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战前的苏联,虽然综合国力远远落后于美德英等强国,但是和法国比起来还是不落下风的,比起意大利来更是碾压状态。
不过即便位居列强行列,沙俄在其他帝国主义中间确实显得不是那么出类拔萃,给人的印象更多的是“大而不强”的状态,国内虽然早已解放了农奴,但落后的残余仍在,国内的工业基础几乎没有,沙皇政府甚至需要举债度日。
所以沙俄虽不是默默无闻,但确实不够先进。也正因为如此,沙俄才在一战期间迅速崩溃,最终在十月革命后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共产主义国家——苏联。
而匪夷所思的是,就是在这样一个千疮百孔的破烂基础上,苏联只用了28年时间,就实现了农业国到工业国,落后帝国到超级大国的惊天蜕变。
那么问题来了,为何苏联可以在如此短暂的时间内,完成如此迅速的蜕变呢?静夜史认为有以下原因:
1、制度优势无可比拟
1917年十月革命后,共产主义制度在苏联确立。相比于资本主义制度,共产主义制度奉行计划经济,杜绝了市场经济带来的资源浪费,最大限度实现了节约。
不仅如此,共产主义制度还能最大限度集中国内有限的资源,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保证了十月革命后苏俄能够用三年时间击败列强的干涉和白军势力的反扑。
在1924年列宁去世后,斯大林开始执掌苏联大权,在斯大林的领导下,从1927年开始,苏联用了两个五年计划便基本实现了工业化,1937年的综合国力达到了欧洲第一世界第二。
随着时间发展,和苏联共产主义制度紧密捆绑的“斯大林模式”逐渐形成,这种模式虽然最终让苏联彻底崩溃,但在强邻环伺的苏联前期,这是苏联能够一步步走向强大的保证。
为了保证重工业优先的工业化路线,斯大林强制推行农业集体化,为保证粮食出口换取外汇购买机器,斯大林甚至不惜掠夺乌克兰农民,造成史无前例的大饥荒。
在斯大林的领导下,整个苏联将近2亿人成为不停歇的生产机器,帮助苏联的综合国力迅速增强。
2、自身努力不可或缺
虽然出生于格鲁吉亚,但斯大林是“大俄罗斯”主义的忠实拥趸。
一直以来斯大林都不认同列宁的“反大俄罗斯”主义政策,他认为全球无产阶级革命想要成功,必须优先确保俄罗斯的强大,也就是奉行“大俄罗斯”主义。
列宁去世后,斯大林开始与列宁的既定路线分道扬镳。虽然在1936年宪法中承认各加盟国的平等地位,保留其自愿加入或者退出联盟的权利。但斯大林的个人权威逐渐膨胀,俄罗斯地位不断超越其他加盟国,苏联越来越成为大号的俄罗斯。
“大俄罗斯”主义客观上有利于苏联的团结,增强了苏联的国力和凝聚力,苏联也能够在斯大林的领导下,在苏德战争爆发前大规模扩张领土。
二战爆发后,为增强西部国土防御,斯大林于1939年9月17日出兵波兰东部夺回西白罗斯和西乌克兰;1939年11月通过苏芬战争夺走芬兰的贝柴摩、萨拉和卡累利阿地峡地区;1940年3月强行将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立陶宛三国并入苏联;1940年6月强行从罗马尼亚手中夺走比萨拉比亚。
另外还有1944年“接纳”图瓦共和国;1945年夺取东北和朝鲜北部等地。
作为噬土成性的国家,领土的扩张就是国力强大的保障,所以吃下的领土帮助苏联迅速成长。
3、历史机遇难以忽略
如果没有1929年的经济危机,苏联经济发展不会一日千里;如果没有1941年的苏德战争,苏联不会一跃成为超级大国。
1929年资本主义世界爆发了史无前例的大危机,资本主义世界鬼哭狼嚎,而实行计划经济的苏联反而置身之外。
在这样的情况下,为了生存,各国纷纷开放对苏联物资出口的禁令,苏联得以大量进口先进的工业设备。同时苏联也开始大量引进西方技术人才,总人数高达15万之多。
正是由于资本主义的历史机遇,苏联工业化开始加速,并最终在二战前成为强大的工业国,为最终击败法西斯打下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苏德战争对苏联而言是极其惨重的灾难,苏联付出了阵亡和失踪2700多万人的巨大代价,伤亡总人数超过4600多万人,占到了总人口的1/4,但苏联在二战中的收获更加巨大。
除了美国在莫斯科会战后源源不断的援助,帮助苏联起死回生并恢复生产力,苏联在占领德国东部后,拆运了德国东部所有的工矿设备,在席卷东北后对伪满洲国也如出一辙,这让苏联工业能力更上一层楼。
不仅如此,苏联还抢走了德国大量的专家和技术人才,使苏联具备了和美国一较高下的能力。
所以二战后的苏联,一跃成为和美国并驾齐驱的超级大国。
多有疏漏,烦请斧正。
我是静夜史,期待您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