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认识所谓的“普世价值”?

来源:冯虞章 日期:2008-09-19

     “普世价值”之说渐见流行。或宣扬西方free主义的“普世价值”,或赞颂民主社会主义的“普世价值”,或把所谓儒家经典中的“圣心王意”、“天道性理” 奉为“普世价值”。既然是普世价值,似乎就符合世间一切人的利益,凡是世人都不会说“不”了。这就不免有些神秘感。更有趣的是,有的舆论一面把意识形态性很强的内容说成是“普世价值”,一面又把所谓“淡化意识形态”宣扬为“普世价值”。

    美军侵伊体现了什么“普世价值”

    马克思说:“凡是把理论导致神秘主义的神秘东西,都能在人的实践中以及对这个实践的理解中得到合理的解决。”这为我们观察问题提供了一把重要的钥匙。

    就说美国的“普世民主”。在美国当权人物的词汇里,其“民主”、“free”是上帝赋予他们的道德旗帜,是无与伦比的“普世价值”。他们有在全世界推广和实施这种“普世价值”的权利和义务。这套东西到底意味什么,这种“普世”外衣包裹的“民主”究竟是天使还是魔鬼?那就来看看它在伊拉克的实践。第一步,他们为了向一个主权国家输出“普世”民主,编造欺世谎言,为大规模入侵制造借口;第二步,他们用武力摧毁了这个国家的防御和设施;第三步,他们实施大规模地面入侵和全面军事占领,实现政权更迭,按美式民主要求,举行刺刀下的大选。此后,就是军事占领下的“民主”伴随着骇人听闻的暴力活动,教派冲突,腥风血雨,伊拉克人民深陷灾难和恐怖之中。这里究竟体现了什么“普世价值”呢?

    耐人寻味的是,随着美国在伊拉克遭受重挫及其“民主”计划实践恶果的暴露,美国新保守主义势力从张狂到失势,其中一位著名学者福山的思想悄然演变。福山在 1989年夏提出了“历史终结论”,名噪一时。他把苏东剧变和国际局势的走向,解释为不仅是冷战的终结,而是“这种历史的终结,即人类思想进化史的终结 ”,认为“西方的free主义已没有任何其他对手”,将成为“人类意识形态进步的终点”,“而且西方的free主义政体将作为政府的最终形式得到普遍推广 ”,成为“人类统治的最后形态”。从福山的这种“历史终结论”来看,说他为美国新保守主义势力和美国政府的“民主计划”提供了舆论支持,是不为过的。然而,福山终于“背叛”新保守主义了。伊拉克战争的实践,军事占领和腥风血雨,把“民主计划”鼓吹的一切击得粉碎。攻打伊拉克以后,各国包括美国盟国的人民对美国的强烈反感情绪,使福山大感震惊。他从对出兵伊拉克产生怀疑,到认为伊拉克战争在理论上和实践上都是错误的。虽然他抱怨人们误解了他的“历史终结” 的观点,但不得不承认“很多人将我关于历史终结的观点与布什总统的外交政策及美国的战略霸权联系在一起”。

    福山退而认为,虽然生活在这样一个“现代社会的愿望是普世的”,“但这并不意味着,生活在free社会……中的普世愿望是存在的”,因为这种愿望是依赖于一定的社会条件和随着一定的社会条件“而产生的现象”。在我们看来,既然接触到了free、民主的愿望与一定的社会条件相联系,即因不同国家、民族的社会条件的差异而不相同;而民主的发展最终要求付诸于一定的“社会自身”,这就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地动摇了把西方的free主义及其政体奉为“终极”的“普世价值”的根基。

侈谈“普世价值”是站不住脚的

    让我们回顾和援引一下恩格斯对于杜林“永恒道德”论的分析批判。

    杜林是一个先验主义者和形而上学者。他为了鼓吹人类历史领域也存在着“永恒真理”、“永恒道德”、“永恒正义”,先确定了他的道德观和正义观适用于一切世界,认为道德的原则凌驾于“历史之上和现今的民族特性的差别之上”,而且不容许“对这些原则的绝对适用性表示失望”。他的道德论就是这种普遍适用的“永恒真理”。如果用今天有的人的语言,这些原则显然也就是“普世价值”了。

    首先,恩格斯指出道德是具有历史性的。人们的道德观念因历史时代、历史条件的发展变化而变更。就拿道德领域被认为具有绝对意义的善恶来说,其对立就是“在属于人类历史的领域中运动”,“善恶观念从一个民族到另一个民族、从一个时代到另一个时代变更得这样厉害,以致它们常常是互相直接矛盾的”。其次,恩格斯指出,在阶级产生以后,道德又具有阶级性。不同的阶级有不同的道德。“人们自觉地或不自觉地,归根到底总是从他们阶级地位所依据的实际关系中———从他们进行生产和交换的经济关系中,获得自己的伦理观念。”与此同时,恩格斯还具体分析了不同阶级的道德论中的某种共性和不同社会形态中某种共同的道德戒律的问题,这也绝不意味着“永恒道德”的存在。从动产的私有制发展起来的时候起,在一切存在着这种私有制的社会里,道德戒律一定是共同的:切勿偷盗。但是,在消灭了私有制、消灭了阶级,从而“在偷盗动机已被消除的社会里”,如果有人把切勿偷盗宣布为道德原则,就只会遭到嘲笑了。

    所以,恩格斯说:“我们拒绝想把任何道德教条当作永恒的、终极的、从此不变的伦理规律强加给我们的一切无理要求,这种要求的借口是,道德世界也有凌驾于历史和民族差别之上的不变的原则。相反地,我们断定,一切以往的道德论归根到底都是当时的社会经济状况的产物。而社会直到现在是在阶级对立中运动的,所以道德始终是阶级的道德”。他说,在历史发展中,道德方面“总的说是有过进步的。但是我们还没有越出阶级的道德。只有在不仅消灭了阶级对立,而且在实际生活中也忘却了这种对立的社会发展阶段上,超越阶级对立和超越对这种对立的回忆的、真正人的道德才成为可能。”

    杜林鼓吹“永恒道德”的借口,就是认为存在着凌驾于历史和民族差别之上的道德原则,即类似于今天一些人所说的历史和道德领域里的“普世价值”。因此可以认为,恩格斯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对于杜林“永恒道德”论的深入剖析,实际上也为我们今天看待“普世价值”问题提供了重要的思想方法。

    1. 在历史和道德领域不存在“普世价值”,侈谈“普世价值”是没有根据而站不住脚的

    既然前面的剖析已经说明,不存在凌驾于历史和民族差别之上的道德原则和“永恒道德”,其逻辑的结论就是,这个领域并不存在“普世价值”。或者换个角度来说,价值观与道德观具有同一的一面,相互贯通、相互制约。因而,价值观如同道德观一样也具有历史性和阶级性。历史发展中不同阶级的利益主体的价值诉求各不相同,以至相互对立。由此也可以得出结论,超历史、超阶级的“普世价值”是不存在的。何况,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只有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和一定的社会关系中的具体人性,而没有超历史、超阶级的抽象的“永恒”的“普遍人性”,又何来作为这种“普遍人性”的价值取向和观念表现的“普世价值”呢?

2. 对于在“普世价值”旗号下宣扬的价值观,应当进行历史的阶级的分析

    这是承认价值观、道德观的历史性和阶级性的必然要求。再以民主问题为例。民主是一种国家制度和阶级统治的形式。不能只看到在不同社会制度下都可采用的某些具体形式和做法,而忘却了事物的本质。事实上,从来就没有什么“一般民主”、“纯粹民主”、“普世民主”,有的只是在一定历史条件下的阶级的民主。所谓“ 一般民主”、“普世民主”等等,是资本主义的辩护士用来掩盖民主的阶级性质,借以欺骗群众和输出资本主义的价值观及社会制度的一种策略。

    3. 不侈谈“普世价值”,又要在实践中通过扬弃,吸收历史上和外国有进步作用的价值观、道德观的有益内容

    人们的价值观念、伦理观念虽然归根到底是当时社会的经济状况的产物,但首先必须从已有的思想材料出发。因此,我们既否定凌驾于历史和民族差别之上的“永恒道德”、“普世价值”,认为对于道德传统、伦理文化应当进行历史的、阶级的分析,又强调必须立足于今天新的时代实践,通过扬弃、吸收外国文明优秀成果,弘扬祖国传统文化精华。

    如关于对待传统文化特别是儒家文化,当今新儒家的代表人物宣扬说:“要建立一种强有力的意识形态,把儒学重塑为遍及全球的现代宗教”;认为根据其所谓“天道性理”的一套主张,具有高于其他所有合法性的“超越神圣的合法性”。俨然是“普世价值”,舍我其谁了。新儒家的那一套儒家原教旨主义的主张,历史倒退色彩浓厚且荒唐,而且被他们纳入了“用儒学取代马列主义”、“儒化的原则,就是和平演变”的意识形态斗争的轨道。这样也就势必曲解传统文化的精华,严重妨害对于真正优秀传统文化的扬弃和利用。

    对历史文化遗产包括对伦理文化的扬弃,是一个很复杂的问题。总的来说,就是要看它对于人民的态度如何、在历史上有无进步的意义而分别采取不同的态度,把批判、继承、创新有机地统一起来,从而立足于新的时代实践,造成传统从旧质向新质转化,实现对古代优良传统的批判继承与超越,使之适合今天的历史发展和中国人民今天的实际需要。

    不应对“普世价值”随声附和

    讨论“普世价值”问题的意义,在于学习、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和方法,廓清在这个问题上的迷雾,确立起我们在这个问题上的基本观点。1. 宣扬“普世价值”的典型舆论具有鲜明的政治指向性,对此要有清醒的认识。我们不应把“普世价值”当作时髦的用语,随声附和。

    鼓吹西方free主义和民主社会主义的“普世价值”的实质,以及为什么我们应当拒绝把所谓“普世”的“民主”、“free”、“人权”强加给我们的图谋,而坚持走保障人民当家做主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已大体如前所述。有人把西方新free主义经济学主张的私有化和非调控化的市场原教旨主义推崇为“普世价值”,还有人把free放任的市场经济奉为“普世价值”而否定四项基本原则,借把全盘西化奉为“普世价值”而否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也使我们进一步看到,某些“普世价值”说,具有极大的政治尖锐性。我们自然不应把“普世价值”当作时髦用语随声附和,要注意同用“普世价值体系”取代马克思主义指导的倾向划清界限。

    2. 为了巩固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做好意识形态工作,在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的同时,还必须注意那种把“淡化意识形态”宣扬为“普世价值”的主张和倾向,认清它的严重危害,消除它的影响.

    所谓“淡化意识形态”或“去意识形态化”,是一种国际性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思潮,其哲学基础是抽象的人道主义和人性论。这种观点无疑是很虚伪的,因为“淡化 ”和“去”的只是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并不“去”反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这种倾向的蔓延,将会严重危害党对意识形态领导的主动权,严重危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也将严重危害青年一代的健康成长和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的培养。那种一面在“普世价值”旗号下宣扬西方主流意识形态,一面又把“淡化意识形态”宣扬为“普世价值”的舆论,是在复杂的国际国内条件下出现的一种现象,应该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和警惕。

    3. 价值观念的普遍性,在不同领域和不同问题上情况有所不同

    一种价值观、道德观有多大的普遍适用性,受制于现实世界经济、政治关系中互相联结又互相矛盾的错综复杂的利益主体。即使在现今凸现的一些全球性问题上,也因不同国家的利益矛盾或有的执意采取双重标准等原因,而态度各异以致对立。对于这些问题,我们应采取实事求是的态度,从中国人民和各国人民的利益出发给予正确的应对。

    恩格斯在谈到社会生活中某种确定无疑的事实和常识是否“永恒真理”时说,“喜欢对极简单的事物使用大字眼”是不聪明的,这对我们看待“普世价值”问题也有意义。当然,真正的普世价值、普世道德是会有的。但现在我们还没有超出阶级的价值观、道德观。只有在消灭了阶级对立,而且在实际生活中也忘却了这种对立的社会发展阶段上,超越阶级对立和超越这种对立的回忆的、真正的人的道德才成为可能,普世价值、普世道德的发展也才成为可能。这就是人类社会的共产主义时代了。
    A+
声明:本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