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森斯坦与《战舰波将金号》

来源: 日期:2009-03-24

1925年,为纪念俄国1905年革命,爱森斯坦第一次运用蒙太奇手法导演了影片《战舰波将金号》。这部电影以其磅礴的气势和惊人的独特性,轰动世界影坛,并开创了世界电影的新纪元,27岁的爱森斯坦也由此而名扬四海。

爱森斯坦对于电影艺术有自己的独特看法,他讨厌写实,渴望在银幕上表现丰富的想象以取得震撼人心的效果。在苏维埃政权的早期,特别在斯大林全面掌权之前,艺术家们还是有相当大的创作自由,可以表达自己的艺术个性而不受什么特别的限制,这时期他创作的像《战舰波将金号》等电影深深地印在全世界电影爱好者的脑中。其中一些画面早已成了电影学院的基本教材内容。

然而,随着斯大林时代的到来,对艺术家的限制从思想意识到表现方法都越来越严格。他的杰作《伊凡雷帝》摄成后竟受到斯大林的猜疑,怀疑他是不是借古讽今以伊凡雷帝的残暴来影射自己。爱森斯坦于是被召到克里姆林宫里受到一番警告。他的另一部杰作《亚历山大・纳夫斯基》放映后大受欢迎,但随着苏德同盟的形成又变得不合时宜,被苏联当局禁映多年,直到苏德战争爆发才被解禁。爱森斯坦根据屠格涅夫小说改编的《处女地》未完工便遭到检查官的查禁,据看过已摄成的片断的电影评论家说这可能是爱森斯坦所拍的最好的作品。

当然爱森斯坦至死也没有被官方宣布为苏维埃的敌人。官方宣传机构一直对他颂扬有加。但据他自己回忆,他生平最愉快的时刻是他出访剑桥大学的日子,而不是受斯大林接见的时候。

爱森斯坦(Eisenstein)的作品是艺术、技术和生活之间的一种苏联前卫艺术时期(1915-1932年)的纯粹创作,他表现出媒体艺术家在数学、工程和艺术方面的训练有素。爱森斯坦青年时期曾是苏联前卫导演Vsevolod Meyerhold(1874-1940年)的戏剧舞美设计师,他表现出与构成主义和立体主义的联系,并使蒙太奇技术趋于完美,这使他在对动态过程电影剪辑时能操纵情感反应。爱森斯坦找到了马克思主义之下去观看新世界影象的新方式,他的艺术无疑历经了培育它的政治动荡。电影批评家斯坦力・考夫曼(Stanley Kaufman)在评价《战舰波将金》时认为,爱森斯坦“感到,一个新社会意味着一种新视觉;人们看事物的方式必须被替换,在陈旧的眼睛前放置新材料是非常有意义的。”在某种意义上,工程技术成为他的背景,爱森斯坦是技术艺术家的完美例子。他整体上用功利主义、理性和唯物主义思考他的电影,并声称他仅仅运用了他学过的数学和工程去制作他的电影。如果苏联前卫的特征在于塔特林(Vladimir Tatlin)的作为工业进程的艺术观和马列维其(Kazimir Malevich)和康定斯基(Vasily Kandinsky)艺术纯感觉的美学之间的张力,爱森斯坦在塔特林一边。

爱森斯坦的运动影像通过多样化的摄影视角和精致的蒙太奇剪辑,更多地归属于立体主义的碎片形状,其中现实的多重视点允许对现实的多重理解。现代主义的这个重要方面,通过修改它强化其感受,并可以在20、30年代苏联摄影和电影摄影中找到其根源。苏联电影制作人Dziga Vertov(1896-1954年)在蒙太奇技术的发展上具有同等影响,例如他的政治性电影《持电影摄影机的人》(The Man with the Movie Camera,1929年)。

    A+
声明:本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