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海洋大学毕业生工业化科学入局陆地养虾 耗水量仅为传统的1/10

来源:中国青年报 日期:2022-10-18

  陈伟在虾塘工作。 上海海洋大学供图

  对水温、环境要求极高的南美白对虾,能否在一年四季温差极大的上海陆地上养活、养好?中青报·中青网记者日前从上海海洋大学获悉,该校多名校友在上海崇明科学养虾,开辟了一条“陆地养虾”的致富新路子。

  这两天,上海开始降温,但崇明岛上的养虾基地内,一尾尾南美白对虾仍在室内养殖池里惬意游动。和传统虾塘不同,这些虾塘都位于工厂内部的养殖池,池底带有加热设备,水温全年控制在28℃-30℃之间。

  2018年毕业于上海海洋大学的陈伟是这个养虾基地上养虾团队的一名成员,“我本身是从农村出来的,也想着要回到农村、做点实事。既然是学养殖专业的,还是希望扎根大地”。今年7月,陈伟所在的团队迎来了“收获”,第一批南美白对虾顺利在上海市区上市。

  传统虾塘多在露天,在乡间泥地上挖坑填水,养的也多是草虾和南美白对虾等品种。把虾苗丢进去以后,养殖户往往都不会再进行管理。如果对产量有要求,就会再喂点饵料,补点水,有条件的会增加一些增氧设备。传统虾塘靠天吃饭,受环境影响大,因此,土塘养殖的产量并不高。

  陈伟所在的基地属于淡水区域。他们采用的养殖用水为一定比例的淡水和盐卤调配而成的“半咸水”,或通过海水配方调配的人工海水,人工创造了养殖基本条件。3年来,团队研发了一系列装备和养殖生产工艺,同时采用了“生物水处理技术”和“人工湿地技术”相结合的养殖技术,养殖用水实现车间内部循环使用,部分排放的养殖尾水经过“人工湿地技术”处理后进行尾水回用,耗水量是传统的“流水养殖模式”的1/10。

  除陈伟以外,团队还有两名核心成员孙习武、庄保陆,他们都毕业于上海海洋大学。孙习武目前是该项目的负责人,庄保陆负责该项目的装备研发和工艺设计及优化,他们对水产养殖都有着深厚的感情。

  为实现强排污,庄保陆不断试错,通过无数个日夜的摸索,最终研发了以气提推流装置与中央集排污装置为核心的养殖池系统,可以及时有效去除养殖水体中的粪便、残饵等颗粒物,同时水体中的生物絮团浓度能够维持在仅够去除氨氮等对虾排泄污染物的水平,低浓度的生物絮团也有利于大幅度降低增氧所需的能耗,提高系统的生物承载能力。

  南美白对虾一般在150-180天可达到育种阶段,为了充分认识和了解对虾的生长,陈伟从种虾养殖繁育、幼体育苗、小苗标粗、青年虾管理和大虾养殖各个环节进行了系统性实践和摸索。团队还建立了日常生产数据库和分析平台,平台强大的数据积累能力和可视化分析能力最终会给出最优的养殖解决方案和标准流程。

  对虾是较为低等的生物,其自身免疫系统并不强大,抗病能力相对较弱,一旦感染病毒、致病菌或寄生虫将导致大面积损耗,几乎无法采取治疗等补救措施,给养殖户带来惨重损失。

  “在生产过程中,曾经有苗种携带病毒进入了养殖系统,导致好几个批次养殖失败,生产系统重启。”陈伟介绍,为了解决苗种病害问题,团队强化了源头管控。

  团队和苗种大场建立战略合作关系,做好苗种筛选工作,同时外购虾苗在进场前需经过苗场检测和自检,初步确认没有自带致病因子。团队还研发并自建隔离检疫系统和自建病害检测实验室,外购虾苗进场后在隔离检疫系统留观5-7天,其间经过两次检测分析,再次确认无病害后才能进入苗种标粗养殖系统。在苗种标粗养殖阶段,再进行一次检测,确认无病害后进入商品虾养殖阶段,这样的系统工艺模式对产业同行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我们现在的工业化养虾属于设施农业范畴,是典型的‘新农业’。”未来,他希望能够继续提升工艺水平,把虾的养殖做到稳产、高产,“我想把先进的技术和成熟的管理方案推广到活虾供应稀缺的内陆、北方地区,尤其是我的家乡贵州”。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王烨捷 来源:中国青年报

    A+
声明:本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