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斯塔科维奇之谜

来源:新民晚报) 日期:2009-03-24

今年,在全球隆重热烈地纪念莫扎特的日子里,还必须提及另一位重量级的作曲大师,他就是俄罗斯作曲家肖斯塔科维奇──去年是他逝世30周年,今年是他诞辰100周年。

由于特殊的历史、文化、体制等方面的原因,西方乐坛对肖斯塔科维奇的作品一直有一种“别样的情结”,对其作品的诠释和把握与传统的德奥作品相比,前者似乎还是一片尚未深度开垦和挖掘的宝藏。然而,近些年来这样的局面已有了明显的改变,世界乐坛上演肖氏作品的频率越来越高,唱片公司也将录制肖氏音乐作为新卖点。就说去年年底的上海国际艺术节上,郑明勋指挥东京爱乐乐团演出的主要曲目就是肖氏的《第五交响曲》,而紧随其后的杨松斯率领巴伐利亚广播交响乐团来沪,演出的重头戏也是肖氏的《第五交响曲》(精彩至极,三月不知肉味),真是英雄所见略同,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肖氏音乐在当今乐坛的地位和影响。
  
出生于1906年的肖斯塔科维奇,19岁写出的《第一交响曲》,即引起了世界乐坛的注目,以后的创作更是一帆风顺,1934年28岁时,他的歌剧《姆钦斯克县的麦克白夫人》上演后,更是轰动国内外,被誉为乐坛奇才。我最近才看到该剧的录像,真可以用“惊心动魄、醍醐灌顶”来形容,其音乐理念之先锋独特,其乐思旋律之丰采奇特,其人物刻画之深刻极致,似乎不是半个多世纪前而是当下创作的歌剧,而更让我感到惊讶的是,这部歌剧几乎浓缩了肖氏作品中最精彩最主要的音乐元素和内核(要知道,那时的肖氏并没有料到自己以后会经历风云突变几上几下的命运颠簸),他以后所有的作品,似乎都是这部歌剧的扩展和延伸,因此,《姆钦斯克县的麦克白夫人》也许是了解和打开肖氏作品的一把最有效的钥匙,它所获得的在俄罗斯歌剧史上划时代的地位完全是名副其实的。   

然而,好景不长,1936年的某一天,斯大林光临观看此剧,突然中途退场,不久,《真理报》即发表了一篇《不是音乐是混乱》的文章,从此揭开了批判肖氏的狂暴,以前所有的赞美之词顷刻间都变成了一片声讨,一时间天昏地暗,肖斯塔科维奇甚至面临被逮捕的危险──他的姐夫和岳母为此就遭到了关押。   

《不是音乐是混乱》一文没有署名,人们普遍猜测,文章很可能就是斯大林自己写的。有人怀疑,剧中的谋杀情节也许触到了斯大林的某根神经。但不管怎么说,肖氏因为音乐以外的原因,却从此由天堂跌入地狱,为此他收回了新创作的正要公演的另一部重要的《第四交响曲》。

据家人回忆,在肖氏创作《第五交响曲》时,他几乎面临崩溃的地步,然而,这次命运又给他开了个玩笑,他的《第五交响曲》居然得到了官方的高度好评,被认为是“艺术家对正确批评意见的回答。”而其后创作于1941年的《第七交响曲》,更是成为前苏联乃至全世界反法西斯的战斗号角;而正当官方以为肖氏就此将“乘胜前进”时,他接着写出的却是“阴暗悲惨”的《第八交响曲》;在反法西斯战争即将胜利时,肖氏又出人意料地没有写大部头作品来庆贺,而是谱写了一曲短小诙谐的《第九交响曲》。就像命运不断对肖氏开玩笑,肖氏也不断地对命运开玩笑。他的内心深处究竟在想些什么,至今已成为人们的谈资话题,也成为诠释探讨其作品不同维度的依据和途径。   

纵观肖氏的一生,笔者认为他最为可惜的是没有将歌剧的盖世才华充分发挥。尽管1963年前苏联为肖氏的《姆钦斯克县的麦克白夫人》平反并重新公演,但肖氏从此却再也没有创作过歌剧。关于这点,猜测纷纷,也许当今俄罗斯指挥大师杰捷耶夫的一番话最为“到位”:纯音乐的作品最抽象,不然肖斯塔科维奇早就掉脑袋了。──真如此,则是世界音乐史歌剧史的极大悲哀!

    A+
声明:本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