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电影欲东山再起

来源: 日期:2009-03-24

苏联时期,电影业不仅给国家带来了荣誉和骄傲,也创造了大量财富。当时的电影票房收入和伏特加酒的销售收入相当。《办公室里的故事》、《夏伯阳》、《列宁在十月》、《莫斯科不相信眼泪》等经典之作至今让很多中国观众耳熟能详。

苏联解体后,俄罗斯电影业陷入空前困境。鼎盛时期曾高达30万人的电影从业人员,大批失业或改行另谋出路,目前已不到10万人。

外国影片发行商利用俄罗斯电影业目前的困境,大肆蚕食俄电影市场。很多俄罗斯现代化电影院都是美国人投资改造装修的。美国人在投资前事先与电影院达成协议,电影院必须优先放映美国提供的影片,结果造成电影院美国片泛滥。美国人正积极筹备购买俄罗斯电影院和电影制片厂,以进一步占领俄罗斯电影市场。

但是,随着经济形势不断好转,俄罗斯政府近年来对电影业的扶持力度不断加大。2001年,国家向电影业拨款2500万美元,2002年猛增到5000万美元,2003年拨款增加了70%。

2001年俄罗斯政府制订的电影业发展计划决定,俄罗斯将对电影厂进行技术改造,吸引资金并增加电影产量,提高电影质量,力争到2005年,俄罗斯每年将拍摄100部影片,俄罗斯影片在电影市场的份额将从目前的7%左右上升到20%。俄罗斯政府在投资改造电影院的同时,还准备对国有电影厂进行股份制改造,最后将其私有化。

面对观众对俄罗斯电影的冷落,俄电影人通过认真反思,开始生产面向观众的电影。用一位评论家的话说就是,俄罗斯电影仿佛一下子懂得面向观众了。近年来俄罗斯电影创作的一个显著特征就是开始向现实主义回归,反应普通人的生活。

苏联解体后,银幕上除了表现俄罗斯新贵,就是黑社会、帮匪、妓女、吸毒者,表现正面人物的影片凤毛麟角,近年来反应现实生活的影片越来越多。2000年拍摄的《北极星空下》描写20世纪70年代苏联天然气开发者在北极地区的创业过程,此片在中年观众中引起强烈共鸣,他们仿佛从影片中看到了自己过去的生活。年轻导演巴拉巴诺夫今年推出的《战争》讲述的是两名孤胆英雄深入车臣,解救一名被车臣武装分子劫持的外国人质的故事。影片以现实主义手法再现了战争的残酷而引起轰动,观众趋之若鹜,放映时场场爆满。

俄罗斯著名导演米哈尔科夫于1994年完成的《烈日灼人》也是不可多得的佳作。影片以30年代斯大林专政时期为背景,描写了红军英雄克托夫遭到诬陷迫害的事件。影片不仅在剧作方面较以往反思影片有较大突破,而且在画面上也独具匠心。影片一经问世,便立即在俄罗斯乃至世界引起了轰动,不仅取得了高额的票房收入,还夺得了奥斯卡最佳外语片、戛纳电影节评审团特别奖等多项大奖,向世界证明了俄罗斯电影人的实力。

除扬名国际影坛的少数俄罗斯导演外,近年来俄罗斯还崛起了米纳耶夫、普罗斯库林娜、萨季洛娃、格尔曼、巴拉巴诺夫等一批年轻导演,他们思想活跃,开始在世界影坛崭露头角。伦金拍摄的《寡头》,德霍维奇内的《戈比》以及巴拉巴诺夫的《战争》等影片都是近年来出现的佳作。人们有理由相信,不久的将来,俄罗斯电影业将风光重现。

    A+
声明:本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