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嫦娥六号带着月球背面的土壤顺利返回地球。这是中国航天史上迄今为止技术水平最高的月球探测任务,不仅突破了月球逆行轨道设计与控制技术,还突破了月背智能采样技术和月背起飞上升技术,而且实现了世界首次月球
大气环境监测卫星与陆地生态系统碳监测卫星正式投入使用
来自国家航天局的消息,7月25日,大气环境监测卫星、陆地生态系统碳监测卫星两颗科研卫星正式投入使用。两星投入使用后,将对大气环境与陆地生态系统开展监测,为建设美丽中国,有力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
太平洋海底发现神秘“暗氧”
在太平洋克拉里昂-克利珀顿区(CCZ)平坦漆黑的海底,散落着形似土豆的黑乎乎的东西。这些不起眼的矿藏被称为多金属结核(又称锰结核),它们影响着深海生态系统,也有着许多未被科学家发掘的秘密。这些矿藏是深海采矿公司的重
新技术用磁场调控大脑特定回路
科技日报北京7月23日电 (记者刘霞)韩国基础科学研究所(IBS)和延世大学纳米医学中心科学家携手,成功开发出名为神经动力学磁生接口(Nano-MIND)的磁遗传学技术。该技术首次使用磁场,对大脑深处特定神经回路进行无线远程精确
载人登月火箭三级发动机完成长程高空模拟试验
记者7月23日从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六院获悉,未来将用于载人登月的新一代载人运载火箭,其三级液氢液氧发动机近日完成了高空模拟环境长程试验,验证了该发动机在太空中长时间工作的可行性,试验取得圆满成功。
此次实验在我国新
黑龙江首创省域监测预警体系 智慧植保“虫口夺粮”
近日,黑龙江省植检植保站首创省域网格化全覆盖在线监测预警和防控指导网络体系,探索和应用一套稳定高效的科学管理机制和应用模式。据监测,黑龙江省病虫草害防控对粮食产量贡献率达48.7%,虫口夺粮成效显著。
我们以人机结
嫦娥“探月”动力从哪来?如何造好嫦娥的“动力之源”?一文了解
央视网消息:嫦娥六号任务历经发射、地月转移、落月、上升、交会对接以及返回等多个过程,带回了人类首份月背样品。在这些过程中,超过一百台航天发动机不断接力,一起来梳理一下这些发动机。 嫦娥探月动力从哪来?
木星大红斑形状变化部分原因揭示
哈勃太空望远镜于2019年6月27日拍摄的木星新照片,揭示了这颗行星上标志性的大红斑,以及木星湍流大气中的旋转云层。图片来源:NASA官网 科技日报北京7月22日电 (记者刘霞)木星大红斑是太阳系中最大的风暴,目前其正在
月亮之上的科技嫦娥丨在月背拍出爆款照片是什么体验?问问这位“摄影师”
嫦娥六号成功取回了人类第一份月背样品,在这份成功的背后有很多不为人知的故事。今天的《月亮之上的科技嫦娥》系列报道,来认识一位小小摄影师。说它小,是因为它个子小、重量小,但它的本事可不小,它究竟是谁呢? 小家
新催化剂能使氢气和化肥同步产出
德国波鸿鲁尔大学和杜伊斯堡-埃森大学的科学家们发现了一种新型催化剂,能够促进将氨转化为氢气和肥料前体亚硝酸盐的化学反应。相关研究论文发表于最新一期《德国应用化学》杂志。
此前,生产氢气和生产肥料分属于不同的
玄武岩如何织成五星红旗?还能当“防火魔法衣”?独家揭秘→
今年5月3日,嫦娥六号在中国文昌航天发射场发射,由长征五号送入地月转移轨道。在53天的时间里,嫦娥六号成功着陆月背南极艾特肯盆地的预选着陆区,并实现世界首次月背采样和起飞,并携带月壤于6月25日成功返回地球,往返
2024年江源科考启动 聚焦“水土气沙冰”
7月20日,在直门达水文站,长江科学院水土保持研究所任斐鹏在进行植被生态和水土流失调查。新华社记者 伍志尊 摄 新华社西宁7月20日电 20日,2024年江源综合科学考察队抵达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在长江源区的通天河
重大技术突破!我国在国际材料制备技术领域竞争力提升
央视网消息:记者7月19日从中国钢研科技集团获悉,由中国自主研制生产的全国首台套超大型热等静压装备正式发布。这是中国在材料制造领域的一次重大技术突破。这套热等静压装备是目前我国尺寸最大的热等静压装备。它能够
受微软技术故障影响 美国已有超两千架次航班被取消
据央视记者消息,当地时间7月19日,微软技术故障已致美国超2000架次航班停飞。 根据航班跟踪网站FlightAware的信息,截至美国东部时间当日中午,已有超过2000架次美国境内、入境或出境美国的航班被取消,超5300架次航班
我国成功发射高分十一号05星
北京时间2024年7月19日11时3分,我国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使用长征四号乙运载火箭,成功将高分十一号05星发射升空,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获得圆满成功。该卫星主要用于国土普查、城市规划、土地确权、路网设计、
μ子编组技术将带来更强粒子加速器
英国伦敦帝国理工学院领衔的一项新实验表明,利用一种编组技术,可将μ子粒子聚集成束,用于进行高能碰撞实验,从而为新物理学研究奠定基础。研究结果17日发表在《自然·物理学》杂志上。
目前的加速器使用质子、电
我国科研团队研发出太阳能动力微型无人机
新华社北京7月18日电(记者赵旭)续航能力关乎无人机的生命力,太阳能供能是实现无人机长时续航的重要路径之一。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科研团队利用自主开发的新型静电电机,成功研制出仅重4.21克的太阳能动力微型无人机,实现
牛基因组内首次发现个体差异区域
来自美国贝勒医学院、康奈尔大学和美国农业部的科学家发现,与人类相似,牛的基因组也携带CoRSIV(系统性个体间差异相关区域)。CoRSIV是基因组中携带DNA化学标记的区域,这些标记提供的信息对于农民预测并选择具有理想特征的
远古发现丨我国科学家在古人类基因研究领域取得新进展
新华社南京7月18日电(记者柯高阳)古人类基因研究领域有了新进展。我国科学家通过基因组研究证明,一种灭绝古人类在数万年前与早期现代人类存在基因交流。相关研究成果已于近日发表在国际学术期刊《科学》上。 左
510.2米!纳木错科考创下我国湖泊钻探最深纪录
7月17日,记者从纳木错科考现场获悉,此次纳木错科考钻探深度已经达到510.2米,创下我国湖泊钻探最深纪录,对我国湖泊钻探与古气候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推动意义。 此次联合科考队由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湖泊与环境变
用钢量超2个“小蛮腰” 万吨级海洋油气平台完成海上安装
记者今天(17日)从中国海油获悉,由我国自主设计建造的总重约3万吨的海洋油气平台,在珠江口盆地的西江油田安装就位,标志着我国海洋油气装备自主化建造能力取得重要突破。 这次安装的西江30-2B平台,是一座集钻井、生产
亚太6E通信卫星正式投入运营
记者从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所属中国长城工业集团获悉,7月15日,国产首颗全电推通信卫星——亚太6E在香港圆满通过了卫星在轨技术验收评审和地面系统最终技术验收评审,标志着该卫星完成在轨测试,正式投入运营。
据悉
北京科博会现场签订合作协议41项
昨日(7月16日)下午,第二十六届中国北京国际科技产业博览会圆满落幕。4天展期,线上线下同步开展,接待境内外各界观众6万余人次,线上磋商对接11000余人次。本届北京科博会期间,共举办32场贸易投资促进活动,现场签订合作协议
复活灭绝生物不再是梦想
◎本报记者 张梦然 提起冰川时代,许多人脑海中会浮现出猛犸象身披长毛、踏步而来的图画。在距今大约480万至1万年前的时期,猛犸象是最具代表性的生物之一。但随着气候变暖,加上生长速度缓慢、没有足够食物以及人
从科技“热词”看中国高质量发展新动能
从中国天宫到嫦娥揽月,从国产大飞机C919到首艘国产大型邮轮爱达·魔都号,从港珠澳大桥到深中通道……这些年,中国科技热词不断涌现,国之重器、前沿方向硕果累累,展现出科技创新的勃勃生机,背后的硬核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