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晨的头巾玩梗风波,已经平息。
而伊朗的反头巾运动,愈演愈烈了。
经过三个多月的抗议活动,示威者与当局的斗争已经进入白热化阶段。
据联合国统计,伊朗安全部队已逮捕了至少1.4万人。
人权组织称,已有上百人丧生,包括至少40名儿童。
血腥、残暴的镇压,激起了更多反对声。
其中包括伊朗影后塔拉内·阿里多斯蒂。
她曾多次发帖声援反政府浪潮。
最新消息称,她已经被安全部队拘捕。
这不是伊朗电影人第一次身陷囹圄。
时不时就有知名的伊朗演员、导演被封杀、判刑、驱逐的消息传出。
但值得注意的是,虽然政治管制如此严苛,伊朗电影却依然取得了不俗的成就。
两次摘得奥斯卡金像奖,常年是各大电影节的座上客。
出过大师级导演阿巴斯·基亚罗斯塔米。
今年戛纳电影节,伊朗演员扎拉·阿米尔·阿布拉希米更是凭《圣蛛》击败汤唯摘得影后桂冠。
贫瘠的土壤,却长出了繁盛的花朵。
为何会出现这种情况?
不妨借此机会,一探究竟——
1
《小鞋子》或许是大部分中国观众看过的第一部伊朗电影。
40万人打出
9.2分,稳居豆瓣top250。
1999年在美国上映时,创下伊朗电影有史以来最高的票房纪录。
获第71届奥斯卡最佳外语片提名。
伊朗电影,冲出了世界。
但,荣光之下,再看此片,最大的感受却是朴拙。
全片讲了一个简单的儿童故事。
一天,哥哥不小心弄丢了妹妹的鞋子。
这是个贫困的家庭,那是妹妹唯一一双鞋。
哥哥哀求妹妹不要告知父母。
他焦急地奔走在街头巷尾寻找鞋子。
他和妹妹不得不在上学时窘迫地共享一双旧球鞋。
影片最高潮,哥哥参加了一场马拉松比赛。
因为第三名奖品正好是一双新鞋子。
但荒诞的是,因为发力过猛,哥哥成了第一个冲过线的。
影片结尾,赢得冠军的哥哥,因为错失季军奖品而悲伤落泪。
不只情节单纯,这部影片各方面都很朴素。
小成本制作,非专业演员。
自然光源,同期声音。
摄影、剪辑都相当朴素,有浓浓的写实风格。
但最打动人的也正是朴素的影片传递出的质朴情感。
它远远超出了兄妹情,更有深刻的人文关怀和人性照拂。
片中,兄妹俩其实一开始就找到了丢失的鞋子,它被一个小姑娘穿着。
他们试图讨回鞋子时发现,小姑娘的父亲是一位盲人。
善良的兄妹俩默契地对视一眼后,默默离开了。
相比好莱坞电影龙卷风一般的狂轰乱炸,此片如一阵微风,不够浓重,却能触碰到人们最纤细敏感的神经。
但这并非导演马基德·马基迪独辟出的风格。
可以说是80年代中期之后,伊朗电影新浪潮时期作品的整体风格。
新浪潮主将阿巴斯·基亚罗斯塔米拍出的“村庄三部曲”(《何处是我朋友的家》《橄榄树下的情人》《生生长流》)中,这种美学风格已经相当成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