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静的顿河》(1957-1958年,导演:谢尔盖.格拉西莫夫)
长篇小说《静静的顿河》是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米哈伊尔.亚历山大洛维奇.肖洛霍夫的代表作。用最简单的语言来概括这部作品的主题那就是:顿河哥萨克农民与十月革命。但《静静的顿河》是不能这样“简单”概括的,它是复杂而深刻的。肖洛霍夫创作《静静的顿河》始于1925年,直到1940年才全部完成。全书分为四部(八卷),生动地描写了从第一次世界大战到国内战争结束这个动荡的历史年代里顿河哥萨克人的生活和斗争,表现了苏维埃政权在哥萨克地区建立和巩固的艰苦过程及其强大的生命力,同时也反映了以格里高利为代表的哥萨克阶层在“摧毁与重建”这一历史变革中的悲剧命运。《静静的顿河》是顿河悲歌,它描绘了“革命浪潮撞击岩岸迸溅出来的五颜六色的痛苦的珠泪和忧郁的水雾”,描写了难以承受的凄凉和动人心魄的死亡;但是这部作品的旋律仍然是高昂的、激越的--它歌颂人民历尽磨难仍能苏生的不朽的生命力,它歌颂那些热爱劳动、热爱生命、热爱大自然的质朴的灵魂。
米哈伊尔.肖洛霍夫以这部作品获得1965年度诺贝尔文学奖金--可是在我看来,肖洛霍夫属于那种早就超越了诺贝尔奖这一评判标准的文学大师,就象契诃夫、托尔斯泰和高尔基一样,不需要用“获奖”来证明什么--肖洛霍夫获奖是给诺贝尔文学奖增添了光彩,而不是诺贝尔奖给他带来了“声誉”。
在阅读这部小说的时候还需要注意一点:不要把格里高利看作肖洛霍夫本人的代言人,也不要把格里高利的选择当作肖洛霍夫的选择。那么,肖洛霍夫究竟是怎样的一个人?“米.亚.肖洛霍夫是一个信念坚定的共产党人,对于他来说,自由、平等、博爱的共产主义思想并非是一些空话。他竭尽全力为自己的信念而斗争,但并非在所有的时间和在所有的事情上他都能成功,可是他真诚地相信,只有人民当家作主才能给人们带来人应当享受到的生活...”--这是作家的女儿斯维特兰娜.肖洛霍娃在1999年写给中国读者的话(人民文学出版社8卷本《肖洛霍夫文集》),这是对“肖洛霍夫是怎样一个人”这一问题的最好的回答。
1957-1958年,电影大师谢尔盖.格拉西莫夫把《静静的顿河》拍摄成电影,片长270分钟。格拉西莫夫多次强调改编原着的原则:最大限度地忠实于小说内容,因此影片必须依据原着构造自己的框架,以求符合其悲剧史诗的艺术风格,并且用电影独特的视听语言再现文学的艺术形象。
影片的改编是成功的,原作的思想主题、人物形象、激烈的的战争场景以及尖锐的心理冲突在银幕上得到了准确的再现。尤其值得称道的是电影艺术家用摄影机展现的引人入胜的顿河风土人情、哥萨克民俗生活场景,这些画面使我们充分领略了顿河草原地带大自然的原始的魅力以及在顿河这片土地上生生不息的劳动者的无穷的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