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对俄罗斯文化有着深厚感情,优秀的俄罗斯影片曾教育和鼓舞了几代中国观众,像《列宁在十月》、《静静的顿河》、《战争与和平》、《这里的黎明静悄悄》、《莫斯科不相信眼泪》等经典之作至今让很多中国人耳熟能详。
《列宁在十月》
《阳光灿烂的日子》中,一群小孩坐在露天影院的银幕下,一边看《列宁在十月》,一边帮影片中的角色提词。一部影片就这样给整个中国留下了深深的烙印。
经典台词:
面包会有的,牛奶也会有的,一切都会有的。
《列宁在1918》指缝间的电影
红色年代里,尽管《列宁在1918》是部革命战争题材的黑白影片,苏联拍摄,画面中全是高鼻梁大眼睛的洋人,女人穿裙子,好友相见亲吻如同握手……据说可能会产生“副作用”。除了事先作删剪外,还采取“临时用手挡镜头”的原始操作方式来放映。放映员竟然能“准确无误”地用手挡住镜头,不让出现跳芭蕾舞和夫妇相拥相吻的画面。
经典台词:
不要挤,大家不要挤,让列宁同志先走!
他已经不咳嗽了!
列宁对徒步来莫斯科找他的“农民代表”说:“我们苏维埃需要粮食,你们就得给,你们不给,我们就会强迫你们给,这就是我给你的真理。”
《莫斯科不相信眼泪》
1979年《莫斯科不相信眼泪》在前苏联上映时曾引起极大的轰动。这部影片以曲折的人物命运取代了以往的说教,引起了各个年龄层次观众的共鸣,不仅在前苏联创造了极高的票房,而且在第二年获得了奥斯卡最佳外语片的殊荣。影片的情节始于上个世纪50年代终于70年代,影片把两个时代进行了对比,着力表现中年人的命运,描绘了这一代人的心理状态,涉及了许多观众们普遍关心的问题,如道德、幸福、人生价值等等……片中的主人公卡捷琳娜和果沙给中国观众留下了十分难忘的印象。
经典台词:
别哭了,莫斯科不相信眼泪。现在不该哭,而该行动。
《战争与和平》
《战争与和平》是前苏联电影大师谢尔盖・邦达尔丘克根据列夫・托尔斯泰的同名经典文学巨作改编拍摄。邦达尔丘克在影片中充分调动了电影的特殊表现手段,准确地体现了托尔斯泰原着的精神,以恢弘的气势和细腻的心理刻划,成功的再现了1805至1820年俄国社会的重大历史事件和生活的各个领域。通过对四大家庭以及安德烈、彼埃尔,娜塔莎在战争与和平环境中的思想和行动的刻划,展示了当时俄国社会的风貌。影片荣获1968第41届奥斯卡最佳外语片,1968年纽约影评人协会奖最佳外语片,1968年美国国家评论协会奖最佳外语片,1969年第26届金球奖最佳外语片。
《静静的顿河》
这是一部恢宏的电影史诗,是杰出的文学作品与杰出的电影相结合的卓越典范。影片1958年获全苏电影节一等奖和最佳导演奖;同年获卡罗维・发利国际电影节大奖;1960年获美国导演工会最佳改编影片荣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