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土恩怨情仇三百年:为争地盘曾进行十次战争

来源:环球时报 日期:2016-11-01

  11月24日,土耳其战机出乎意料地击落俄罗斯战机,世界的目光立刻盯上这对曾经“恶斗三百年,血战十一回”的历史冤家。在俄土关系史上,围绕“圣城”君士坦丁堡乃至沟通黑海-地中海的博斯普鲁斯和达达尼尔海峡的归属,双方不仅赔上数以百万计的人命,其国运也在一次次胜负转圜中发生着改变。

  十次俄土大战

  历史上,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率先在16世纪称雄。自1453年土耳其苏丹穆罕默德二世率领穆斯林大军夺取君士坦丁堡,灭亡号称“第二罗马”的东罗马帝国之后,基督教世界就诞生了“第三罗马”的理论,希冀一个新兴的帝国能重新拯救欧洲乃至整个西方,而继承这种“救世思想”的正是崛起于东北欧苦寒之地的俄罗斯。更重要的是,从中世纪起,欧洲最重要的商路非“瓦兰人至希腊人之路”莫属,它北起瓦兰人领地,那里正是俄罗斯留里克王朝的发祥地,南至充斥希腊文化的黑海至地中海沿岸地带,而“圣城”君士坦丁堡正是南方终点。可以说,无论从宗教还是经济角度看,俄土两国注定要在民族大决战中拼个你死我活。

  1654年,年轻的俄罗斯帝国利用波兰—立陶宛王国治下的乌克兰农奴大起义,成功攫取了第聂伯河以东的乌克兰领土,进而与土耳其及其臣服的克里米亚汗国为邻,双方围绕土地、斯拉夫族奴隶以及黑海通航权产生不可调和的矛盾,终于在1676年爆发第一次俄土战争,双方断断续续打了4年。国势尚算鼎盛的土耳其被迫签下《巴赫奇萨莱和约》,承认第聂伯河东岸的乌克兰土地归属俄罗斯,连西岸名城基辅也划入俄罗斯版图。

  1682年,俄国强势沙皇彼得一世继位。彼得一世虽然在7年北方战争中打垮了北欧强国瑞典,但他却在与土耳其的战争中连连“吃瘪”,尤其是1710-1711年第三次俄土战争中,他所率领的常胜军差点全军覆没,最后靠未婚妻“美女救英雄”才脱离虎口。

  事情是这样的:瑞典国王卡尔十二世兵败后,转投土耳其苏丹,彼得一世正好借机出兵攻讨,双方在普鲁特河岸相遇,由于土军抢先占领渡口,加上得到援军支持,结果以19万之众把彼得一世率领的3.8万近卫军困在其中,求生不得,求死不能。眼看沙皇命悬一线,未正式迎娶的沙皇妻子叶卡捷琳娜自告奋勇,把军中随军女眷手里的金银细软全收在一起,连夜秘密派人前往土耳其军中,把这些搜集起来的财宝送给土军领兵的大维齐(宰相),并加上一番说辞,劝说土军开一个缺口,把彼得一世的军队放走。最终,两军签订普鲁特和约,俄国愿意将先前占领的南方港口亚速夫还给土耳其人,彼得率军逃回俄罗斯。

  而在沙俄帝国两个女皇的治下,土耳其人的噩梦“接踵而至”。先是沙俄女皇安娜·伊凡诺芙娜统治时期(1730-1740年),1735年爆发第四次俄土战争,俄军屡次击败土军,最终攻克亚速夫港,实现在南方海岸的立足。等到德意志裔的女沙皇叶卡捷琳娜二世1762年即位后,她的首要目标是南下拆分土耳其,夺取黑海出海口。

  几位杰出将领都出自叶卡捷琳娜统治时期,无疑让这位野心勃勃的女皇如虎添翼。在1768年和1787年两次俄土战争中,被誉为“常胜将军”的苏沃洛夫均表现神勇,特别是1787年第六次俄土战争中,他率领训练有素的敢死队,在内河炮船掩护下仅用一天时间就攻克了土军严密防守的伊兹梅尔要塞。

  但是随着沙俄势力日益逼近黑海海峡,当时的海洋强国英国坐不住了。独霸海洋的英国需要保证以黑海两海峡为核心的近东地区处于奥斯曼帝国治下,否则一旦俄国冲进地中海,那从英国本土到印度殖民地的交通线将被切断。在19世纪上半叶连续发生的第七、第八和第九次俄土战争中,英国都在土耳其苏丹快要皇冠落地的时候伸出援手,使其免于被俄国肢解。

  但历史只让俄国“蛰伏”了20年。在1877—1878年第十次俄土战争中,土耳其人不得不签署影响深远的城下之盟——《圣斯特法诺条约》,完全放弃对巴尔干地区的几个斯拉夫公国的宗主权,并同意成立一个独立并极度亲俄的保加利亚王国。

  一战后的短暂蜜月

  从《圣斯特法诺条约》签署到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土耳其就如同一匹“人见人欺”的劣马,屡屡被新崛起的帝国主义国家甚至过去的藩属国痛扁一顿。一战结束后,经过协约国和战败国之间激烈的讨价还价,1920年8月10日,奥斯曼帝国末代大维齐兼全权大使达马特哆哆嗦嗦地在协约国拟订的《色佛尔条约》上签字。1914年参战前的奥斯曼土耳其帝国领土尚有158.9万平方公里之多,但《色佛尔条约》给它只留下45.3万平方公里。

  正当趾高气扬的协约国军队在帝国首都君士坦丁堡横冲直撞,在一战中赢得威名的土军名将穆斯塔法·凯末尔率领一帮救亡人士前往小亚细亚半岛腹地安卡拉。凯末尔还联系上同样受协约国孤立的苏维埃俄国,取得对方谅解和支持,1921年3月16日,双方代表在莫斯科缔结《苏土友好条约》。

  在苏俄大力援助下,土军发起反攻,1923年7月,协约国与凯末尔代表重新签订《洛桑和约》,废除《色佛尔条约》一切规定,土耳其基本获得与今天版图差不多领土主权,本土面积恢复到78万平方公里,基本涵盖土耳其人居住区。10月29日,土耳其宣布成立共和国,凯末尔出任第一任总统,土耳其民族翻开新的一页。

  俄土新大战被核武器遏止

  随着二战爆发,苏土关系再度跌入低谷。1945年2月2日至9日,英美苏三大同盟国首脑在雅尔塔举行会议。会后,苏联领导人斯大林责成苏共政治局迅速制定一个“战后改造土耳其方案”,内容利用反法西斯解放战争胜利推进之际,一举推翻土耳其资产阶级政权,建立解放共和国,同时将该国第一大城市伊斯坦布尔纳入苏联版图。可是,英美盟国已经不能忍受苏联和共产主义势力进一步蔓延到地中海。同年7月,美英苏首脑召开波茨坦会议。美国战略情报局向与会的美国总统杜鲁门报告,斯大林准备用新接收到的意大利军舰组建苏联地中海分舰队,与从东边打过来的红军两面夹击土耳其!

  有鉴于此,美国总统杜鲁门决心用刚刚研制成功的原子弹震慑住“即将成为敌人的盟友”。7月21日,杜鲁门向美军指挥机构发出指示:立刻对日本实施原子弹轰炸。在发出原子弹轰炸令的同时,这位总统还不忘叮嘱一句:“第一枚原子弹的投放应在他(斯大林)离开波茨坦之后,要赶在他回程的路上,以便其远离俄国人和他们的问题。”

    A+
声明:本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