到敌军优势兵力的集火射击。

纳尔逊为什么要改用这种危险的战术?这个明显不合情理的决策,正是这场海战最核心的争议。

纳尔逊临场变阵

问题的关键,并不在纳尔逊的战术思想,而在于他所处的战场环境。依照海军史研究者托尼·比尔斯(TonyBeales)的研究,正是英军在战斗前夜的机动,为攻击计划的破产埋下了伏笔。

10月20日傍晚,逼近加迪斯的英舰发现了法西联合舰队的身影,联合舰队正在朝着南偏东方向航行。晚8时,纳尔逊命令英军将航向转为西偏南,以大致平行的航向紧随在联合舰队的上风处。凌晨4时,他下达了“驶向东北方”的命令,英国舰队在夜间再次转向,将这一航向保持到了黎明。

然而纳尔逊没能料到,自己的舰队并不具备在黑夜里进行大规模舰队机动的能力。

在夜间机动的过程中,英军的航行阵型逐渐散架。破晓时分,纳尔逊发现他的舰队已陷入混乱。英国舰队变成了“不成形”的一堆战舰,从东南方散乱的延伸至西北方,一部分舰只甚至不见了踪影。更糟糕的是,海面风势极弱,英舰的平均航速仅为1.5节。如果要执行预定的攻击计划,英军就必须花大量时间重整阵型。

然而,这恰恰是纳尔逊极力避免的。

他在备忘录的开篇写道:“考虑到在多变的风向、有雾的天气或其他可能的情况下让一支拥有40艘战列舰的舰队组成战列线几乎必然会损失时间,这种方式有可能错失让敌人投入战斗并取得决定性战果的时机——因此,我想把航行阵型当作战斗阵型。”

为了省下时间取得决定性战果,纳尔逊本来决定直接以航行阵型投入战斗,不再临场改变阵型。但此时的英军连航行阵型都已散架,让他的整个计划濒临破产。如果花时间重组阵型,他便有可能“错失让敌人投入战斗并取得决定性战果的时机”。如果他追求决定性的战斗,就很可能要阵型不整、匆匆忙忙地发动攻击。

纳尔逊选择了后者。

早晨6时,他命令英国舰队“大张风帆,驶向下风”,同时组建航行阵型。他试图将接敌过程与组建阵型的过程合而为一,显然是出于节约时间的目的。

上午8时30分,联合舰队倒转航向,改朝北方航行。纳尔逊认为,敌人想要消极避战,逃回加迪斯港,这让他更加担心取得决定性战果的时间问题。

上午9时,英军副司令科林伍德试图让他的分队照计划组成平行于敌军的阵型。但在前方战舰不缩帆减速的情况下,他不可能完成这个机动,如果缩帆减速,又将违反总司令“大张风帆”的命令。纳尔逊始终不置可否,他仍然大张风帆驶向敌人,让他的分队在身后组成纵队。科林伍德只得放弃了行动,像纳尔逊一样继续前进。

就这样,两军的阵型和相对方位保持到了他们交手的那一刻。纳尔逊在决战前夕放弃了高明的攻击计划,完成这个部署将耗费大量的时间,以至于无法在白天歼灭敌军。纳尔逊改用了一种极端危险的进攻姿态,但这种姿态能让他尽早投入战斗,拖住敌人的主力。

在他眼里,这种风险是值得的。法西联合舰队战斗力远逊于英军,更何况他们正在落荒而逃——就在进攻开始前20分钟,纳尔逊还向科林伍德打出信号:“我准备穿过敌军战列的前卫,防止他们逃入加迪斯。”要追杀这样的敌人,再糟糕的姿态或许也不成问题。

然而,维尔纳夫并没有逃跑。在倒转航向后,法西联合舰队勇敢地组建起了战列线,准备迎击英军。如果不是为了追击逃跑的敌人,纳尔逊本可以更从容地集结舰队。但他却率领着零散的纵队,发起了反面教材般的攻击。

被掩盖的“伟大胜利”

那么,特拉法尔加海战是否仍是一场伟大的胜利?

就英军取得的战果而言,答案是肯定的。但是,纳尔逊的采用的战术显然远非完美,而新近研究成果则表明,英国舰队的战斗过程甚至可说相当糟糕。纳尔逊的胜利更多是仰仗敌人无可救药的低能,而不是能征善战的皇家海军。

    A+
声明:本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