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对中国话剧舞台的影响

来源: 日期:2009-03-24

1927年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失败,进步文艺阵营中展开了关于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论争。夏衍按照中国共产党关于加强对文艺工作领导的指示,在中国话剧史上第一次提出“无产阶级戏剧”的口号,1930年中国左翼戏剧家联盟成立,直至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中国的话剧运动进入了左翼戏剧时期。左翼剧联在许多城市建立了分盟或小组,在工农群众中开展演剧活动,推动建立一批剧团,演出众多的进步话剧作品。后来,出版界出版了专业的戏剧刊物和论着,把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体系介绍进来,在其理论的影响下,探讨中国话剧运动的经验教训,开始了中国话剧的理论建设。

中国第一代导演对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的导、表演理论有所借鉴。如《娜拉》的导演章泯在排练时,拿出导演笔记,给大家念了这样一段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的话:“在舞台上,不可能用一套千篇一律的刻板公式、舞台脸谱和角色类型来表现先进的苏维埃式的人物。在舞台,要在角色的生活环境中和角色完全一样地、合乎逻辑地、有顺序地、像人那样地去思想、希望、企求和动作。”

这是中国话剧界第一次用"斯坦尼"体系来指导话剧艺术的舞台实践。演员们边理解边排练,章泯循循善诱,终于第一次使中国的演员们接受了这位大师的理论。

张彭春(1892-1957)是中国早期话剧导演奠基人,他对中国话剧导演制的建立,也作出过贡献。他曾两度访问俄罗斯,对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的导、表演理论也有所借鉴。

1949年以后,中国掀起了学习的高潮,先后邀请前苏联戏剧专家来华讲学。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演剧体系不仅奠定了中国话剧现实主义表演的科学基础,同时对于话剧学习戏曲的表演体系,创造有中国自身特色的表演体系提供了重要的参照系。

    A+
声明:本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